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馬安山鎮的第一所學校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馬安山鎮的第一所學校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馬安山鎮的第一所學校

感恩祖輩,緬懷先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傳統美德。清代的滿族人除了馳騁疆場英勇驍戰、禮節紛繁還特別注重文化教育。早在1948年,伊通縣北三十里的馬鞍山就有了學校。這所學校坐北朝南,在高崗的大廟院子里。賽殷訥殷富察氏嘎哈理第十二代子孫富殿榮非常注重文化的重要性,他克服重重困難毅然決然建立了學校,填補了馬鞍山沒有學校的空白。當時這所學校只有孫元凱和杜守田他們三人。他們白手起家,無任何條件。只招來兩個班級。沒有桌椅,就到老百姓家借長條桌子、長條木板、凳子之類。學員的年齡不受限制,凡是一個字不認識的在一個班,由孫元凱老師負責。凡是念過幾天兒書的由杜守田負責, 富殿榮是校長 。

一, 勵志辦學艱苦創業

當時的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因陋就簡。教室是藉助當地的一個大廟,桌椅板凳都是從老百姓家借的木板用石頭磚瓦搭建支撐。根本沒有紙張、鉛筆、橡皮等學慣用具,他們自己掏腰包,只能發給學生一個人發一根兒松木條兒筆。發一個小黑板。發一捆石筆,在小黑板上寫字練習。後來,學校開始分班級教學,凡是年齡大一點的念四年、五年、六年級,由富殿榮老師教。當時,把大廟裡道士念經的地方作為高級班。廟宇的西廂房作為大班。大約有七十多名學生。他們不受年齡限制,無條件接收學員。年齡跨度從兒童到老年,多大歲數都有。

二,感動社會政府接管

這時候的學校已經遠近聞名,當地政府非常關心,當時的區長名字革翔。他給學校定了教科書。學生的書本費,學雜費都免。這個時候學生也增多了,學校也正規了,增加了老師資力量。生源大增。第一期學生畢業之後,在社會上招生增援,越辦越好。一年級語文教科書上第一課是:一群窮孩子上學了……算數學學習加減法。語文算數都由一個老師包年級教學。老師既教算數又教語文,文理雙全,非常受人尊敬。

學校校址在馬安山大廟地東南,一趟紅房還在。老師備課地方搬到學校西側的稱為馬票的平房。廟宇院內一共有四個班,由四名老師負責。政府號召大家學習文化,當時叫掃盲(文盲)。老師們很辛苦白天給學生上課,下午4點給社直機關職工上課,晚上還要分別下鄉到各村上課,辦農民夜校。

三,毫無怨言樂此不疲

當時每個老師都不掙錢,不開工資。政府每年給每名教師一百八十二工分兒。到秋後政府給適當補貼糧食。老師們很高,他們樂此不疲興辦農民夜校。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到村裡教農民夜校,教的是速成拼音為主。

因為當時正在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時興耕者有其田。當時,參加工作的老師沒有怨言給多少都不計較,甘願為大眾普及文化。一百八十二分不足農民一年的勞動所得。但是,老師們思想非常進步,他們還毫無怨言,為政府工作感到高興自豪。政府很重視學校,非常關心老師。在1951年政府號召鎮壓反革命,老師們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還要給群眾開會。

四,社教運動開新花

1951年,政府下鄉宣傳組織學生扭秧歌到各村宣傳土地革命,教育農民,熱愛共產黨,熱愛毛主席,積极參加土改工作,鬥地主分田地。晚上必須到農民夜校學習文化。

1965年,特大洪水把校舍南棟房全部衝倒,校位置由政府決定就遷移到南嶺。現伊通第七中學後院,由勝利大隊和紅旗大隊個蓋一棟房子。新建的學校有了兩棟房子,改名紅勝小學校。規模大了,學校走上正規。老師隊伍48人,課程由原來的語文數學兩科增加到語文、算數、音樂、體育、美術五科。班級由原來在大廟時的四個班增加等到二十四個班。這就是現今的 伊通滿族自治縣馬安山鎮中心小學校!

傅榮恩是滿族文化專家,老人在伊通滿族自治縣很有名。

作者傅艷春

滿族文化網出品,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滿洲人的傳統節日:除夕(3)
清末民初北京完顏家族的兩大鑒藏家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