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現在能在飛機上玩手機了,但你知道空中Wi-Fi是怎麼實現的嗎?

現在能在飛機上玩手機了,但你知道空中Wi-Fi是怎麼實現的嗎?

在所有的出行方式中,飛機可能是唯一讓人有 "與世隔絕" 感的。在萬米高空飛行的幾小時中,不僅耳膜遭受著氣壓的「迫害」,上廁所不方便,還不能用手機來打發這無聊的時間。坐飛機時可以不關機,曾是眾多手機依賴症「患者」的夢想,如今,夢想變成了現實。

2018年1月16日,中國民航局也公布《機上攜帶型電子設備(PED)使用評估指南》,意味著飛機上WIFI服務全面啟動。隨後,國內各大航空公司先後跟進,開放「空中Wi-Fi」業務,乘客終於能夠在飛機上發微信、刷微博。那麼,飛機Wi-Fi上網的原理是什麼,目前的體驗如何?MC為你細細道來。

實現空中Wi-Fi的基本原理

飛機飛行在萬米高空,當然不可能像地面通信那樣,牽著一根光纖寬頻到處飛。在乘坐提供空中Wi-Fi服務的航班時,乘客首先需要在開啟飛行模式下連接飛機上安裝的「路由器」,再通過空地通訊設備連接互聯網。這其實很好理解:地面Wi-Fi依然是有線的,而空中Wi-Fi才是真正的無線上網。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空地通訊。基於衛星和基於地面基站仍是目前實現空地通訊的主要方式。具體來說,一種是通過衛星方式實現地空通訊,另一種則是基於ATG(air to ground地面基站方式)實現地空寬頻通訊。

空中Wi-Fi的ATG基站方案示意圖

連接地面ATG基站,顧名思義是在飛行航線途經的地面上部署基站,利用這些地面基站向空中的飛機發射信號,與飛機連接。由於每個基站覆蓋的範圍有限,因此需要沿線部署多個基站進行「接力」傳輸。該模式的優點是運營成本較低、網路帶寬大,承載人數多。

這是由於ATG誕生之時,3G技術已經問世,因此ATG也被視為地空寬頻通訊——其下行帶寬可達3.6Mbps,上行帶寬也可達1.8Mbps。缺點是對飛機的航線有較高要求,不僅飛行高度不能過高(太高收不到地面基站發射的信號),而且會受限於地面基站的分布,如無法進行越洋、跨國的部署,且基站建設維護成本較高,僅適合於國土陸地面積較大的國家。目前,美國9家航空公司的1500架班機均是利用該通訊方式實現空中Wi-Fi。

在ATG基站方式不堪大用的情況下,基於衛星通訊的方式雖然成本更高一些,但依然獲得了許多航空公司的青睞。這種方式下,飛機通過安裝在機身頂部的天線,連接位於地球靜止軌道上(離地面35,786公里)的衛星,以此向地面基站收發信號,進行數據通訊。和ATG基站方式相比,其優勢是通訊範圍廣泛,可實現國際漫遊。在實際應用中,考慮到各國頻率不同,跨國飛行的國際航線並不能實現全航程的同頻率覆蓋,切換信號時常出現信號延遲或中斷。

衛星通信使用到的頻段有很多,最常用的頻段是C(4-8GHz)和Ku(12-18GHz)頻段。這其中,Ku波段衛星單轉發器功率一般比較大,再加上Ku波段接收天線效率高於C波段接收天線,因此接收Ku波段衛星信號的天線口徑遠小於C波段,具有頻率高、增益高、天線尺寸較小、便於安裝等優勢,從而可有效地降低接收成本,方便個體接收,是目前空中Wi-Fi比較常用的衛星通訊方式。

普通飛機需改裝

航空公司想要拓展空中Wi-Fi業務,就必須針對現有飛機進行改裝,視空中Wi-Fi實現方式的不同,改裝機載設備也有所不同。基於ATG基站方式,需要在機腹安裝專門接收地上訊號的天線。而國內普遍採用的Ku波段衛星方式,則需要在機身頂部加裝由玻璃鋼整流罩蓋住的衛星接收天線,飛機內部還要安裝相應的控制器、文件伺服器以及多部無線網路熱點設備。有數據顯示,在飛機上安置天線與發射器,每架飛機的設備改造費用大約在70萬美元左右,約合450萬元人民幣。

正在進行改裝的飛機

機身頂部的衛星接收天線

內部的饋線

位於客艙內的外接天線AP

網速慢、限制多 首嘗螃蟹體驗差

允許飛機上使用手機,是航空服務一大進步,也是與時俱進。目前,國內各大航空公司的空中Wi-Fi業務均處於起步階段,能夠提供Wi-Fi上網的航班在整體機隊中佔比低,且多數航班設定了使用設備限制,比如東航規定每個航班只開放100個使用名額。同時,不管採用哪種通訊方式,空中Wi-Fi都存在接入數據速率低、延時長的缺點。在高速飛行中,信號不穩定,上網速度也難以保證。

在東航解禁手機使用後,就有不少網友嘗了鮮。針對空中Wi-Fi的實際體驗,有少數網友表示通過手機瀏覽器打開網頁很困難,微信聊天只能收發文字,當然更不可能觀看和傳送視頻了,甚至發一張圖片或一封郵件耗時需要幾分鐘。也有網友表示,空中Wi-Fi的網速並不是一直很慢,網路狀態時好時壞,偶爾能夠很順暢地刷朋友圈和微博。當然,還是有許多網友表示很幸福,至少「飛行模式終於派上用場了」。

各航空公司都在大力推廣空中Wi-Fi新業務

另一方面,從航空公司的空中Wi-Fi測試數據來看,其上網速度又是另一回事。中國航空公司此前的一些測試中,曾獲得下行9.3Mbps、上行1.52Mbps的傳輸速率。海南航空某測試航班也收穫了上行帶寬達到了12M以上的成績。可見,空中Wi-Fi的上網速率與使用人數密切相關。由於衛星通信的帶寬有限,使用空中Wi-Fi的乘客越多,每位乘客可獲得的無線帶寬就越低。假設在一架可容納180人的Wi-Fi航班上,只有30~40人使用空中Wi-Fi,每人分配到的帶寬足以正常地收發微信。一旦機艙內大部分乘客或全員無線上網的話,每個人分配到的帶寬就捉襟見肘,上網體驗也必將大打折扣。

過去,飛機上禁止手機開機,正是出於飛行安全的考慮,而在開放空中Wi-Fi業務後,不少乘客也考慮到是否安全這一問題。目前國內飛機上的無線網路系統,經過了國家工信部嚴格的測試和認證,已經取得了國內、外民航主管部門的認證批准,並且設置了重重的防火牆以阻擋黑客入侵,做好了各種防護措施以確保安全。此外,該系統與飛機上用于飛機導航、操縱的其它電子系統在物理上是分別獨立的。同時,手機在開啟飛行模式下使用Wi-Fi網路,所發射的信號頻段遠遠高於航空信號用的118MHz頻段,理論上是不能干擾到一起的。

在部分已開放空中Wi-Fi的航班上,手機關機已經成為歷史。

提升體驗還需新技術支持

從目前來看,不管是ATG基站方式還是Ku波段衛星方式,空中Wi-Fi都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3G時代下誕生的ATG基站方式和傳統的衛星技術難以滿足乘客高速上網需求,面臨著升級換代。在即將迎來5G的今天,空中Wi-Fi頂多只實現了3G網路的水平。為了破解瓶頸,網路運營商和航空公司正在探索百兆帶寬空中Wi-Fi的推廣可能。

在ATG基站方式上,我國正在加快部署更加先進的4G LTE技術ATG通訊。通過定製的無線收發設備,沿飛行航路或特定空域架設地面基站,並向高空進行覆蓋,從而可為不同高度層航線的飛機提供100Mbps以上(理論)的無線數據帶寬,相比CDMA EVDO技術下的理論值(下行帶寬3.6Mbps,上行帶寬1.8Mbps)高出數十倍。

支持空中Wi-Fi的航班會有特殊標識

而在衛星方式上,Ka頻段衛星通信比Ku頻段衛星的帶寬容量大十倍,具有覆蓋範圍更廣、連通帶寬更大、速度更快、信號更穩定等特點,將成為未來高通量航空帶寬的發展方向。據悉,每架基於Ka衛星的空中Wi-Fi飛機,都將擁有超過100Mbps寬頻接入能力,乘客體驗可直接對標地面4G LTE。這將大大解決現有Ku衛星接入帶寬不足的問題。與此同時,對航空公司而言,Ka流量成本僅為傳統Ku的1/5甚至更低,更有利於空中Wi-Fi的規模運營、持續運營。就在1月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據了解,2018年底,適用於實踐十三號衛星採用的Ka頻段機載終端有望在民航客機上試飛,空中Wi-Fi網速變快指日可待。

免費試吃,商業化即將到來

不論是現有飛機的改造,還是今後為提升體驗不斷投入,航空公司和空中Wi-Fi運營商都將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在商業模式上,國內空中WIFI服務目前均處於業務試驗階段,充當「小白鼠」的乘客暫時可享受免費的「午餐」。東航和南航就標明空中Wi-Fi的價格為258元,目前只需提前申請,獲得體驗名額後即可免費使用,國航、海航的空中WiFi目前不收費。

2017年4月12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HTS)實踐13號用長征3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美國空中Wi-Fi供應商GoGo公布的數據顯示,傳輸數據到飛機上,每傳輸1MB位元組成本大約是20美分,傳輸1GB數據的成本大約是200美元。免費很難支撐起空中Wi-Fi的未來,商業化才是未來趨勢。國際上,雖然也有航空公司免費提供,但是大多航空公司都收取服務費。各國航空公司空中WiFi收費模式主要有按航段、流量、使用時間、設備數量和內容點播以及24小時共享模式收費,也有包年和包月的計費方式。

當然,羊毛不一定需要出在羊身上,除了直接向乘客收取高昂費用外,運營商和航空公司也可能考慮在空中Wi-Fi中接入廣告,或是與電商平台合作,開拓空中購物消費模式,這將是一片新的藍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型計算機 的精彩文章:

GDDR6山雨欲來,有望將GPU性能推向一個新高峰
解鎖全面屏的第三種方式,vivo X20Plus屏幕指紋版搶先體驗

TAG:微型計算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