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旅遊出行:要放鬆,更要安全

旅遊出行:要放鬆,更要安全

旅遊是一項既能開闊眼界又能休養身心的活動,但是對旅遊的知識一無所知又不想參加旅行社,它也可能變成一項讓你身心俱疲,甚至危險重重的活動。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如何讓旅遊變得得輕鬆、愉快,安全,美好。

1.了解常見旅遊病症、

有一些疾病是由旅遊引起的,在你準備旅遊的時候,應該對這些病症有個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1)旅遊腹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平均每天兩次以上,並伴有噁心、嘔吐、腹痛、發熱,或大便次數雖不多,但糞便呈液狀。此病潛伏期大約24小時,一般1周內可痊癒。患了旅遊腹瀉要注意休息,不吃油膩食物。預防此病主要是注意旅遊中的飲食衛生,水果要洗凈再吃。飲食起居要有規律,不要疲勞過度。

(2)野外露宿病。在夏季旅遊時,人們往往喜歡在野外露宿。第二天醒來周身不適。這是由於人體在睡眠時,整個機體處於鬆弛狀態,抗病能力下降。預防此病,應搭個簡易帳篷。露宿地點應選擇乾燥、通風、平坦之處;在山上露宿時,最好選擇東南坡,因為那裡不僅避風,而且早上還能最早見到太陽。

(3)老年旅遊病。老年人全身各系統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旅遊中容易得各種疾病。所以老年人旅遊,應選擇氣溫適當的春秋季節。對各地名菜肴,不可貪吃,並注意飲食清淡、衛生,以防旅途腹瀉;有老年病者不應中斷服藥,以防疾病複發或加重。

(4)洞穴感染病。一些年輕的旅遊者喜歡到深山老林、人跡罕至的岩洞、荒野的古堡或廢井中探奇。這樣不僅可能發生意外,也容易感染一些疾病。如確需要到深洞古塔中去探險,應戴上口罩和防塵設備。

2.衣食住行應慎重

每一個外出旅遊的人,都要面臨衣食住行和旅遊中常見病的防治等幾個問題,如何很好地解決這幾個問題,以下的介紹可供旅遊者借鑒和參考。

(1)衣。外出旅遊著裝要輕便、大方、舒適。衣褲不宜過於寬大或窄小,以免影響走路。夏季旅遊,由於早晚溫差較大,除了帶上隨身的換洗衣服外,最好再帶一件夾衣或絨線衣;冬季旅遊,必須帶上毛衣、棉衣、風帽等。旅遊不宜穿化纖一類的汗衫、背心、內褲。由於其透氣性差,出汗後易粘貼在身上,很不舒服。尼龍內衣、內褲還會刺激皮膚,引發多種皮膚病。服裝的顏色也很講究,夏天不宜穿深色衣服。吸收輻射熱由弱到強的順序是:白、土黃、米灰、綠、紅、青、黑。為減少日直接暴晒頭部,夏季旅遊應帶上草帽或白色遮陽帽。另需備帶輕便的雨衣或摺疊式雨傘。

(2)食。旅遊中的食品要新鮮、多樣、色美、味香,以利消除疲勞,預防疾病。水是維持生命的物質。旅遊因出汗較多,而且隨汗會排出一些鹽、鉀、鎂、鈣、鐵等物質,因而旅遊中應飲用含有以上物質的水或飲料,以維持體內水、鹽代謝平衡。但不能一次飲水過多,否則會使胃液稀釋,影響消化,增加心、腎的負擔。

無論行程長短,最好帶些餅乾、糕點,防止途中無法就餐時食用,但禁止暴飲暴食,否則會出現消化功能紊亂,誘發心肌缺血、膽囊炎、胰腺炎。飲茶不宜過多、過濃,以免引起興奮、失眠、多尿、便秘、心跳加快等症。

(3)住。在旅遊中住宿的要求應當是安全、方便、舒適、衛生,住下以後及時盥洗、淋浴,更換內衣,按摩一下腰腿部及小腿肌肉,有利於消除疲勞。夏天不要在有風的地方久留,否則易引起感冒或關節疼痛;冬天取暖要注意通風,睡前將未熄滅的煤爐移至室外,以防一氧化碳中毒,同時要保證足夠的睡眠。

(4)行。旅遊穿鞋要輕便、透氣、防滑,走路以布鞋為最佳,爬山以橡膠底鞋為最佳,忌穿新皮鞋、硬底鞋、高跟鞋。路途勿爬車、跳車、車未停穩搶上搶下;乘車時,頭、手勿伸出窗外,應隨時抓住扶手;駕駛員應提高警惕,事先檢查車況,排除故障,遵守交通規則,確保旅遊安全。

3.突發疾患巧處理

在旅行途中,如果突然患病,一定不要慌亂,應該隨機應變,針對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應急處理措施。

(1)暈倒昏厥。千萬不可隨意搬動,應首先觀察其心跳和呼吸是否異常。如發現心跳、呼吸正常者,可輕拍患者並大聲呼喚使其清醒。如無反應則說明情況比較複雜,應使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並稍放低,取後仰頭姿勢,然後採取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的方法進行急救。

(2)關節扭傷。關節不慎扭傷後,切忌立即搓揉按摩,應立即用冷水或冰塊冷敷15分鐘,然後用手帕或繃帶紮緊扭傷部位,也可就地取材用活血、散淤、消腫的中藥外敷包紮,爭取及早康復。

(3)心源性哮喘。奔波勞累,常會誘發或加重心源性哮喘的急性發作。病人首先應採取半卧位,並用布帶輪流紮緊患者四肢中的三肢,每隔五分鐘一次,可減少進入心臟的血流量,減輕心臟的負擔。

(4)心絞痛。有心絞痛病史的患者,出外遊玩應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如發生心絞痛後,不可搬動,應迅速將硝酸甘油含於舌下,同時服用麝香保心丸或蘇冰滴丸等藥物,以緩解病情。

(5)膽絞痛。旅遊途中若攝人過多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飲食.容易誘發急性膽絞痛疾病。發病時首先應讓患者靜卧於床,迅速用熱水袋在患者的右上腹熱敷,也可用拇指壓迫刺激足三里穴位,以緩解疼痛。

(6)胰腺炎。有些人在旅遊時喜歡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暴飲暴食而誘發胰腺炎。發病後,應嚴格禁止飲水和飲食。然後,用拇指或食指壓迫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以緩解疼痛,減輕病情,並應及時送醫院救治。

(7)急性腸胃炎。由於旅途中食物或飲水不潔,極易引起各種腸道疾病。如出現嘔吐、腹瀉和劇烈腹痛等癥狀,同伴們應立即將病人送附近醫院診治,並將其吐、瀉物按防疫要求進行處理,以防傳播擴散。

4.旅遊途中的飲食衛生

旅途中保持身體健康的首要問題就是時刻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注意旅行中的飲衛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飲水衛生。一般來說,生水是不能飲用的,旅途飲水以開水和消毒凈化過的自來水為最理想,其次是山泉和深井水,江、河、塘、湖水千萬不能生飲。無合格水可飲時,可用瓜果代水。

(2)瓜果一定要洗凈或去皮吃。吃瓜果應盡量去皮。瓜果除了受農藥污染處,在採摘與銷售過程中也會受到病菌或寄生蟲的污染。

(3)慎重對待每一餐。高中檔的飲食店一般可放心去吃,大排檔的可有選擇地吃,攤位或沿街擺賣(推車賣)的不要去吃。旅行中雖然飢腸轆轆的情況不少,但小攤小販的食物不能去碰。

(4)學會鑒別飲食店衛生是否合格。合格的一般標準應是:有衛生許可證,有清潔的水源,有消毒設備,食品原料新鮮,無蚊蠅,有防塵設備,周圍環境乾淨,收款人員不接觸食品且錢票與食品保持相當距離。

(5)在車船或飛機上要節制飲食。乘行時,由於沒有運動條件,食物的消化過程延長、速度減慢,如果不節制飲食,必然增加胃腸的負擔,引起腸胃不適。

(6)旅遊飲食六忌。忌食沒有燒熟、煮透的肉類。

忌食未經衛生檢疫的奶及乳製品、蛋及蛋製品、含有乳製品的冷凍食品。

忌食有異味的冷盤和涼拌菜。

忌食剛剛從冰箱取出的冷藏食品。

忌喝生豆漿、生奶等未經道高溫消毒的飲品。

忌食生魚、蝦、蟹、蛤蜊等水產品。

(7)旅遊喝水有講究。外出旅遊時人體很容易缺水,因此最好隨身攜帶一瓶淡鹽水,隨時飲用,以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和無機鹽。旅行中,喝水應採取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每小時飲水量不能超過l升,每發以喝100—150毫升為宜。

炎夏時切忌用冰凍的飲料解渴,而應該飲用涼開水,這比冰凍飲品更達到解暑降溫的功效。如果在旅途中無其他原因而突然感到身體不適,則可能是由於體力消耗過太引起血糖降低所致,這時喝一些含糖分的水大多可以緩解不適感。

5.夏季旅遊防中暑

夏季氣溫高,排汗多,外出旅遊最易發生中暑。那麼,在夏季外出旅遊時應怎樣預防中暑呢?

(1)穿戴有方。夏季外出旅遊時應穿白色、淺色或素色衣服,因為白色、淺色或素色的衣服吸熱慢,穿著涼爽,不易中暑。戴隔熱草帽。草帽的原料多為空心的,裡面儲存有一定數量的空氣,而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另外,草帽對陽光還有一定的折射作用。

(2)及時休息。中午要休息。早晨空氣新鮮,氣候涼爽,因此,夏季外出旅遊時,出發時間應該早些,到了中午就休息,下午三四點鐘以後再安排旅遊活動。

(3)補充水分。多喝鹽開水。夏季高溫,出汗過多,體內鹽分減少,而多喝開水或鹽茶水,可以補充體內失掉的鹽分,從而防中暑。喝鹽水時,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起到預防中暑的作用。

(4)準備藥品。帶防暑葯。夏季外出旅遊時應該帶些防暑藥物。如人丹、清涼油、風油精、十滴水、薄荷錠。一旦發生中暑,應將病人抬到陰涼通風處躺下休息,然後給病人解開衣扣,用冷水毛巾敷在病人的頭部和頸部,並讓病人服些人丹或十滴水。如果病人昏倒,可用手指掐壓病人的人中穴或針刺雙手十指指尖的十萱穴位:當病人好轉時再送往附近的醫院治療。

(5)預防熱昏厥。體質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動中,由於活動劇烈、體力消耗過大,尤其是未能及時補充體內損失的水分和鹽分時,容易發生熱昏厥。熱昏厥的主要癥狀表現為:感覺筋疲力盡,煩躁不安,頭痛、暈眩或噁心,臉色蒼白,皮膚感覺濕冷,呼吸快而淺,脈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體溫正常或下降。為避免發生熱昏厥,一些體質較弱的登山者,在參加夏季登山的活動中應特別注意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活動,注意休息節奏、保持體力。應多喝一些含有鹽分的水或飲料,及時對體內的電解質損失給予補充。

一旦發生熱昏厥,應儘快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躺下。若患者意識清醒,應讓其慢慢地喝一些涼開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瀉、嘔吐,應在水中加鹽飲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識,應讓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癥狀減緩,並送醫院進行進一步救治。

6.如何預防腿腳腫和水泡

旅行時,雙腿和雙腳可能是最累的了,也最容易出問題,比如腿腳腫和水泡,怎麼預防呢?

(1)腿腳腫怎麼辦?不管是乘坐什麼交通工具旅遊,坐著、站著和行走,時間一長,腿腳便會腫起來。醫學上把這種由於旅遊引起而查無其他原因的腿腳腫稱為「旅遊性腿腳腫」。旅遊途中腿腳的位置較低,加上地球的引力作用,下肢靜脈的血液迴流不暢,血液長時間在靜脈中淤積,使腿腳血管的壓力增加,於是毛細血管擴張,血液中的水分通過血管壁滲透到血管外的皮下,皮下水分積聚多了,便形成腿腳腫脹等。另外,人體長時間保持直立狀態,還可使身體大量分泌醛固酮。這種激素能調解水分和鹽分的代謝,使腎臟排出水鹽的作用減弱,造成大量水鹽在身體里瀦留,使腿腳的水腫加重。為了防止旅遊性腿腳腫,須注意以下幾點:

妥善安排旅遊的時間和路線,不要趕得太緊,游完一個景點後要休息一會,注意勞逸結合。途中要注意體位的變化,站立和行走一段時間後,要坐一會或平躺一會,並把兩腿翹起來。長時間坐車船時,要把兩腿抬高,便於腿腳的靜脈血液迴流。

外出旅遊需要長時間登山時,最好打上鬆緊合適的綁腿,或用寬布帶在小腿上纏幾圈,用別針固定住。

每天旅遊完以後,用熱水燙腳使腳部的血管擴張,便於血液迴流。萬一發生了旅遊性腿腳腫,要平卧休息一兩天,抬高腿腳,使其高於心髒的位置,便於血液迴流,一兩天即可好轉。若腿腳腫仍不減輕,就要請醫生進一步治療。

(2)如何預防水泡?遠足的你肯定有過長途跋涉後腳被磨破,長出水泡,走一步都疼痛難耐的經歷。現在讓這種痛苦的感覺徹底離開你:預防:最好穿著與你的腳磨合慣了的鞋、吸汗的棉線襪子。在容易磨出水泡的地方事先貼一塊創可貼。如有條件,可以到商店裡買一瓶防止起泡的噴霧劑(主要減輕摩擦作用)。一旦磨出了水泡,首先要將泡內的液體排出。用消毒過的縫衣針在水泡表面刺個洞,擠出水泡內的液體,然後用碘酒、酒精等消毒藥水塗抹創口及周圍,最後用乾淨的紗布包好。

7.如何預防高山症

古人有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於高處向下俯覽景色的確是特別優美。不過登高處時千萬不要心急,因為當身處的高度改變時,身體會承受到不同的壓力。旅遊人士登高的速度過急時,高度改變對身體可能帶來嚴重的影響。

(1)登山高度需適應。當前往高山目的地的時候,要準備足夠時間,讓身體逐步去適應高度的改變,不要操之過急。于海拔8000尺的高山處,空氣比地面稀薄。為了彌補身體所需的氧氣,呼吸會變更快更深,心跳亦會隨之加速,肺部微細血管的血壓也因而上升。身體需要時間去適應空氣中氧氣驟降的環境變化。登山速度過急會令身體對環境無所適從,併產生一連串的病徵,這就是我們常見的高山症。

每個人對環境改變的適應程度不同,即使是身體狀況正常的人亦會受到環境突變而出現高山症。高山症經常發生在從水平地方飛往高海拔地方的遊客當中。不少發病者都是在下機後即刻駕車或攀爬到更高的地方。可見身體對環境需要適應的重要性。預防勝於治療。遊客上山前最好先了解高山症的各種病徵,並於旅途中加倍留意自己及同伴的身體狀況及登山的高度,便能大大減低高山症的發生。其實高山病只是一個籠統的名稱,泛指因環境高度增加而引致的病症。而下是各種不同的高山癥候。

(2)急性高山病。這是登山人士最常遇上的高山病,亦是其他嚴重高山症的先兆。它通常在登上高處後數小時便發病。病徵包括頭痛、食慾缺乏、失眠、嘔吐、暈眩、脾氣暴躁、疲勞、肌肉痛、四肢及面部水腫等。假若出現了上述病徵,應暫停向高處進發,並於原地(或同等高度地方)休息一至兩天。頭痛嚴重的話吃一兩粒頭痛葯也可。待身體情況好轉後再視情形繼續行程。如果嚴重的話,應將病者帶到海拔較低地方,最安全的高度是較原地低1000尺或以上。

(3)高度引致腦部腫脹。是指液體積聚在腦部引致的病徵。通常會在急性高山病發病後數日出現,嚴重的會引致昏迷甚至死亡。它的病徵比急性高山病嚴重,包括喪失判斷能力、嚴重頭痛、出現幻覺、協調出問題、虛脫等。當遇上高度引致腦部腫脹時,便須立即下山,並就醫診治。為病者提供氧氣亦能即時舒緩病程。

(4)高度引致的肺部腫脹。是指當持續曝露在高山空氣稀薄的環境中,而身體又未能適應,除了會導致腦部水腫外,肺部亦有可能出現腫脹的情況。它可以獨立發病,或與高度引致腦部腫脹一同並發。它的發病率不算高,約10%的急性高山病患者有機會發展成高度引致的肺部腫脹。它是能致命的。當發現登山同伴出現乾咳、疲倦、胸口翳悶、身體虛弱、心跳及呼吸急速時,她便極有可能得了此症。嚴重時患者的呼吸會變得極短促,亦會出現痰多現象。它的處理方法跟其他高山病一樣,就是帶病者下山就醫,並儘可能為病者提供氧氣。

(5)預防高山症有方法。高山症看來可怕,但是只要出發前做好準備,亦同樣可以預防。

以下是高山症的一些預防措施。

登山前精心計划行程,盡量安排多些時間登山,讓自己有機會去適應不同高度的環境,千萬不要勉強。儘可能將登山的進度定在每日1000尺,即使當日超越了1000尺的規限,休息睡覺時最好仍回到1000尺的範圍。在山上儘可能不要服食鎮靜劑、安眠藥、含麻醉成分的止痛藥,或是飲酒等,因為這些藥物會令呼吸節奏減慢,使高山症的病徵不易察覺,十分危險。注意飲食,應吃低熱量、低鹽分的食物,並且多喝水。出發前最好查詢醫生,評估身體狀況,亦可由醫生處方,開些防止高山症的葯,並於上山前一天開始服用。

(6)登山裝備有講究。應精簡行裝,以「輕裝」為原則,帶上「必需品」。所謂必需品,包括導遊圖及有關資料、方便食品、飲料、雨具、拐杖等。山上食品飲料供應點較少,自己攜帶可隨時吃喝,補充體力。海拔較高的山峰氣溫較低,還需帶上禦寒衣物。須穿上一雙適合登山的鞋子,要求鞋底摩擦力力較大、軟底、軟幫、系帶,如登山鞋、膠鞋等。登山全靠走路,而山路一般崎嶇難行,甚至陡峭無路,如穿上高跟鞋就要吃足苦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依不舍 的精彩文章:

關節炎該拿它怎麼辦?除了看醫生你還可以這樣做!
冬天護肺多吃這七樣東西,養肺護肺清肺的功效好

TAG:醫依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