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小米」的逆襲之路,我們能學到什麼?

從「小米」的逆襲之路,我們能學到什麼?

股票市場是永遠不缺乏熱點的。近期除了街頭小巷在探討的兩會,另一股瀰漫在市場中的憧憬就是「獨角獸」概念了。

不久前,富士康的A股IPO申請引起了國內互聯網各巨頭,如百度、騰訊等的一致響應,紛紛向我大A拋出橄欖枝。而且富士康「前無古人,後……可能還有來者」的「神速」過審,也使得「獨角獸」概念不斷發酵。

巨頭們回歸A股的誠意與可能性我們暫且不討論,單從事件本身來看,不管怎麼說也促成了創業板、中小板的估值修正。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互聯網龍頭假如真的回歸,那創業板的「賺錢能力」可能就要發生逆襲了。今年年初的股災後,一些中小科技類公司開始進入大家的投資視野,今年的投資主線沒準要發生變化了。

但概念總是概念,只有絕對優秀的標的才經得起推敲。今天咱們的主題不是普惠「獨角獸」概念,而是要聊聊獨角獸之王,小米

近日有媒體曝出小米將於18年底前赴港上市,並非常有可能滬、港兩地IPO! 17年小米預計完成170-18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凈利潤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行業分析師甚至給出超過1000億美金的估值。這樣的估值水平雖然有些過分,但估值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預期嘛,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分析分析吧。

小米公司成立時間在2010年,短短八年時間,公司估值翻了800倍。雷軍在小米公司2018年年會上說,「營收過千億,國際科技巨頭中,蘋果用了20年,Facebook用了12年,Google用了9年;阿里用了17年,騰訊用了17年,華為用了21年。」而小米僅僅用了7年時間。

這樣看,大家是不是感覺小米一路的發展歷程走的順風順水,彷彿坐上了急速特快。這個因為一碗小米粥,就定下名字的公司是怎麼以一粒「小米」的身份出發,一路過五關斬六將,變成現在比肩各大科技巨頭的獨角獸公司的呢?

咱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小米8年的發展歷程。以史為鑒,看看「雷布斯」是怎麼轉動聰明的小腦瓜創造奇蹟的!

1.正確把握了時代的趨勢

都說時勢造英雄,看透趨勢順應趨勢總能規避許多彎路,雷軍就在小米成立初期準確的把握了時代脈搏。

首先是把握了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2011年小米1的發布就開始使用線上的銷售模式。定位年輕群體,線上方式不僅不影響銷量還降低了渠道成本。 其次得益於互聯網2.0時代的快速發展,社交媒體如,微信、微博的快速增長給了小米提升品牌知名度、獲取大量粉絲的廣闊平台。最後就是小米乘上了智能手機爆發的快車時代,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據量的快速膨脹不斷推動著智能手機的迭代——一片豐裕肥厚的手機硬體廠商的沃土。

GIF

2.正確的發展戰略

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直線,而是一個個階段性勝利的連線。因此發展戰略的制定既需要有長遠的展望也需要有中短期的目標。從成長曆程上看,雷軍的戰略思想可謂是相當藝術的,可以說沒有雷軍的正確領導,就不會有現在的小米。

成立初期精準定位,單點突破:公司初期採用了聚焦核心的戰略,產品定位為低價格、高性能,尋找的就是追求性能、年輕自我的極客發燒友。其次是差異化定位,避開與成熟品牌的直接競爭。最後是年輕化的定位更好的契合電商與社交媒介的發展,快速實現更低成本的產品以及品牌粉絲的推廣。

持續發展,橫向擴張:在小米獲得初期的成功後,進一步的發展戰略就是橫向擴張了。這裡首先是手機產品線的擴展,因為小米清楚的知道手機業務是小米的核心,市場份額決不能丟掉。

其次就是小米生態鏈的搭建,截止17年小米生態鏈公司已達到90家,其中10家估值達到獨角獸級別(10億美元)。雷軍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中說到:小米生態鏈戰略是「用小米做手機成功的經驗去複製100個小小米,提前布局IoT」。

小米這套生態鏈策略是已硬體為出發點導入軟體,在互聯網時代聽上去像是個笨辦法。其實深入分析這樣的戰略本質上是互聯網思維的變形。因為小米生態鏈是具有互聯網效應的,比如擴散效應、協同效應以及不斷提高的用戶粘性。並且這樣的戰略是紮實的,也很好的避開了BAT這三座大山。

3.持續專註

「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是小米的一個口號,小米從成立之初到現在無時無刻不在踐行著這一口號,不管是小米手機還是智能家居產品。所以持續的專註是小米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其實針對這一話題可以將小米與樂視兩家公司做一下對比。個人認為樂視手機,樂視電視的開發或多或少是學習借鑒小米的。戰略方針可以模仿,但專註力是與生俱來的。小米從2010開始就持續深耕手機製造,不管是硬體技術還是軟體系統都在一次次的迭代中不斷打磨,樂視想通過一兩代產品就趕超那是不可能的。

作為後來者的樂視,本應沉下心來修鍊內功,然而他卻急於求成,通過不斷的跨界收購在及短的時間內建立起所謂的樂視生態,結果可想而知,沒有地基的高樓終會坍塌。

4.堅守初心,把控質量

雷軍在15年的亞布力年會演講上說「小米願意不惜代價、不惜成本、真材實料做好一款好產品。」總結來說,就是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做到極致的性價比。我想這其實就是小米的核心價值體現,也是能獲得大眾認可的基石。從8年前的小米1,再到現在的智能家居設備,小米的初心未變,這就是小米擁有良好口碑的原因。另外美觀簡潔的外觀設計也為小米的產品力大大加分。

5.良好的運營管理

成本控制、質量管理、供應鏈匹配、協同化設計、近百家生態鏈公司的運營,如果沒有良好的運營管理體系以及管理層對每個環節的極致要求,小米發展的速度絕不會如此之快。

小米15、16年手機出貨量的不及預期,主要受制於供應鏈問題。由於供貨的緊俏,讓很多消費者誤以為是小米的飢餓營銷手段。在小米MIX機型上,雷軍曾數次親赴三星總部「要屏幕」,以解決這一最大的「痛點」。最終換來的是那些差評消費者的回歸。

當前的小米,已經是一家站穩腳跟的大規模企業了,那他未來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呢?如果作為投資者的我們,是否可以在當前買入小米公司的股票呢?現在讓我們開動我們的聰明小腦瓜來分析一下~

1.成長空間廣闊,遠沒有達到增長瓶頸。小米所有產品的受眾主要針對個人消費者,因此理論上的寬度是非常大的。隨著消費升級以及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內需方面會有持續增長。

另外擴展國外市場的增量也不容小覷,截至當前小米已經進入了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16個國家銷量進入前5位名,9個國家排名市場前3名。除此之外小米的增量還在於小米生態鏈的易複製性,未來會有更多的小米產品不斷上市。

2.小米帝國雛形建立,正向加強系統已成。當前的小米公司在消費產品領域內已經具有了頭部效應。只要行業沒有發生巨大變革,整個系統會自然而然的推動公司逐漸加強。

目前小米的產品線已經非常豐富了,在內部就會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這就使得未來產品的生產成本逐漸降低。在外部由於更多的產品具有互通互聯的屬性,因此用戶的粘性就會逐漸提高,我買了小米的凈化器,那等我要換空調時可能就會選擇小米的空調。這種粘性會不斷增加每一消費者購買小米產品的比例,最終帶來的就是轉換成本的逐漸高起,有一天你會發現不選擇小米的產品會很彆扭。

GIF

有人說現在的智能設備都只是噱頭,沒有觸及痛點問題。這一點我是承認的,但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火車剛發明出來時還不如馬跑的快,第一代無線電話根本無便攜可談,但他們會優化並替代舊產物。我想物聯網的發展是確定的,因此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勢必會不斷加強小米產品的滲透率。

3.護城河不斷擴大,競爭優勢明顯。當先的小米已經構築了一道寬厚的護城河。首先是他的品牌效應很高,這要得益於較高的產品性價比,不錯的質量以及自己的品牌設計語言。其後在消費者的腦海里不斷深化,最終的結果就是在產品的使用價值上增加了體驗價值。簡單說就是現在買小米是一種時尚的象徵,而不是以前的「你真low」。

其次多年的技術沉澱,讓小米具有了較強的技術優勢。2017年小米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處理器晶元澎湃S1,這也代表了小米開始向更核心的技術領域公關的規劃。技術優勢永遠是企業的核心壁壘,只有自己擁有核心技術才更從容,才不會受制於人。

4.行業發展給予支持。高端製造目前已成為國家層面的大戰略,並且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成熟對小米未來的中長期發展一定會起到推動作用。

當然任何事物沒有完美無缺的,股票投資其實就是建立在不確定的基礎上。現在的小米也具有以下問題。

1. 缺乏實質性的創新。目前小米的產品還處在一個模仿與優化的階段。雖然創新不是拍腦門,需要有深厚的積澱,但還是希望小米將創新精神植入到企業的基因中,未來可以引領技術的浪潮。

2.盈利能力較低。180億營收,10億凈利,這表明小米的盈利能力較差。雖然這與公司的互聯網思維以及高性價比的產品定位強相關。但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或者說成為一個值得投資的企業,還是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盈利能力。

3. 產品綜合技術實力較差。拿智能家居產品為例,例如空調等一些產品的技術水平小米肯定是不如格力、美的的,雖然短期公司可以通過互聯網效應去彌補,但如果沒有技術水平的同步跟進,長期必存隱患。因此小米要真正成為物聯網時代的霸主,生態鏈企業不光要上的快,還要上的好。

結語

雖然小米是一家硬體生產商,但它擁有的是互聯網思維的DNA,這與格力電器等其他廠商有本質的區別,單單從這一點來看,我想董明珠的勝面不大。

清晰的發展戰略,紮實的內在功底以及時代發展的順應,造就了小米的成長奇蹟。雖然小米具有缺乏創新,變現能力較差等問題,但當前小米已展現頭角,猶如埋入沃土中的小米已開始蓬勃的發展之勢,系統的推動會讓它勢如破竹不斷壯大,一個小米帝國的樣子已經浮現在我的眼前。如果是我,我會考慮買入小米公司的股票,見證它的繼續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鏡投 的精彩文章:

TAG:鏡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