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每年吃掉50萬斤!300年前皇室開「吃播」,想成王先做大胃王……

每年吃掉50萬斤!300年前皇室開「吃播」,想成王先做大胃王……

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王室三餐的奢華和儀式感成為君主集權統治的象徵之一。對路易十四來說,美食如同建築、文學和音樂,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其王權在握最好的宣傳工具之一,同時,凡爾賽宮時常舉辦的奢華饗宴也極大提升了法國在歐洲的威望。在這一時代,食慾與權力欲被交織在了一起,而現代意義上的法餐也終於在此覺醒。

王室三餐成國家大事

1664年5月7日至13日,剛滿26歲的路易為他的王后和朝臣在凡爾賽宮花園準備了首場盛大的節日宴會「魔法島的樂趣」(fêtes des ? Plaisirs de l"?le enchantée ?)。馬術、戲劇、賽馬、煙火……六天內,凡爾賽宮化身遊樂園,成為歡聲笑語的海洋。

當節日第一天夜晚,600位受到邀請的賓客還在為壯觀的視覺盛宴驚訝不已,一場華麗的味覺享受正蓄勢待發。由48名僕人專門侍奉的點心,使人眼花繚亂,很快這一極盡奢華的饗宴傳遍了整個歐洲貴族圈。

不過,這僅僅是法國王室利用華麗美食提升威望的一場序幕,自從1682年,路易十四入住凡爾賽宮,王室用餐井然有序的儀式感成為君主集權統治的至高象徵。

負責管理路易十四起居的各部門中,負責國王飲食的官員人數最多,有超過500位官員負責服侍,160名男子專門負責料理和用餐服務。如同軍事化管理,這些服侍人員被嚴格分配在7個配餐室,以保證每日為國王奉上200道菜。

每周,宮廷內會召開三次由膳食總管、貴族擔任的侍從和其他管理人員組成的委員會,用以擬定菜單,並核對支出。

極簡的早餐

每日用餐從上午九點的早餐開始,相比其他兩餐,路易十四的早餐極為簡單。冬季,他會喝一些清湯配麵包,夏季則換成了果汁,沒有咖啡也沒有茶。

有時,路易十四會喝一些兌了水的葡萄酒。這時,膳食總管會向路易十四推薦當日最重要的兩頓餐的菜單以及選擇哪種規格的餐具。此外還需要商定菜肴和僕人的數量,以及用餐地點。

供朝臣「圍觀」的正餐

正餐(d?ner,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午餐)於下午1點開始。路易十四在他的房間內,在朝臣的圍繞和注視下用餐。自從王太子1686年身患疾病,路易十四獨自在一個方型小桌上享用美食。

當著朝臣的面獨自用餐在法國歷史上並非什麼新鮮事,瓦魯瓦王朝即已採用這樣的用餐方式。王室通過如舞台演出般供人「圍觀」的方式進餐來提醒人們,國家和朝廷所有一切都是以國王為中心運作。

整個用餐過程由3至5組菜構成,每組包括6至8道菜。由地位最高的侍從為國王端上菜。雖然每組菜之間並沒有十分清晰的區別,但通常上菜的順序是湯、前菜(包括剁碎的肉、魚或蔬菜、熱的肉醬、香腸、血腸、肉餡餅等)、燉肉、野味烤肉、甜食(包括奶油、乳酪、小杏仁餅、水果、果醬、糖衣杏仁、牛軋糖、馬卡龍、蛋白小點心、冰激凌等)。

如此浩大的盤菜數量,難免剩菜的規模也相當龐大,不過對於偷竊食物的行為國王絕不寬容。有一次,一名侍從偷偷將一塊餅乾塞入口袋,不小心被旁人發現,惱怒的路易十四直接用手杖猛擊他的背部,直打到手杖都斷了。

正餐過後,是國王的打獵時間。侍從會為國王帶上12個煮雞蛋,以備不時之需。有時,路易十四會在花園內散步,那兒也會為國王準備精緻的點心。

奢華宏大的宵夜盛典

晚上十點到了路易十四的宵夜時間(souper)。與宵夜相比,路易十四的正餐已顯得較為簡便。因此其正餐被稱為「小食」(le petit couvert),宵夜被稱為「大食」(le grand couvert)。路易十四的宵夜排場奢華宏大,簡直就是一場圍繞著餐桌的盛大禮拜儀式。

首先,宵夜從洪亮的呼喊聲開場。「先生們,為國王送上餐具!」,傳達員下樓到廚房向廚師們宣布「典禮」開始。接著,他舉著燭台,帶領一列隊的官員直達衛士廳(La Salle des Gardes)。那裡,由貴族擔任的侍從正忙著做準備,尤其是用麵包心摩擦餐具或將麵包心浸在菜肴中來測試有沒有毒。另一張桌子上擺放著餐具、盤子和玻璃杯。

18世紀時期,用黃金打造的餐具總共可達170公斤重,所有的盤子都是鍍金或用白銀打造。在前廳,朝臣們都已聚集在那裡。有些朝臣甚至是從外省特地趕來,在宮殿入口租借帽子和佩劍,只為「瞻仰」國王用餐。屋子的壁爐前已擺放好餐桌。弗拉芒亞麻編織的緞紋桌布上擺放著鍍金銀盒子,其中裝著國王用的餐具和國王專享麵包,餐布優雅地摺疊在一邊。

一切準備就緒,傳達員終於喊道,「先生們,給國王上肉了。」就好像劇院里戲劇舞台拉開了帷幕,屋子內的喧鬧聲消失殆盡。於是一場壯觀的盛會開演。三名肩上扛著火槍的侍衛打頭陣,緊隨著傳達員、膳食總管、由貴族侍從組成的大隊、監管員和膳房重要工作人員,最後由飲食官員端著首輪菜肴靜候國王。

在侍衛長的通知下,國王伴隨著其家庭成員終於登場了。國王身後站立著十多位人士,其中有王宮總管、醫生、外科醫生、音樂大師等。這些人一舉一動都極其小心,尤其是負責搬動座椅者責任重大,國王的座椅究竟該靠前點還是靠後點,這可是門技術活。

餐前祝福經念誦完畢,宵夜終於開始。桌上餐盤的擺設如同凡爾賽宮的花圃那樣規整有秩。在那個時代,視覺上的精緻被放在了首位,宴會必須優雅,濃湯必須散發著光澤,即使是色拉也要修飾美化一番。不過,這樣一場美食盛典只持續不到45分鐘。

午夜夢回也不怕肚子餓

從1670年起流行的半夜餐(médianoche)對於朝臣們來說也十分重要。這一優雅的點心餐,標誌著從守齋日(jour maigre)進入不忌齋的日子(jour gras)。在當時,差不多有一半的日子屬於守齋日。

半夜餐過後,國王終於可以睡覺了。寢宮的侍童會為國王準備備用的飯菜,以防國王深夜餓醒。

擁有好胃口是國王應盡的義務

如果國王骨瘦如柴,那以美食展示王權的戰略就無法實現。因此,擁有一副好胃口成了國王應盡的義務,以顯示國王強壯的體魄。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王權與國王本人的身體息息相關。如果國王身體強健,則國家也會一片欣欣向榮。

留存至今的許多文獻記載了當時王室成員暴飲暴食的一面,甚至對食物呈現一種幾近病態的狂熱迷戀。

亨利四世每年「吃掉」的食物達到50萬斤,他的孫子——路易十四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年要浪費超過200萬斤食物。想成為太陽王,首先得做個「大胃王」

路易十四的弟媳伊麗莎白-夏洛特(Elisabeth-Charlotte de Bavière)稱曾見到路易十四吃下四盤濃湯、一整隻野雞、一隻山鶉、一大盤色拉、一些羊肉、兩大塊火腿、一盤甜點和一些水果和果醬。

凡爾賽宮記錄官聖-西蒙公爵(Duc Saint-Simon)認為,貪吃是波旁王朝家族的特徵。他曾目睹路易十四的弟弟大口吞下一個火腿、十二隻山鷸、一大鍋白煮肉,以及果醬和蛋糕。

路易十四的兒子也喜歡狼吞虎咽地大吃大喝,最終死於消化不良,享年50歲。至於路易十四的侄子,也就是伊麗莎白-夏洛特的女兒,更是吃貨中的吃貨。她曾因大口吞下過多甜食以至於昏厥。

記錄官留下的這些拉伯雷式的描寫起到了一定的宣傳作用。其實,王室成員的大胃口可能部分是由於猖獗的腸蟲在作祟。

沒胃口也要繼續扮演「大胃王」

路易十四到了後期幾乎不喝酒,即使喝葡萄酒也需要摻很多水。至於國王的牙齒更是慘不忍睹。1685年,也就是路易十四47歲時,他拔去了上顎的所有牙齒。到了50歲,他口中的牙齒所剩無幾。因此,國王特別鍾愛容易吞咽的色拉、蔬菜和水果,如豌豆、蘆筍、草莓等。

國王還特別要求凡爾賽宮菜園和果園的總管拉坎蒂尼(Jean-Baptiste La Quintinie)想辦法,保證一年四季都可吃到他鐘愛的蔬果。這種對時令蔬果的追求與齋戒日禁止肉類並不違背,但這與苦修精神相去甚遠。

不過路易十四所剩無幾的牙齒對消化的幫助並不大。即使通過通便、灌腸、放血和禁食等方式也沒法阻止國王患上糖尿病。

在Marly城堡,路易十四終於可以在朝臣的限制下喘口氣,用餐儀式被減輕,同時,路易十四的胃口也變小。王室開始不再向公眾公開用餐。路易十四的弟媳伊麗莎白-夏洛特寫道,「晚上,我和國王一起吃夜宵:我們一共5到6人在餐桌邊,每個人自顧自吃著自己餐盤裡的食物,沒人說話,像在修道院里一樣。」

聖-西蒙公爵也寫道,「國王極盡所能表現出很有胃口的樣子,也極力展現自己正在吃東西。」到了1715年,路易十四已幾乎沒什麼食慾,直到離開人世。

(英倫圈推薦,刊載自圈哥小夥伴「歐時大餐」oushi1983,作者:子正,編輯:靖樹,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倫圈 的精彩文章:

剛剛爆冷丟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這部「毀三觀」喪片,真的輸給了爭議?
今早倫敦戒嚴,1450多人被緊急疏散!都怪這些地下隱患

TAG:英倫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