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六十四章(3)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六十四章(3)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六十四章(3)

第六十四章(3)

原文:

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釋義:

「欲不欲」,以不欲為其所欲。「學不學」,以不學為其所學。「復」,補救,彌補。「輔」,輔助。

翻譯:

因此聖人以無所欲為其所欲,不看重稀有的物品;以無所學為其所學,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輔助萬物自然發展,而不敢勉強去做。

舊註:

王弼:好欲雖微,爭尚為之興;難得之貨雖細,貧盜為之起。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所過。

札記:

1. 「難得之貨」代表著「物慾」,「聖人慾不欲」,就是說聖人的慾望就是沒有慾望,「我欲不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而「復歸於朴」(第二十八章)恰是人修道之後的一大境界。「民自朴」,當然就「不貴難得之貨」,這是嗅到孩子後給人帶來的變化,不歸附於「道」就熱衷於逞欲而「為」,熱衷於「取天下」,結局則只能是「弗得已」(第二十九章)。

2. 「復眾人之所過」,不是重蹈覆轍。「眾人」是有「執」欲「為」,所學的東西也有太多的功利性,所以「聖人」他所做的就是回到眾人因其有有所學而導致的有所失的狀態,從這個角度講,「復」是修復,也就是救贖。在老子看來,眾人之「欲」,他欲「不欲」,眾人之「為」,他為「不為」,眾人之「學」,他學「不學」,眾人在這個過程中遺失的東西,他反而認為是最寶貴的,因此這裡的「復」,即「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朴」()第二十八章之「復」。

3. 「聖人」與「世人」的差別是「眾人皆有以」,而「聖人」「獨頑以鄙」。「聖人」「獨異於人」,是因為他找到了根本,即「道」(「貴食母」)(第二十章)。也就是說,在表象上,「眾人」好像「皆有以」,而「聖人」「頑以鄙」,但在本質上,「民之從事也,恆於幾成而敗之」,「聖人」「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第三十四章),這就是「夫為道,善始且善成」的道理。「聖人」「慎終若始」,贏在終點,「世人」則功敗垂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