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童心多留些童真友善與美好

讓童心多留些童真友善與美好

十元錢能做什麼?

爸爸說不夠給小姐一次小費,媽媽說不夠買一支唇膏,爺爺說買不到兩支中華煙,奶奶說打不了一圈麻將,我說不夠一天的零花.。林老師嘆口氣,搖了搖頭,不用看姓名,她也知道這是包工頭鄭大發的兒子鄭小發寫的。

爸爸說可以買一頓狗食,媽媽說可以買一本時尚雜誌,爺爺說可以買一個最便宜的鳥籠,奶奶說能讓擦一次皮鞋,我說可以讓我打一次出租到學校。林老師知道,這是本市有名的房地產商王大賴的兒子王小順寫的。

爸爸說是我半天活兒的工錢,媽媽說是全家兩天的飯錢,爺爺說能買五支俺孫子最愛吃的糖葫蘆,奶奶說不知道能做什麼,因為口袋裡從來沒有超過十塊錢,我說能買二十包速食麵,夠我吃二十個中餐。讀到進城務工提灰漿搬磚頭的下崗工人子弟、留守兒童、班裡成績最優秀的李強的作文,林老師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到了作文本上。她拿起鋼筆,寫下這段批語:十元錢可以買一本課外讀物,訂一學期報刊,買一盒英語磁帶,或買一支普通鋼筆,也可以得到一份天才、一份勤奮、一個志向、一個恆心……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社會上的追風逐潮也刮進了教育、學校和以行政為最小單位的班級,教師的作文命題也隨行政命令社會時尚一樣統一部署,撥亂反正時期傷痕回歸文學影響下的記敘文作文,改革開放初期企業改制工廠轉產工人幹部下海經商美學熱背景下的說明文圖畫作文,招商引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觀大潮中的議論文作文,地產房產土地流轉全民創業社會轉型期多元文化興起時的話題作文……全國統一文體的學生作文里開始有了社會熱語而對於書齋式教師的我來說絕對是新概念的「下崗工人」「農民工」「進城務工人員」「留守兒童」「弱勢群體」等等也鮮活出籠。

寒假還沒結束,在我的童年記憶里此時正值傳統年節中,愛孫女小雕完成老師統一布置的寒假家庭作業,每天誦讀經典二十分鐘。我便讓她從我的博客中給我誦讀了上面的一段文字。這是八年前我給一本文學月刊編髮的一篇題為《十元錢能做什麼?》的文章。文中的「包工頭」「房地產商」「進城務工提灰漿搬磚頭的下崗工人」「留守兒童」對比如此鮮明,強烈震撼著我。小雕讀著讀著,我的鼻子不由得又一次發酸了,還記得八年前審稿時我毫不猶豫地墨毫一揮:「發」,竟沒認真研判這是一篇通訊、散文、小說,抑或是一篇具有感染力的文學性記敘文。

其實,好文章不一定統一要求什麼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文體,好兒童也不一定統一要求聽講聽話、拾金不昧、按時完成作業、助人樂施、乖娃、學霸。然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也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教師、班級、學校、教育也習慣了一如全國統一高考作文命題一樣,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要求學生去完成統一「行政命令」和任務,統一上山植樹,統一掃街護路,統一觀看反腐,統一著裝校服,統一滅火救災,統一捐書捐款捐物……

據悉,前些時候,在廣東省茂名市茂南區朝陽學校,有一名學生家長不幸患了重病,師生們都紛紛給這名學生家長捐款。這原本是件好事善事,然而卻有個別班級老師強迫小學生統一捐款,沒捐款的被拉上講台,拍照後發到了家長群。

我一直以為,小學生是消費者,受監護者,首先是接受義務教育者,既沒有向重病家長捐款的義務和責任,由於他們自身還沒有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嚴格意義上也不具備捐款救助重病患者的能力。所以,捐不捐款,捐多捐少,先捐後捐,全憑小學生自願,不得統一「行政命令」,強求一律,即便如前所提「包工頭」「地產商」家庭子女也得讓他們捐得自願捐得自由捐得快樂;而「進城務工提灰漿搬磚頭的下崗工人」家庭的「留守兒童」,老師則應關照其不捐或少捐。也許如果捐十元錢對當今絕大多數小學生而言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而對於尚需精準扶貧的李強們可是二十天的中餐費啊!這類孩子已經有太多的課業負擔、精神負擔,我們做教師的更應多些溫度多份關愛,盡量減輕其經濟負擔。

殊不知,我們曾經的統一時間統一要求統一行動,對學生對教師對學校對教育的強求一律,很大程度上不僅傷害了孩子的幼小心靈,甚而至於毀掉了孩子的一生。曾經的傷痛最難忘。上世紀書山題海一考定終身的統一考試年代,我市中心城區三名女中學生曾因不堪過重課業負擔而集體服毒身亡,沙洋縣一特困家庭女中學生因家長只給弟弟買了校服沒錢給自己買校服而自縊絕命。

如果說,朝陽學校這名強迫小學生捐錢的小學教師,方法欠妥,行為失當,罰站、拍照發微信群其性質有些惡劣,傷害了小學生的自尊心和人格,這名小學教師受到批評教育和停職改過是理所當然,在所難免,那麼我們往往在讚揚宣傳學生、班級、教師、學校救助高額捐款成績時是否有意無意中也給了「強迫捐款」行為某種暗示或鼓勵,是否也該在內心來次自我道德譴責?我們在統一下達教育、學校、教師、班級、學生的任務與成果時,是否也賦能「強迫」和「強權」?我們贊同統一組織孩子們去烈士陵園掃墓,去社會福利院為孤寡老人洗頭,但我們不敢苟同統一「行政命令」讓孩子去儘力(財力、智力、體力)所不能及的義務。

教育是個會造驚人口號的工具。我們在高呼「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辦人民滿意優質教育」時,極應冷靜反思,正如中央教科院研究員陳如平博士所言,讓學校教育更多一些「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在兒童們養成美德、成長身體、獲取知識的花樣童年,應該儘可能多給他們一些選擇的自由,讓童心多留些童真友善與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逰視界 的精彩文章:

TAG:周逰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