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經文正義 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解釋:道之為物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它是自然界的真實存在,所以是實,但它又不具備任何可經驗的形式,不能被觀察,被知覺,被經驗。所以又是虛。它是實所以是真,它是虛所以又是假。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所以它「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正因為它不可被經驗,不可被想像,所以關於它的所有言論和說解都將是勉強為之的。所以上古的那些善於修道之士,不論是修學運用,還是講授傳播,都是小心謹慎的,唯恐半句不合而有所錯失的。他們欲修欲解卻又猶豫遲疑,就好像冬日裡履冰過河,小心翼翼摸索前進,因為時時刻刻都在擔心冰薄墜河的危險。又好像行為有所不善,因為害怕四鄰八舍口角相加、異目相視而小心謹慎,偷偷摸摸進行的樣子。他們近道時神情莊重,舉止拘謹規矩,就好像新的賓客入席。他們得道時胸中疑團之開解就好比堅氷之消釋融化。他們遠道時言行敦厚樸實,就好似未經雕琢的朴木;待人接物心胸豁達如同山谷;淡泊名利,善於掩蓋自己智慧的鋒芒,和同於百姓,並不以得道而自恃。

道之為物,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所以說道之為實,並不是實到極致,而是要實中有虛;道之為虛,也不是虛到空無,而是虛中有實。所以它不是堅持著某一意志而追求最大限度的圓滿,即它是「不欲盈」的。「不欲盈」是道的固有特性,正因為「不欲盈」,所以道之為剛,不是剛到無堅不摧,道之為柔,也不是柔到無物不勝,而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兵強馬壯,以不戰而勝為上,水雖柔弱,但滴水亦可穿石。同理,道清中有濁,濁中有清,道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所以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古人用太極圖來表達這一理念,沒想到吧,這裡還包含了「不欲盈」的道理。不堅持著某一特定的意志,而追求該意志最大限度的圓滿(即不欲盈)是道的本性之一。所以道為清,不是清到極處,而是清中有濁,道為濁,也不是濁到極處,而是濁中含清,所以道能夠「濁而靜之徐清」;道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所以道又能「安而動之徐生」。

正因為道有不欲盈的特性,所以道才能得以除舊布新,生生不息。善為道者也應當常保此德,所以「大智若愚」,「大成若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紅振 的精彩文章:

《周易》鼎卦 古代做飯的炊具
易經研究資料《周易》原文

TAG:李紅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