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長杜玉波:應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立法
封面新聞記者 李寰 北京攝影報道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高考改革、教師待遇、學前教育等話題,備受關注。3月12日,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原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杜玉波對這些熱點進行了回應。
其中,針對學前教育,杜玉波認為,學前教育仍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應該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立法,通過立法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同時,加大對辦園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依法保障學前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高考改革
核心思想:促進公平科學選才
封面新聞:2018年四川將實行新的高考改革制度,高考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已經陸續拉開帷幕。恢復高考制度41年以來,高考改革進行了多次,而此次高考將採用「兩依據,一參考」,這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其必要性是什麼?這對高校選拔人才有什麼意義?
杜玉波: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並在上海、浙江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探索依據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也就是「兩依據、一參考」的多元錄取機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促進公平、科學選才。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各項重大改革任務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綜合改革試點平穩落地,在破解「一考定終身」、增加學生的選擇性、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從改革試點的情況看,改變了原來的高中教學組織管理方式,學生自主選課、個性化學習更為普遍;探索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新路子,由一次性、終結性評價轉變為過程性評價;形成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新模式,考試科目由「固定組合」變為「多元選擇」。同時,招錄也有了新實踐,學生報考由側重「選學校」向「選專業」轉變,積極,力求實現考生多樣選擇和高校專業選拔要求的精準匹配。
教師待遇
讓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職業
封面新聞:國家出台規定,要讓教師成為受人尊重的職業。國家會通過哪些舉措來實現這一目標?
杜玉波:今年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這是黨中央送給全國1600萬教師的「大禮包」,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台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
提升教師幸福感,榮譽感,最核心的要落在「提」字上,也就是提高教師地位待遇,這也是文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要明確教師的特別重要地位,突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強化教師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作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要切實保障中小學教師待遇,健全工資長效聯動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甚至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要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讓他們專業有提升、待遇有提高、居住有保障。要保障民辦學校教師的福利待遇,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要推進高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體現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要加大教師表彰力度,不斷提高教師社會地位。
學前教育
應該加快學前教育立法
封面新聞:一直以來,學前教育都是一個非常受人關注的話題,今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專門提到「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這樣是否會拘束了幼兒教師的教學行為?怎麼樣能夠遏制虐童事件的發生?另外,入園難的問題究竟如何解決?
杜玉波:長期以來,學前教育是我國教育的短板,入園難、入園貴問題一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前教育發展駛入快車道,取得明顯成效。但由於底子薄、欠賬多,我國學前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突出問題。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教師隊伍建設比較滯後,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還嚴重不足,監管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學前教育仍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運用互聯網信息手段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進行監管,這也是為了給家長提供了解子女在幼兒園生活學習的機會,但這絕不是要刻意去監督老師。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天眼」下,誰的汽車在停車場被擦掛了,誰走在路上被車撞上了,即使沒有現場目擊證人,但是戶外的監控視頻依然會提供最客觀真實的證據。對於幼兒教師來說同樣如此,全過程監管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都是保護。
同時,國家要切實加大幼兒教師培訓力度,特別是在師德師風,法律法規和幼兒安全保護等方面,進一步強化教師依法執教意識和安全保護意識。引導和激勵廣大教師堅持職業操守,用愛心和專業化的工作,保護幼兒的生命安全,促進幼兒快樂成長。此外,應該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立法,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加大對辦園違法違規行為的懲治力度,依法保障學前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
學生「減負」
減負是全社會的事情
封面新聞:現在很多中小學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學習負擔重,減負的難點在哪裡,如何有效實現減負的目的?
杜玉波:教育部對規範中小學辦學行為有明確規定,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小學其他年級書面家庭作業控制在60分鐘以內,保證每天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睡眠。同時,通過宣傳引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推動形成家庭學校育人的合力。
有關專業機構對全國3.8萬名四年級學生監測結果顯示,四年級學生平均每天睡眠時間為9.7個小時,每天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時間為54分鐘。據第三方發布的義務教育「減負提質」評估報告,2010—2014年,四年級學生每天家庭作業時間從50分鐘減少到40分鐘,體育活動時間增加,學生平均身高、體重、肺活量都有所增加。整體來看,學生校內課業負擔總體可控,但是在一些大城市仍存在「校內減負,校外加負」現象,隨著學校培訓市場火爆,學生課外負擔有加重的趨勢。
要真正減負,可以從以下方面來努力,一是規範學校教學行為減負,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率,要允許學校採取適當方式對學業困難學生進行補習。二是范校外培訓機構減負。三是深化考試招生、評價制度改革減負,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公辦學校不擇生,不將各種考級和競賽成績作為招生的依據,不以考試成績對學生排名;健全初中學業水平考試製度,推行綜合素質評價,防止唯分數論,真正使中小學生負擔合理、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四是規範教師教學行為減負,中小學教師不得從事有償補課,不得「課上不講課下講」,活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補習。五是引導家長參與減負,通過家長學校等多種渠道,積極引導家長和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雙一流」大學
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
封面新聞:現在國家提出建雙一流大學,雙一流的核心是什麼?與「985」「211」有什麼區別?
杜玉波:「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面向「兩個百年」和「中國夢」,立足國家經濟社會需要和高等教育現狀,提出的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工程。「雙一流」建設是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新驅動成為國家發展戰略,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階段的新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突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精神內涵,突出紮根中國大地辦好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使命。「雙一流」建設部不是以往「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簡單升級版,如果說以往「211工程」「985工程」是我國高校彙集辦學資源,提升科教實力的「集結號」,那麼「雙一流」建設就是我國高校內涵發展、衝刺一流的「衝鋒號」。
這次「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採取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方式,「四選」的核心還是要體現公平競爭、學科基礎、績效槓桿和改革驅動。「雙一流」建設,從方案設計之初就強調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要根據建設情況進行績效評估。高校在遴選資格上同等對待,在遴選條件上同一個標準,在公平競爭中體現扶優扶新扶需扶特,引導高校分類發展,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我們相信,通過「雙一流」建設,到本世紀中葉,我國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將進入世界前列。


※美六旬夫婦將4名領養子女關押進卧室不給吃喝 甚至不讓上廁所
※為習總書記唱歌的10歲女孩 今年將告別土坯房搬進新家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