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禹錫&白居易:我們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

劉禹錫&白居易:我們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

第 315 期

上一次我們說晚年白居易和劉禹錫志同道合,成為摯友,兩人以詩傳情,你來我往,寫下了很多的詩作。今天的讀詩繼續欣賞他們的唱和詩。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公元836年(有口誤),劉禹錫和白居易都已是64歲的花甲之年(兩人同一年出生),這時劉禹錫還是太子的賓客,而白居易早已退休,閑賦家中。白居易患有眼疾,腿腳也不靈便,於是他寫了一首詩,向劉禹錫訴苦,這首詩叫《詠老贈夢得》(劉禹錫字夢得),他在詩中抱怨到:「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卧,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首詩大意就是說,我和你都老了,眼睛也花了,到了晚上就早早就睡下。早晨起來頭昏沉,也不想梳洗。偶爾才拄著拐杖出門走走,大部分時間都是閉門不出。新磨的鏡子也懶得照了,小字的書也看不清了。來往的還都是那些過去的故人,跟現在的年輕人也玩不到一起了。跟老朋友聊聊天,還算有雅興。想想都到了這把年齡,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連跟朋友見面的機會都變得屈指可數

在詩中,白居易表現出一種對衰老的消極悲觀情緒。面對此,劉禹錫便寫下這首詩勸慰:「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意思是說:人誰不顧慮,不怕老呢,老了又有誰來憐惜你呢?「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意思是說: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一點點收緊,頭髮稀疏,帽子也戴不住了,常會自動偏斜,為了愛惜眼睛,那些書籍就不要讀了,為了延年益壽,經常用艾灸調理、治療吧。(灸:艾灸,中醫的一種療法。隨年:適應年齡增長。)

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詩而來,回應白居易對「老」的煩惱,並認同他對「老」的看法。讀來極為親切,像兩個老頭在絮絮叨叨地嘮家常,由此可見兩人都把對方當做自己的親人一樣

劉禹錫和白居易雖同在一年出生,而在仕途上,劉禹錫比白居易要坎坷很多。這樣也造就了劉禹錫昂揚向上的情懷,他認為雖然人老了,有這樣那樣的毛病,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人不能因為老了就自怨自艾,放棄一切

於是劉禹錫在這首詩的後六句筆鋒陡轉,詩情一振而起:「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是說人老了經歷的事多,見識也就廣,接觸了解的人越多,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樣,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細細想來,這是很幸運的事,改變這種對衰老的憂慮,便能心情愉悅,身心舒暢了。(下此:指改變對衰老的憂慮心情。下,攻下,解決、領悟。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暢快的樣子。)

所以,實際上這是劉禹錫勸慰白居易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人老了並非一無是處,人生閱歷增加,是一件幸事,歷經人世榮辱沉浮,洞察力更強,看人也更透徹

擺完事實,講完道理,最後劉禹錫撒出兩句經典:「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陽落到桑榆二星之間,天色便晚了,比喻人至晚年。」不要說太陽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它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裡詩人用一個深情比喻,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一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也就躍然紙上

文/小石頭媽媽

音/小石頭及媽媽

還記得我們讀過的詩嗎?

歡迎小朋友們、大朋友們跟我們分享讀詩感受

入選將有機會登上「枕邊讀詩」,並得到一份讀詩禮物!

期待來稿 :)

下期再見,晚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枕邊讀詩 的精彩文章:

江上月亮映出杜甫深入骨髓的孤獨感
原來楊貴妃長這樣!

TAG:枕邊讀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