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讀名著 學寫作:孫悟空有多高,他是怎麼變毫毛的?

讀名著 學寫作:孫悟空有多高,他是怎麼變毫毛的?

讀名著 學寫作:孫悟空有多高,他是怎麼變毫毛的?

講座

文/陸生作

小學生喜歡孫悟空,也愛讀《西遊記》,至於讀得效果怎麼樣,各人有各人的歡喜。

孫悟空從石頭裡蹦出來,這一點大家都知道。它蹦出來就是一隻猴子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說明有人看得認真了,有人忘記了,或者有人留在腦子裡的印象是電視劇《西遊記》的。

幾天前,我還跟一位老教師聊到了用影視教作文。現在有很多電影作文課程,有的好,有的差,有的真能指向寫作,有的只是討學生喜好,玩個氣氛,並無什麼寫作效果——這位老教師覺得這樣不大好,其中一點:太具象的東西,它會限制孩子的想像力。比如,看書的時候,想像孫悟空是個什麼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電視劇播放之後,六小齡童扮演的角色太經典了,太深入人心了,一問孫悟空長什麼樣啊,就是六小齡童扮演的那個樣。確實有點限制想像力了。

周星馳也扮過孫悟空,我個人很喜歡看這個電影。在腳底板長出三顆痣之前,沒變身的孫悟空也算白衣秀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行者,就是個白衣秀士。他講:「我不是別人,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不同的扮演者,有不同的味道,但我們總是容易去比較。習慣和經驗限制了我們的視野與想像力。曾和作家冰波聊「煙花和蠟燭」哪個更有想像力。我們都選蠟燭。東西太滿了,極致了,沒有了增添迴旋的空間,也並不一定是好事;蠟燭雖小,雖簡單,添一點,加一點,在想像中變化,回味足。

昨天種樹節,去做了個講座,《讀名著 學寫作》,以《西遊記》前七回為例,講閱讀如何指向寫作。《西遊記》其實可以看作三個故事:齊天大聖的故事,唐僧爸爸媽媽的故事,唐僧師徒取經的故事。

讀名著 學寫作:孫悟空有多高,他是怎麼變毫毛的?

孫悟空與如來佛的身高比

講座的內容只講了齊天大聖的故事。現場是五六年級的學生,表現還是不錯的。問他們孫悟空有幾根毫毛啊,特別牢記菩薩給孫悟空的那三根。

書上是這麼講的: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後,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第二回)

那孫悟空是怎麼變毫毛的呢?

我找了前七回的四個例子,孫悟空分別變出了小猴、瞌睡蟲、自己、筆。現在,單看第二回變小猴這個例子。

悟空見他兇猛,即使身外身法,拔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碎,望空中噴去,叫一聲「變!」,即變做三二百個小猴,(水臟洞剿混世魔王)卻把毫毛一抖,收上身來。(第二回)

我問學生,從中你讀出了什麼寫作方法?

一個男生講,用動詞,把動作寫連貫。這很好啊,讀出方法來了。一個動作可能就在眨眼之間,但寫出來,要「那時快,說時慢」,講動作步驟分解,再找准不同的動詞,這樣,一個動作就寫清楚了。魯迅寫在百草園裡捕鳥,就是一個經典的動作連貫。

一個女生講,用語言,這裡有一聲「變!」——這也很好啊。寫作文時讓人物開口說說話,景物用用擬聲詞,就能生動起來呢。

還有嗎?

他們講完了,輪到我講。

我說,就在這一聲「變!」,這是寫作的一個規則——作者可以給故事中的人物設計一個規則,要他們去遵守。比如,我學會了點金術,點什麼都成金,若是如此,吃飯怎麼辦辦呀?一捧上飯碗,就捧上了一碗金子,吃金飯粒不成?——這時候,就加一句咒語好了。規定:每次要先念完咒語,再去點東西,這東西才能變成金子。這就可以安安心心吃飯了。雖然這例子不甚好,但學生聽懂了。指向寫作的閱讀並不難,只要認真讀文本,跟著讀經典,然後想一想,用經典作品裡的寫著方法,接著寫下去。

讀名著 學寫作:孫悟空有多高,他是怎麼變毫毛的?

福建雙聖廟大聖神位

講座時間挺長,氣氛很好,正是春時節,願他們心中種下了一株閱讀與寫作的小苗。

這次講座的ppt我已經分享在群里了,有興趣的一看。

還有,在講座上猜了個字謎:斜月三星(打一個字)。

大家一下就猜出來了。那就聯繫一下生活的實際。在杭州,西湖有十景,兩樣跟月亮有關:平湖秋月,三潭印月。

平湖秋月,是滿月。

三潭印月,是彎月。配上三潭,恰好「斜月三星」,一個「心」字。

寫景的時候,有個聯想,加上這麼一點「因為所以,知根知底,知其所以然」,也是很好的吧。

QQ群:528037856

微信號:congmingzuowe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