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馬背武藝中的短兵器

古代馬背武藝中的短兵器

中國古代馬背兵器多種多樣,其中刀、劍、鞭、鐧、撾、鎚都是古代騎兵常用的短兵器。這些短兵器有的作為單兵使用,有的作為雙兵使用。相對來說,馬背短兵器的運用比馬背長兵器要晚,除了刀和劍,其他幾種短兵主要在唐、宋、元、明、清盛行。馬背短兵器雖然柄短,但有穩、准、狠的特點,往往在近戰中發揮很大威力,古代一些武功高者在戰場上使用短兵屢次顯示卓絕的技能,令敵人望而卻步,膽戰心驚。

刀 是一種最古老的兵器,它的起 源至少有五千年歷史,但短刀在騎兵中的使用卻要晚得多,而且也不多見。據史料載,漢代騎兵常用短刀,主要與這個朝代重刀大有關係。周緯著《中國兵器史稿》說:「重刀之習,起於漢代」。 漢代無論是武者,還是文人部有佩刀的習慣。《三國志》記載:「漢之名臣, 於平安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如此重刀的時代必然會在作戰中反映出來。 例如山東沂南畫像磚石墓門的橫額上, 刻有一幅戰鬥圖像,畫面上的騎兵右手握環柄刀,左手持盾,正躍馬向步兵殺去。這種騎兵與步兵都用刀盾格鬥的場面,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唐代猛將歌舒翰「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在騎戰中大展雄風。《文公談苑》 說「宋呼延贊常作破陣刀」,殺敵騎如 排山倒海之勢。《刀劍錄》說:後蜀主 李雄命專為騎兵配備「騰馬刀五百」, 結果在騎戰中,騰馬刀斬劈快利,連連獲勝。又見《玉海》載:宋熙寧五年 「造斬馬刀,刀長三尺余,鐔長尺余」, 這種刀首部有大環,製作十分精巧,一時成為宋騎兵的「操擊戰陣之利器」, 曾在與遼、金馬背民族的騎戰中發揮出很大的威懾力。

劍 作為騎兵的一種配備兵器,在古代騎戰中也起到防衛和近身格鬥功用。早在漢代,漢軍為了對付擅長快馬賓士和射箭的匈奴騎兵,特別為漢軍騎兵部隊裝備了鋒利的佩劍,在與匈奴軍相遇時,馬上打不蠃,就「下馬地斗, 劍戟相交」。漢臣晁錯曾給皇帝上了一篇御匈奴文,文中講道「用兵臨戰合刃之急」,是說騎兵不能用單一兵器。又 說「兩陣相近,平地淺草,可前可後, 此卡戟之地也,劍盾三不當一(開闊地是十不當一)」。是說遇到雜草叢生地段,長兵難以施展得開,此時就要靠短兵劍了,這就是兵法說的「發揮己長,打敵之短」。在1974年發掘的泰始皇陵陶佣坑中,曾發現大量的騎兵,這些武騎上身披重鎧,手執弓弩,有的手執長兵,有的腰佩短劍。這進一步說明,秦漢時的騎兵是長短配置兵器的。劍在近代,仍是騎兵常佩的一種兵器。《唐書》 說,唐僖宗時,田令孜奉僖宗之命,發兵寶雞,因前進道路被敵軍阻攔,雙方拼殺不見勝負,唐僖宗為了不耽誤進兵的速度,下令騎兵「以長劍五百前驅奮擊」,為奪取勝利殺開一條通路。《唐書》還記載說,軍屮有一名叫張雄的淮南人,騎射武藝過人,特點是「馬上善劍,號張神劍"就連唐代皇帝也有馬上佩劍的習慣。《唐會要搜狩》 記載說,唐太宗好騎馬打獵,經常是手執大弓,腰掛寶劍,騎—匹棗紅駿馬在山中逐獸射獵,這樣不免會遇上險情。如貞觀十年十月,唐太宗到洛陽苑去打獵,在山路上與一群野豬相遇。路邊叢林中一大群野豬衝出攔住去路,唐太宗不慌不忙,拈弓搭箭,連連射殺四條野豬,不料群豬突然野性大發,直朝人群撲來,其中有一隻大雄豬已衝到唐太宗的馬蹬下,民部尚書唐儉為了救駕,不顧個人安危,「投馬搏之」,但唐儉是個文人出身,力氣小鬥不過那野蠻的畜牲,野豬一下就把他撞倒在地上,並張開獠牙。眾人因怕傷及唐尚書,拿著弓箭干發急。在這危急關頭,房太宗拔出寶劍一躍下馬,沖向野豬,使出渾身力氣一劍將豬砍成兩段,結朿了一場人豬的生死搏鬥。皇上的勇敢使群臣佩服得五體投地,萬歲的呼聲響徹山谷。由上看出,短兵器劍作為騎兵的配備武器是十分必要的,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劍能起到弓箭和長兵所起不到的作用。實 際上,劍從來就沒有離開過騎兵。

撾 ,又稱抓。這種兵器用於騎兵至晚在五代十國已出現。《舊五代史 李存孝傳》載:沙陀軍將李存孝「每臨 大敵,披重鎧……獨舞鐵撾,挺身陷 陣,萬人辟易」。手持鐵撾,沖入萬軍之中,人見人避,可見這個李將軍武技高超。五代時,鐵撾技藝主要是揮擊。見《舊五代史周德威傳》 說:周徳威 於太原與陳章交戰,「德威微服挑戰,部下偽退,陳章縱馬追之,德威背揮鐵撾擊墜馬,生獲以獻,由是知名」。該書又說:周徳威與劉守光部將單廷珪交兵,「德威奮撾擊墜馬,生獲廷珪」。 可以看出,馬上運用撾的武藝在五代已形成,而且在戰場拼殺中有很大威力。 元、明、淸三代,撾的使用仍較流行。《元史》中說道:「至元二十三年二月已亥,敕中外凡漢民持鐵尺、手撾及仗之聯刃者悉輸於官。」說明元初民間也有人深通撾的武技。明《武備志》 中載有 「雙飛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察圈子 的精彩文章:

男人不再關注你,才會出現這5個變化!
康拉克湖,猶如微縮的羅布泊

TAG:洞察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