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媒稱台民眾赴大陸旅遊工作人數激增:將保持增長態勢

台媒稱台民眾赴大陸旅遊工作人數激增:將保持增長態勢

台媒稱,儘管大陸遊客來台大減,但台灣民眾赴大陸依然有增無減。2017年有392萬多人次到大陸,較2016年增長6.59%。今年1月台灣民眾赴大陸更達28萬多人次,漲幅高達16%。旅遊業表示,台灣遊客到大陸旅遊持續發燒,再加上大陸新推惠台政策,預估今年赴大陸將首次突破400萬人次。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3月8日報道,蔡英文上台後,大陸遊客來台觀光從2016年開始大減,2017年持續下滑,但台灣民眾前往大陸並未受到影響,反而持續增長。依據台當局交通機構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民眾前往大陸達到392萬多人次,較2016年的368萬多人次,增加了24萬多人次,漲幅6.59%。

「有趣的是,雖然近2年來,兩岸關係不佳,但台灣民眾赴大陸的增長似乎比過去更多。」台北市林姓旅遊業者3月7日表示,台灣民眾赴大陸最近10年來,早期增長速度較快,2014和2015年分別增長19萬和13萬人次,但在2016年增長28萬人次,2017年增長24萬人次。

報道稱,除了2017年全年台灣民眾赴大陸增長6.59%,今年1月比2017年更熱。旅遊業指出,今年1月共有28萬多人次台灣民眾赴陸,較2017年同期的24萬多人次足足多了4萬多人次,增長率高達16.52%。這個漲幅不但高於赴日增長率的0.62%,也高於赴韓國的11%。

台灣業者表示,今年台灣民眾赴大陸人次將首次突破400萬人次大關,而且若以1月漲幅來看,今年台灣民眾赴大陸也有可能達到2015年大陸遊客來台最高的418萬人次。除了旅遊是主要前往大陸的目的外,大陸對台持續發布惠台政策,也將吸引更多人到大陸工作,將台灣民眾赴大陸人次推向新高點。

資料圖片:2017年8月12日,台灣青年學生在福州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觀看台灣青年實習崗位信息。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延伸閱讀】日媒稱台灣或現企業流失危機:台企都在大陸等待批准上市

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道日媒稱,台灣地區正落後於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的繁榮形勢。2017年台灣地區首次公開募股的企業數量只有110家,比上年減少20家,創下9年以來的低水平。IPO數量與整體經濟景氣相悖的低迷反映了市場對台灣地區經濟前景的擔憂。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月19日報道,台灣地區除了相當於日本證券市場的集中市場,還有面向新興企業和小規模企業的獨特市場,包括店頭市場——上櫃市場以及面向未上市企業的興櫃市場等。2017年集中市場的新上市公司數量只有21家,同比減少4家。包括在上櫃市場和興櫃市場公開募股的企業,總數為110家。

2017年,全球範圍內的股市興旺明顯促進了企業上市。調查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全球新上市企業數量約為1700家,比上年增長45%,創下10年來的新高。

報道稱,台灣股市雖然也出現了時隔27年的短暫繁榮。不過,產業空洞化以及缺乏新老更替,成了IPO數量的絆腳石。

報道表示,雖然IPO的主要目的是籌措資金,但也有著企業通過在當地提高信用度和知名度來促進業務開展的意圖。比如鴻海精密工業打算讓關聯公司在大陸上市。

台媒報道稱,很多台灣企業都處於在大陸等待批准上市的狀態,這可能導致台灣地區陷入前景好的企業流失的危機之中。

報道稱,台灣當局也打算出台措施扶持新創企業,但與大陸的吸引力相比相形見絀。

(2018-01-21 00:17:01)

【延伸閱讀】「大陸啃樹皮?」台學生斥台灣人對大陸印象刻板:太玻璃心

參考消息網1月18日報道台媒稱,近日有位台灣大學生在網上發帖分享自己到大陸待了好一陣子的心得,藉由親身體會當地文化,才訝異和過去想像中的很不一樣。他列舉出多項「兩岸大不同」之處,感嘆其實在大陸很多產業早已超越台灣很多,但部分台灣人仍停留在「大陸啃樹皮」的刻板印象中,讓他直呼:「台灣人才是真正的超級玻璃心啊。」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1月17日報道,隨著台灣和大陸交流增多,有不少台灣人前往大陸求學或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社會文化,近日就有一位台大生在某論壇表示,到大陸也有一段時間了,寫下多件讓他印象深刻的差異。

飲食:大陸飲食習慣和台灣真的完全不同,很多東西的味道與你想像的不同,連珍珠奶茶口味也不一樣。另外,大陸人很習慣叫外賣。

交通:大陸人口密度很高,不管到哪裡都是塞車狀況,下班時搭地鐵也超擠,地鐵轉線要跑比較遠,支線比台灣更複雜。

文化:大陸各地各自有文化,也常感受到他們以身為中國人為豪,問了身邊朋友們都表示不想去美國,「覺得美國比較沒有文化」。反觀台灣,相較之下,台灣就顯得比較沒什麼文化性,自己從小就是自哈洋到哈日韓,覺得台灣人什麼都想學,但一點都不團結。

步調:跟大陸比起來,台北步調真的算是慢很多。在大陸他們走路都很快、搭地鐵很匆忙的,「感覺說先搶先贏,大家動作也都很迅速」。整個城市給人一種很快的感覺。

生活:在大陸的學校或其他地方,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會太多,畢竟大家感覺都是「去學習」的心態,「不用在意別人的目光,自己過得好便好」,但是遇到他人求助時,絕不會板著一張死人臉。反觀台灣,走在路上總是遇到很多人想紅,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只要稍有一點不開心就臭臉;也感覺台灣人時間很多,但時間總是花在用社交軟體上。

服務:以前總認為台灣服務質量很好,但去過大陸後就覺得還好而已。因為大陸服務業很怕得到負評,連過海關都有評價可以按,面對消費者稍有不開心,就送優惠券,他們更是發自內心希望客人開心。「在台灣很多家的服務業質量也真的不錯,但比起用心程度感覺還是輸了大陸一些。」

天氣:大陸冬天超級冷,像是整天待在冷凍庫一樣,長版羽絨大衣隨處可見。在台灣的天氣就好很多了,就算碰上霸王寒流也不會出現這麼可怕的低溫。

原帖最後甚至以此認為,台灣在許多方面早就落後大陸,「大陸的進步可真的是嚇死人,在很多產業早就已經贏過台灣很多了」,卻不肯正視事實,「台灣人才是真正的超級玻璃心啊」。文章一出,引起眾多網友熱議,有人感同身受,「台灣方面真的什麼都想學別人,還學得四不像的」「同意服務業真的很怕得到負評,之前買淘寶的經驗」「科技進步是真的很進步」。

據報道,也有不少人認為原帖也是以「偏見」在比較,「你說的也不過幾個比較進步的城市而已吧?這樣就定義整個大陸還太早了吧?」「我覺得大陸北部不能代表整個大陸」「每個地方還是有差異啊!台灣和大陸都各有好人,也有不怎麼樣的人」。有人表示,每個人看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見解。

(2018-01-18 12:21:00)

【延伸閱讀】台媒:台灣人面對大陸已從「走路有風」變「甘拜下風」

參考消息網12月5日報道台媒稱,適逢兩岸開放新聞交流30年,上世紀90年代第一批赴北京駐點採訪的記者、《中國時報》總編輯王綽中受訪坦言,以媒體人角度,兩岸開放交流30多年來,大陸迅速崛起最讓人印象深刻,身為首善之都的北京從六朝古都,躋身為國際現代化城市;早年台灣人在大陸可謂「走路有風」,隨著兩岸綜合實力消長,現在台灣人對大陸只有「甘拜下風」。

據台灣《旺報》11月19日報道,回憶30年前的兩岸,王綽中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台灣人均收入高出大陸約20倍以上,各方面條件比大陸都好,當時台灣人在大陸影響力很大,無論文化、出版、流行音樂到台商經營模式,可謂無遠弗屆,差距明顯到讓大陸人一度非常羨慕,台灣人在大陸也「走路有風」,相當有優越感。

不過,王綽中坦言,隨著大陸近20多年來的發展,已經從追上台灣到超越台灣,讓人始料未及之餘,可見大陸崛起、各方面經驗吸收速度之快,讓人「甘拜下風」。

報道稱,相較於島內各路媒體,王綽中認為,跑兩岸新聞的媒體是比較辛苦的一群。歷經通訊不發達、新聞手稿必須傳真回台灣的年代,到如今兩岸媒體往來便利,王綽中坦言,兩岸差距正明顯浮現,台灣人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大陸,更得認清現實,調整自己。

資料圖片:2008年12月26日,旅客在青島流亭國際機場辦理登機手續。當日15時,山東航空公司「好客山東」號兩岸空中直航包機從青島流亭國際機場出發,首飛台北桃園機場,標誌著青島至台灣空中客運直航正式開通。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2017-12-05 13:43:00)

【延伸閱讀】在大陸打拚10年台灣人建議年輕人來大陸闖:這裡能創造奇蹟

參考消息網10月16日報道台媒稱,10年前開始在大陸從事美容美髮教育與培訓李黛艷說,大陸對時尚的追求正快步向前。「對整體造型設計的概念已大不相同,很懂得營造自己的風格。」李黛艷認為,「在這裡能創造很多在台灣創造不了的奇蹟。」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10月12日報道,李黛艷認為,目前大陸美容美髮業確實商機無限。消費者已習慣找設計師,美髮業也擺脫過去「剃頭匠」的形象。從消費水準來看,做個頭髮收費能達2000元,「是人民幣!台灣約是新台幣2000元!(約合436元人民幣——本網注)」別說位在廣州精華地段的店面,李黛艷稱,二三線城市的美容美髮消費還可能更高。

「這4年至5年間,美容美髮的發展快到無法抵擋。」另一方面,隨著網路資訊發達,從產品價格到造型設計,消費者一比就知道,「從台灣看大陸,以為很多黑心商品或服務,其實是完全不能忽悠的」。因此,優質的設計師是競爭力的關鍵,鑒於要在此深耕就必須培養出有實力、服務到位,還具備文化底蘊的設計師,因此,李黛艷與當地的中專(職業技術學院)建教合作,如今她所負責造型美髮沙龍的成員,至少都有中專學歷。

李黛艷認為,大陸的美容美髮業多是兄弟、朋友一起做,組織強、團結性強。台灣的優勢在文化底蘊,因此培訓設計師,她格外強調「服務、文化底蘊、親切感是沒有辦法被取代的,我們要求從人的角度出發,去關心客戶,讓他把造型交給你30年,而不是只有服務一次。」

李黛艷十分鼓勵台灣年輕人到大陸「闖一闖」,以她負責的造型美髮沙龍對當地人的培訓為例,3年培訓完,可在1年內成設計師,接下來連買房等都一併為員工做生涯規劃,李黛艷認為對有企圖心的人而言,廣州會是非常好的舞台。

資料圖片:在一個美容美髮培訓班上,學員們在上實習課。新華社記者王頌攝

(2017-10-16 00:14:01)

【延伸閱讀】外媒看台灣青年蜂擁赴陸:大陸優渥政策擊中台灣「痛點」

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道外媒稱,兩岸關係自蔡英文上台後急凍,最近更因新任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台獨」言論進一步緊繃,但並不影響大陸落實「惠台青創」政策,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的意願也並未冷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1日報道,國台辦數據顯示,台灣青年到大陸實習、工作或創業人數持續穩健攀升,兩岸交流熱絡,台灣青年懷揣「前途須要自己拼」的動力,在西進的過程中對大陸好感倍增。

今年7月,台灣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系學生黃文琪首次前往中國大陸,與另外兩名同學到上海台資網路企業實習,經過兩個月的在地體驗,她甚至打算明年畢業後到大陸工作。她說:「好幾位老師都蠻鼓勵我們去大陸發展,大陸的工作機會比台灣多很多,台灣現在力推新南向政策,但東南亞有語言隔閡,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也不同,我會優先考慮大陸,因為不需要擔心語言問題。」

報道稱,台灣青年西進大陸奮鬥,與台灣島內低迷不振的經濟和就業環境脫不了關係。數據顯示,台灣青年失業率高、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低,在此背景下,大陸頻頻向台灣青年招手,正好打中台灣的痛點。

三年前,大陸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在鼓勵「雙創」的同時也主張對全球攬才,台灣青年也被有計劃地納入北京政府發展新創「人才工程」的版圖。為鼓勵台灣青年赴陸創業,國台辦先在2015年分三批成立22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與「海峽兩岸青年創業示範點」。去年,國台辦在原有基礎上「加碼」掛牌,至今在大陸大江南北各地共授牌設立41個基地和12個示範點。此外,即便少了國台辦的授權掛牌,大陸民間的企業孵化器在有意創業的台灣青年圈子中詢問度也與日俱增。

在大陸19個城市設立50多個據點的優客工場廈門區域總經理陳琛說:「大陸這兩年在吸納台灣青年到這裡創業,給出了比較好的惠利和扶持。原來他們對大陸的環境沒太多感知,但這兩年越來越多的相應政策宣導,和這種創業服務平台到台灣方面進行宣傳,所以擴大了接觸面。另外,大陸這兩年的政策比較切實地解決台灣人來大陸的生活問題,例如住房補貼,都是比較實際、比較能夠讓大家安心落地的政策。」

睿智未來(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余介甫原本在台資公司上班,經常在台灣、日本、美國和大陸等地跑,兩年前決定自立門戶,在廈門和深圳兩地開發物聯網和智能傢具。余介甫認為:「大陸內銷市場大,而且市場對創新的接受度大,不像創新事業在台灣會被僵化的政策綁死,墨守成規是扼殺創新的最大因素。」

報道稱,不過,即使有了大陸的資金加持,台灣青年的創業路未必就一路順遂。陳琛指出,大陸市場「玩法多,變化快」,新競爭者層出不窮,這類環境很容易讓準備不足的台灣青創企業水土不服。

但在廈門從事軟裝設計的蔡婕妤認為,台灣的軟實力優勢在於文創,台灣也不乏潛力無限的文創工作者,正好可為經濟騰飛的大陸市場注入優質的文創和人文養分。據她觀察,進駐廈門的台灣文創業者確實逐年增加。

資料圖:2017台灣青年藝術人才駐地實習計劃在京開營。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2017-10-15 00:15: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台海 的精彩文章:

元宵猜燈謎回萬華 馬英九:跌入60年前回憶
土地政策「一碗水端平」 台商將掀登陸新熱潮

TAG:今日台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