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電影真的不如印度電影?

中國電影真的不如印度電影?

中國電影與印度電影,到底哪家更強?

這一問題,在豆瓣與知乎上早就吵得不可開交。

圍繞該問題,小粉紅們冒死刷存在(該圖截自豆瓣)

遺憾的是,吵得雖精彩,卻沒個定論。

本文準備拋開以往的討論模式,既不談產業規模與獲獎情況,也不談票房和尺度,僅就2017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閑聊一下中國電影和印度電影的高端戰力。

2017年,印度最好的電影必然在《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當中產生(旁邊傻逼:你只看了這兩部吧!)。兩部作品皆是阿米爾·汗的作品,風格近乎一致。

就製作水平而言,這兩部作品在印度可算大片,但若置於中國,則實屬一般。《摔跤吧!爸爸!》的投資額不到1億人民幣,《神秘巨星》的投資額約5000萬人民幣,這在中國只能算二流。從布景、服裝、燈光、音效、攝影、剪輯和色彩等方面來看,它們與中國頂級大片存明顯差距,幾乎不能同《芳華》和《妖貓傳》加以比較,也不如主旋律的《建軍大業》,甚至相較《戰狼2》、《羞羞的鐵拳》等作品也略遜一籌。

然而,就好看程度而言,國產作品卻無一能及。

可以豆瓣評分作一參考:

印度電影評分:

《摔跤吧!爸爸!》 9.1分

《神秘巨星》 7.9分

中國電影評分:

《相親相愛》 8.4分

《嘉年華》 8.3分

《一念無明》 7.9分

《芳華》 7.8分

《岡仁波齊》 7.7分

《戰狼2》 7.2分

《妖貓傳》 7.0分

《羞羞的鐵拳》 7.0分

《乘風破浪》 6.8分

《妖貓傳》製作費用號稱150億日元(約9.7億人民幣),評分卻遠遠不及。

《妖貓傳》日本宣傳海報

而且,從排名來看,國產前三的影片都是低成本作品。似乎說明,在中國,製作水平與好看程度並無關係。甚至暗示,中國作品製作水平越高,好看程度越低。

沒有比這更尷尬的事情了。

不如尬舞(圖片來自網路)

值得思考的是,印度電影如何在有限的製作水平下拍出高分作品?

《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的題材比較簡單,主線皆是小人物實現夢想的勵志故事。勵志算是比較討巧的電影題材,因為,人類對於夢想的追求是無差別的,所以,勵志電影可以跨種族、跨國界、跨階層、跨年齡、跨性別,最大限度地網羅觀眾。

可見,印度電影非常有自知之明,技術不夠,感情來湊。

反觀中國,勵志作品近年蹤影難覓,這就是自視甚高了。17年僅有的幾部,如《縫紉機樂隊》、《閃光少女》、《絕世高手》等,皆形式大於內容,難免獲得偏低的評價。

亦可見勵志並非萬能!(旁邊傻逼:尼瑪勵志片都不會拍了,還拍毛線?)

事實上,《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的成功之處,不在題材,也不在故事以及講故事的方式,而在對社會現實的關照,即對小人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真實刻畫。

《神秘巨星》中,主角尹希婭是一個普通印度女孩。

她擁有非同一般的唱歌天賦,卻苦於缺乏展示空間,只能幻想自己站在《印度好聲音》台上,光彩奪目。

母親贈送的筆記本電腦為尹希婭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她在互聯網上找到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

然而,生活在典型穆斯林家庭的她知道,「言出法隨」的父親,決不允許女孩在網上拋頭露面。不得已,她只能在YouTube蒙面登場,匿名「神秘巨星」。

毫無疑問,動聽的聲音,真摯的旋律,和不具名的身份,必然引爆網路輿論熱潮,尹希婭迅速成為真正的,家喻戶曉的神秘巨星。著名音樂人(阿米爾汗扮演)也伸來橄欖枝,邀請她演唱電影主題曲。似乎,一切都在變得更好。

然而,現實往往殘酷。對於尹希婭而言,實現夢想的最大阻礙並非技藝不足與無人喝彩,而是父親的否定與男權思想對女性的絕對束縛。她父親,在得知妻子變賣嫁妝為女兒購買電腦後,將此引為丈夫的恥辱,乃用暴力宣示權威。於是,鞭打聲混著父親的怒喝與母親的呻吟,震顫整個家庭。無助的尹希婭,只得向父親表示妥協,痛哭著將電腦扔下樓。

她的夢想便這樣與電腦一起四分五裂。

讓人難過的是,妥協只會換來更嚴重的傷害。她父親為了工作晉陞,視女兒終生幸福為交換籌碼,準備將僅為中學生的尹希婭嫁入一個同樣強調父權的穆斯林豪門。

不甘淪為附庸的尹希婭,試圖逃離命運的安排。對她而言,逃離只有一條路,即慫恿母親離婚。然而,她母親,無論是在精神,還是物質上,都缺乏抗爭的力量,難以擺脫命運的束縛。於是,面對女兒的請求,她表示「你父親不會答應的」,反而苦心哀勸女兒認命。一番內心掙扎後,尹希婭無奈放棄抗爭,選擇陪母親一起面對未知的恐懼。

故事最終,扭轉命運的力量依然來自母愛。母親儘管已心灰意冷,卻無法面對徹底失去希望的女兒,終於在丈夫的步步緊逼之下憤怒覺醒,為守護女兒對夢想的追求,拋棄所有後顧之憂,在眾目睽睽之下,與丈夫離婚。

一路積攢的憤懣之氣,終於得以舒展,觀眾自然拍手稱快。

可見,惟有立足於社會現實的細膩刻畫,才能真正引導觀眾進入情境,體察人物的諸般情緒變化,時時反觀自身,進而由心底生出對影片的贊同。

其實,中國電影並不缺乏對現實的關照,也不缺乏現實主義的作品。可惜的是,它們對現實主義手法的喜愛明顯多於對現實的折射,晦暗、陰冷倒是絲毫不差,訴求卻與廣大民眾相隔十萬八千里。這樣的作品自然無法得到起碼的認同。

《暴雪將至》便是一個典型,影片工整,卻完全架空,若將其演員換成美國人,它便成了好萊塢作品,換成印度人就成了寶萊塢作品,哪有內涵可言。莫名其妙的是,這樣一部裝模作樣的影片居然將段奕宏送上東京電影節影帝寶座。

這分明是對中國電影的捧殺。

所以,中國電影的產業水平強於印度,卻在作品的優秀程度方面卻明顯遜於印度。

不過,不是印度人比中國人更懂電影,而是中國電影自己走入了歧途。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爆米花兒電影 的精彩文章:

TAG:爆米花兒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