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米》的教學反思

《米》的教學反思

語文源於生活

——《米》的教學反思

程 妮

渭南市特殊教育學校

《米》是培智語文第一冊第八課的內容,但因學生的程度較重,我對教材做了一點改動,在認識「大、小」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糧食作物入手,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大米、小米和玉米,進而認識生字「米」字。課堂上基本上完成了教學設想,完成了預設的教學任務,現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以下簡單的小結:

一、強化課堂紀律,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益智一年級一班的學生剛入學不到兩個月,學生對學校的生活還不是很適應,上課經常出現亂跑、亂喊的現象。因而上課前對學生進行課堂紀律教育,明確上課什麼該做,什麼樣不該做。對於紀律性差的朱誠俊和田怡菲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反覆強調。整節課中學生表現良好,亂跑亂喊現象較少。

二、教學中結合實物和直觀的多媒體圖片,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三種糧食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我先用直觀的實物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逐一讓學生認識大米,小米,玉米,通過摸、看等方式感受三種糧食的不同,指導學生讀好三種糧食,然後我出示圖片,聽老師指令找出相應的食物圖片,接著層層深入,引導學生練習說話「這是大米(玉米、小米)」,老師的反覆指導,一步一步地糾正學生的發音,直到學生會說為止。最後出示食物圖片,讓學生找出哪些食物是用大米做的,哪些是用玉米,加深學生對三種糧食的鞏固。課堂結束時我用《鋤禾》古詩動畫引導學生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不亂倒剩飯剩菜,愛惜糧食。整節課一步一步深入,層層遞進,由字到詞到句,聯繫生活實際,用直觀的圖片和實物調動學生的感觀,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剛接觸特殊兒童這個新團體,對學生的心理、認看掌握不夠到,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三種糧食用的時間過短,導致有的學生認識三種食物,最後的古詩拓展有點過深,學生不容易理解。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更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設計,用貼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生活中發現語文素材,讓語文教學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生活。為學生今後走上社會打下基礎。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特殊教育論壇 的精彩文章:

可愛的人 孤獨的守望者

TAG:中國特殊教育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