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會明辨 不「迷信」

學會明辨 不「迷信」

GIF

哲學滅亡的第四個真原因,不在焚書,不在坑儒,乃在方士的迷信。

——胡適

《中國哲學簡史》,由胡適所著。

原名《中國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系統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的專著。該書寫定於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只有上卷)。一經出版,立即引起轟動,多次再版。《中國哲學簡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響、值得閱讀的中國古代哲學史經典著作。

這本書看的比較吃力,雖暫無深刻的感悟,但還是有些許收穫,哲學值得學習,細品,拓寬視野。

在此,僅做部分文字摘錄。

1

哲學史有三個目的:

(一)明變 哲學史第一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

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並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線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線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出來。

(二)求因 哲學史的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線索,還需尋出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學,何以不同於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王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於程子、朱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個人才性不同,所處的時勢不同,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三)評判 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了,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家學說的價值,這便叫作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並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麼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家學說所發生的效果表示出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1)要看一家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2)要看一家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3)要看一家學說的結果可造出什麼樣的人格來。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最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著荀子,便發生一種反動力。荀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極力主張征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後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了。

上文說哲學史有三個目的:一是明變,二是求因,三是評判。但是哲學史先須做了一番根本工夫,方才可望達到這三個目的。這個根本工夫,叫作述學。述學是用正確的手段,科學的方法,精密的心思,從所有的史料裡面,求出各位哲學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淵源沿革和學說的真面目。

2

孔子哲學的根本觀念,依我看來,只是上篇所說的三個觀念:

第一,一切變遷都是由微變顯,由簡易變繁賾。

第二,人類的一切器物制度禮法,都起於種種「象」。換言之,「象」便是一切制度文物的「幾」。

第三,積名成「辭」,可以表示意象動作的趨向,可以指出動作行為的吉凶利害,因此可以作為人生動作的嚮導。

孔子的知識論,因為注重推論,故注意思慮。《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兩者缺一不可。有學無思,只可記得許多沒有頭緒條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識。有思無學,便沒有思的材料,只可胡思亂想,也算不得知識。但兩者之中,學是思的預備,故更為重要。有學無思,雖然不好,但比有思無學害還少些。所以孔子說,多聞多見,還可算得是「知之次也」。

孔子把學與思兩事看得一樣重,初看去似乎無弊。所以竟有人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兩句來比康德的「感覺無思想是瞎的,思想無感覺是空的」。

但是孔子的「學」與康德所說的「感覺」略有不同。孔子的「學」並不是耳目的經驗。看他說「多聞,多見而識之」(識通志),「好古敏以求之」「信而好古」「博學於文」,哪一句說的是實地的觀察經驗?墨家分知識為三種:一是親身的經驗,二是推論的知識,三是傳授的知識。孔子的「學」只是讀書,只是文字上傳授來的學問。

所以我說孔子論知識注重「一以貫之」,注重推論,本來很好。只可惜他把「學」字看作讀書的學問,後來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都受這種學說的影響,造成一國的「書生」廢物,這便是他的流弊了。

但我以為與其說孔子的人生哲學注重動機,不如說他注重養成道德的品行。後來的儒家只為不能明白這個區別,所以有極端動機的道德論。孔子論行為,分動機、方法、品行三層,已如上文所說。動機與品行都是行為的「內容」。我們論道德,大概分內容和外表兩部。譬如我做了一件好事,若單是為了這事結果的利益,或是為了名譽,或是怕懼刑罰笑罵,方才做去,那都是「外表」的道德。若是因為我覺得理該去做,不得不去做,那便是屬於「內容」的道德。內容的道德論,又可分兩種:一種偏重動機,認定「天理」(如宋儒中之主張天理人慾論者),或認定「道德的律令」(如康德),有絕對無限的尊嚴,善的理該去做,惡的理該不去做。一種注重道德的習慣品行,習慣已成,即是品行(習慣,Habit,品行,Character)。有了道德習慣的人,見了善自然去做,見了惡自然不去做。例如良善人家的子弟,受了良善的家庭教育,養成了道德的習慣,自然會得善去惡,不用勉強。

孔子的人生哲學,依我看來,可算得是注重道德習慣一方面的。

3

儒墨兩家根本上不同之處,在於兩家哲學的方法不同,在於兩家的「邏輯」不同。《墨子·耕柱篇》有一條最形容得出這種不同之處。

葉公子高問政於仲尼,曰:「善為政者若之何?」仲尼對曰:「善為政者,遠者近之,而舊者新之。」(《論語》作「近者悅,遠者來。」)

子墨子聞之曰:「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葉公子高豈不知善為政者之遠者近之而舊者新之哉?問所以為之若之何也……」

這就是儒墨的大區別,孔子所說是一種理想的目的,墨子所要的是一個「所以為之若之何」的進行方法。孔子說的是一個「什麼」,墨子說的是一個「怎樣」,這是一個大分別。

《公孟篇》又說:

子墨子問於儒者,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子墨子曰:「子未我應也。今我問曰:『何故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也。』則子告我為室之故矣。今我問曰:『何故為樂』曰:『樂以為樂也。』是猶曰:『何故為室?』曰:『室以為室也。"」

儒者說的還是一個「什麼」,墨子說的是一個「為什麼」。這又是一個大分別。

這兩種區別,皆極重要。儒家最愛提出一個極高的理想的標準,作為人生的目的,如論政治,定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說「近者悅,遠者來」;這都是理想的目的,卻不是進行的方法。如人生哲學則高懸一個「止於至善」的目的,卻不講怎樣能使人止於至善。所說細目,如「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與國人交,止於信。」全不問為什麼為人子的要孝,為什麼為人臣的要敬;只說理想中的父子君臣朋友是該如此如此的。所以儒家的議論,總要偏向「動機」一方面。「動機」如俗話的「居心」。

墨子的方法,恰與此相反。墨子處處要問一個「為什麼」。例如造一所房子,先要問為什麼要造房子。知道了「為什麼」,方才可知道「怎樣做」。知道房子的用處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方才可以知道怎樣布置構造始能避風雨寒暑,始能分別男女內外。人生的一切行為,都是如此。如今人講教育,上官下屬都說應該興教育,於是大家都去開學堂,招學生。大家都以為興教育就是辦學堂,辦學堂就是興教育,從不去問為什麼該興教育。因為不研究教育是為什麼的,所以辦學和視學的人也無從考究教育的優劣,更無從考究改良教育的方法。

墨子以為無論何種事物、制度、學說、觀念,都有一個「為什麼」。換言之,事事物物都有一個用處。知道那事物的用處,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惡。為什麼呢?因為事事物物既是為應用的,若不能應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應該改良了。

墨子的應用主義,所以容易被人誤會,都因為人把這「利」字「用」字解錯了。這「利」字並不是「財利」的利,這「用」也不是「財用」的用。墨子的「用」和「利」都只指人生行為而言。

孔子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是他所說的「學」,大都是讀書一類,並不是「百姓耳目之實」。直到墨子始大書特書的說道:

天下之所以察知有興無之道者,必以眾之耳目之實知有與亡為儀者也。誠或聞之見之,則必以為有。莫聞莫見,則必以為無。(《明鬼》)

這種注重耳目的經驗,便是科學的根本。

4

楊朱的人生哲學只是一種極端的「為我主義」。

楊朱在哲學史上佔一個重要的位置,正因為他敢提出這個「為我」的觀念,又能使這個觀念有哲學上的根據。

楊朱的為我主義,並不是損人利己。他一面貴「存我」,一面又賤「侵物」;一面說「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一面又說:「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他只要「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這是楊朱的根本學說。

5

哲學滅亡的第四個真原因,不在焚書,不在坑儒,乃在方士的迷信。

6

凡事,不「迷信」,學會明辨,學會用述學,去看待看到、聽到、讀到的所有。

做事,多問「為什麼」,方知「怎麼做」,做人亦如此。

End

GIF

聽阿福老師講述讀書的故事

將持續更新......

文字| 三人行

編輯| 三人行

(部分文字摘自原文 如侵權 請留言 將安排刪除)

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福老師 的精彩文章:

那些「年」的記憶

TAG:阿福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