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家都在談區塊鏈,但它的標準定義還沒出現

大家都在談區塊鏈,但它的標準定義還沒出現

(原標題:『BLOCKCHAIN』 IS MEANINGLESS)

網易科技訊 3月12日消息,據知名科技網站Theverge報道,比特幣、以太坊和其它數字貨幣已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但大家對區塊鏈這樣一個廣為傳播的概念卻很難真正理解。區塊鏈是一種增強加密的數字分散式賬本技術,如今被廣泛用於描述從銀行間交易系統到沃爾瑪新供應鏈資料庫的所有內容。這個詞的應用是如此廣泛,以至於已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區塊鏈的標準定義還未出現

「什麼是區塊鏈?這個詞越發成為一個含混不清的流行術語,」《Attack of the 50 Foot Blockchain: Bitcoin, Blockchain, Ethereum & Smart Contracts》一書作者戴維·傑勒德(David Gerard)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

網路上充斥著各種解釋區塊鏈的文字、音頻和視頻。但幾乎所有解釋都是錯誤的,因為他們的前提就已經錯了。區塊鏈尚沒有被普遍接受的定義——人們對稱為區塊鏈的事物該具備哪些重要特性存在著廣泛的分歧。

比特幣系統被認為是第一個區塊鏈,也是關於區塊鏈的第一個實際應用。支持者認為比特幣將徹底改變貨幣和社會管理現狀。

比特幣開發的初衷是公開化,即允許任何人參與其中。其中運用區塊鏈是為了在缺乏集中控制的情況下保持參與者的誠實度。為了避免欺詐以及盜竊,相關設計以犧牲效率為代價。重寫一個分散式賬本將需要巨額算力,以至於其成本比任何可能的盈利都要高。為了實現這一效果,比特幣區塊鏈由一系列數字分散式賬本組成,能夠記錄所有的交易。分散式賬本的副本並不存放在特定的中心位置;相反,它們被稱為「節點」的超級用戶保管。其中一些節點被稱為「礦工」,他們批量處理交易信息,並將其以「塊」的形式添加到分散式賬本中,並以加密方式將每個「塊「與所有之前的」塊「聯繫起來。神奇的是,這個系統在核心比特幣開發團隊的管理下,已經順利運行了近10年時間。

據IBM稱,比特幣在2009年首次亮相,是「區塊鏈技術的首個應用」。然而,今天許多所謂「區塊鏈」的技術設計與比特幣所運用的區塊鏈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不同的定義

谷歌對「區塊鏈」的定義是「一個公開的數字分散式賬本,其中按時間順序記錄了比特幣或其他數字貨幣進行的交易。」儘管大多數人都認同區塊鏈是數字分散式賬本,但許多區塊鏈並沒有相關的數字貨幣,記錄方式也不是公開的。有人甚至會爭辯說區塊鏈不一定需要數字化。

投資百科(Investopedia)的定義是:「區塊鏈是一個記錄全部數字貨幣交易的數字化、點對點、公開的賬本。」但同樣,很多區塊鏈並不公開,也有很多區塊鏈不是點對點的。

IBM的定義是:「區塊鏈技術往往被用於特定群體的點對點網路中,這個群體全部參與了某一指定交易。」很明顯這個定義還不夠全面,世界糧食計劃署曾開發了一個廣為人知的區塊鏈,而參與者只有它自己。IBM繼續指出:「因為賬本是分散式的,所有參與者都可以在任何時候看到『全局狀態",並且可以監控整個交易的進度。」然而,萬事達卡(MasterCard)的區塊鏈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萬事達也承認,卡片的支付依舊通過現有系統運行,加上區塊鏈除營銷外並無其他作用。

Guardtime首席執行官邁克·高爾特(Mike Gault)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早在比特幣引起關注之前,我們就在討論這個話題。「比特幣中也沒有新的加密技術——中本聰只是採用了不同的加密構建模塊,並建立了一個數字貨幣協議,激勵人們使用它。」

他表示,區塊鏈是「一個包含加密數據記錄的只加型(append-only)數據結構。當各方根據預先約定的規則達成共識後,數據記錄就會被添加到這個數據結構中。」

私有區塊鏈

很大一部分新型區塊鏈和金融業類似,都是所謂的私有區塊鏈。批評者說,這些項目完全是新瓶裝舊酒。

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阿爾文德·納拉亞南(Arvind Narayanan)指出,「所謂『私有區塊鏈』只是共享資料庫的晦澀稱謂。」納拉亞南在Coursera上參與教授一個流行的區塊鏈課程。

納拉亞南認為,比特幣區塊鏈背後的關鍵創新是所謂的工作證明共識機制(proof-of-work consensus),旨在取代對集中式管理控制的需求,其中的規則和激勵措施將保證參與成員的誠實度。但相應的代價是工作效率低下,這也是比特幣網路會消耗這麼多算力的原因。但除了工作證明共識機制,區塊鏈到底有沒有什麼新應用?

有些人會引用其他加密技術作為區塊鏈和「普通共享資料庫」之間的區別,納拉亞南指出,這些技術並不新鮮。他表示:「加密技術使得系統更難以篡改,也更容易審計。但區塊鏈的這些方面並不是比特幣的創新!事實上,中本聰只是在他早期的研究中對相關技術稍作了調整,他在他的白皮書中所提到的想法,哈勃(Haber)和斯托爾內塔(Stornetta)早在1991年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了。

法律的定義

模糊的定義增加了「區塊鏈」項目的數量,並誇大了其技術能力,從而吹大了行業泡沫。隨著世界各地區通過區塊鏈相關法律,定義不明可能導致未來出現不可預知的問題。

聖瑪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區塊鏈技術中心研究員安吉拉·瓦爾奇(Angela Walch)曾撰寫了一篇關於區塊鏈相關術語和法律的文章。

她說:「一些地區真的很急於通過立法來證明它們對區塊鏈是多麼友好,或者是對技術多麼敏銳。其中許多地方正在將這些關於區塊鏈技術的定義放到法規中。但從我的角度來看,這些定義非常有問題。」

瓦爾奇最關心的是亞利桑那州制定的定義。亞利桑那州的《電子交易法》於2017年進行修訂,以澄清有關區塊鏈交易的法律條文。立法機構寫了這樣一個定義:「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分散式賬本技術,它使用點對點、共享可複製的分散式帳本,它可以是公共的或私有的,許可或未經許可,可以有也可以沒有token。分類賬上的數據受到加密技術的保護,不可篡改且可審計,並能夠提供未經審查的事實。」

瓦爾奇特別關注的是「不可篡改」和「未經審查的事實」,這種說法太過絕對化,只是將一種美好願望武斷地當作現實。「區塊鏈初創公司CoinSciences創始人基甸·格林斯潘(Gideon Greenspan)寫道,重寫比特幣區塊鏈並非不可能,只是代價高昂而已。迄今為止已經有很多區塊鏈被更改的例子: 比特幣系統被多次分叉,包括在2010年當系統中的「整數溢出」錯誤導致創建了920億比特幣,整個網路不得不回滾分散式賬本。此外,由於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於5月份生效,並表示用戶必須控制其數據,開發人員現在正在探索從區塊鏈中刪除數據的方法。

「未經審查的事實」這個定義也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區塊鏈中的數據並不意味著絕對準確。不準確的數據,例如病歷上的錯誤,仍然可以在區塊鏈中得到驗證。

「當法院的定義與技術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時,法院應該怎麼辦?從法律角度來看,這有什麼影響?「瓦爾奇指出,「事情會變得非常混亂。」

更糟糕的是,亞利桑那州的定義現在被用於包括加州在內的其他州立法。區塊鏈的設計也被200多個政府引用,被用於包括投票,財產記錄和數字身份驗證等多個方面。

標準統一化

英國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檔案科學副教授、區塊鏈研究小組負責人維多利亞·勒米厄(Victoria Lemieux)正在努力推動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區塊鏈術語標準的工作。

「一般來說,如果交易信息是以區塊的形式存儲,同時使用了加密技術保護鏈上的區塊,可防篡改併產生不可變的記錄,那麼該系統就有資格稱之為區塊鏈,」 勒米厄在電子郵件中表示,「也就是說,廣義而言區塊鏈通常就是一個分散式帳本的術語,其中的交易信息也不見得按區塊組織。」

她的團隊遇到了不少阻力,其中包括「不同的認知社區已經就區塊鏈是什麼形成了自己的看法,特別是其中一些人對開源,共享和自治有著非常強烈的社會觀點」。勒米厄表示,這些社區並沒有很好地融入ISO倡導的標準化流程中,許多成員認為真正的區塊鏈正在被大型科技公司和其他商業利益所掩蓋。

另一個挑戰是法律定義的泛濫,「這可能意味著司法管轄區的概念已經不復存在,並且使法律程序或技術的應用日趨複雜化,」她說。

勒米厄也非常熟悉關於區塊鏈功能的誤解。她說:「至少從檔案科學的角度來看,可信度的概念遠遠超出了區塊鏈可以做到甚至承諾可以做到的範疇。」這個概念意味著記錄是準確的,「這通常不在區塊鏈解決方案的範疇內」,並且誇大了它們的可靠性。如果你的智能合約寫得不好或者是那種新穎且未經測試的一致性演算法,這就會出現「問題」。此外,這種概念的運用也誇大了真實性的要求,這依賴於與區塊鏈配合的任何身份系統的穩健性。?「最後,不變性意味著永久性,但這沒有任何保證。即便區塊鏈上存在大量副本,歸因於原有技術過時或者系統繼續運行下去的目的,也無法保證這些副本能夠永久存在下去。」勒米厄說。

建立清晰的定義將有助於消除一些誤解。「更準確地理解區塊鏈技術將有助於我們解決其缺陷並加以改進,以便能夠更好地應用其支持者設想的技術變革方式,」勒米厄表示,「如果對於技術的理解不同,那麼談論如何推進技術或使用技術就相當困難。」勒米厄估計,最終關於區塊鏈的術語標準大約需要18個月才能最終確定。(晗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科技 的精彩文章:

明年月球上也有4G網路了,向地球傳輸高清實景
知名機器人作家:2070年人體各部位都能被機器替換

TAG:網易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