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心肺復甦新思路: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法

心肺復甦新思路: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法

心肺復甦新思路: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法

半個多世紀以來,以胸部按壓為主的心肺復甦(CPR)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心搏驟停(CA)患者「起死回生」的主角。緣於實施傳統的標準CPR(STD-CPR)時存在胸外按壓禁忌證限制,同時在實施過程中,約30%~80%並發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軟骨交界分離導致肺、胸膜及心臟損傷,從而限制對CA患者高質量STD-CPR的實施,影響CA患者的CPR成功率,如此種種,腹部提壓心肺復甦法(AACD-CPR)應運而生。

隨著近年來不斷深入的臨床研究與實踐,武警總醫院急救醫學中心王立祥教授等對AACD-CPR和STD-CPR的緣由、機制、方法、應用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度解析與梳理,以期更加準確、辨證、全面地把握二者「精髓」,互為補充、相向而行,提升臨床CPR生存率。

緣由:另闢蹊徑 「胸路不通走腹路」

現代CPR理論體系的確立是在1958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Guy Knickerbocker與合作夥伴William Kouwenhoven等發現,當電極緊貼犬胸部時動脈壓會升高。Kouwenhoven等發表論文闡述胸外人工擠壓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循環原理。

至此,胸部按壓成為STD-CPR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口對口呼吸法和體外電擊除顫共同開啟了現代CPR理論體系的新紀元。

但是,STD-CPR的復甦成功率依然很低,存活率則更低。全球院外心搏驟停患者的總體存活率不高,美國的神經功能良好率為10.8%,中國(北京)僅為1.0%。究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存在創傷、多種複雜疾病等禁忌證導致無法實施胸外按壓。同時,在實施按壓時需足夠的力度(45~55 kg)和幅度(5~6 cm),被救者極易發生肋骨骨折,骨折後繼續按壓則易導致骨折斷端傷及肺臟和胸膜,同時使胸廓復張受限,難以保證標準的按壓力度和幅度,從而影響CPR效果。

面對如此之多的禁忌證和高骨折率,STD-CPR的臨床應用範圍大大縮窄。

基於此,王教授所在團隊從臨床實際問題出發,仔細研讀典籍《金匱要略》,從「若已僵,但漸漸強屈之,並按其腹,如此一炊頃,氣從口出,呼吸眼開,而猶引按莫置,亦勿苦勞之」得到啟示,結合人體生理解剖基礎,創造性提出AACD-CPR。

「胸路不通走腹路」的AACD-CPR新途徑應運而生,彌補胸外按壓在STD-CPR中的不足,使更多存在胸外按壓禁忌證的CA患者被復甦。


機制:腹泵胸泵心泵聯動 實現立體CPR救治

STD-CPR時,主要是「胸泵」機制發揮作用,由膈肌和胸廓組成的閉合胸腔內壓力升高,壓力均衡傳至胸內大血管,血液向前流動。對於臨床上有胸部外傷、胸肋骨骨折、血氣胸、胸廓畸形、主動脈瘤等胸外按壓禁忌證的CA患者,正常閉合的胸腔環境被打破,無法通過按壓胸骨使胸腔形成足夠力,「胸泵」機制無法正常實現, STD-CPR便無法發揮有效的復甦作用。

AACD-CPR的「腹泵」機制,即人體的胸腔與腹腔被胸腹之間的橫膈分隔開,當提拉與按壓腹部使腹腔內壓力發生變化時,帶動胸腹之間的膈肌上下移動,繼而改變胸腔內容積產生胸腔內外壓力梯度,進而產生人工循環作用。

腹部內臟器官容納了1/4佔比的全身循環血量,在按壓腹部過程中,下腔靜脈回心血量增多;提拉時,冠脈灌注壓(CPP)增加。膈肌的上下移動可直接擠壓心臟,增加心排血量揮「心泵」作用;亦可使胸腔壓力發生改變,起到人工呼吸功效的同時發揮「胸泵」作用。

腹部提壓通過膈肌產生胸腹聯動,即「腹泵」帶動「胸泵」,並通過改變回心血量及膈肌抬擠心臟,即「腹泵」帶動「心泵」,通過一系列聯動作用,充分利用機體的結構功能維持機體有效循環灌注,發揮心肺腦立體CPR救治,達到與STD-CPR異曲同工的效應。


方法:STD-CPR與AACD-CPR互為補充

多次調整胸外按壓與通氣比、胸外按壓頻率以及按壓深度,目的就是充分增加胸腔內外壓力差,為重要臟器提供有效的循環血容量。

《2015心肺復甦指南與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中,高質量CPR胸外心臟按壓方法為:胸骨中下1/3處,用左手掌跟緊貼患者胸部,兩手重疊,左手五指翹起,雙臂伸直,用上身力量連續用力按壓30次(按壓頻率為100~120 次/min,按壓深度為胸骨下陷5~6 cm,按壓後保證胸骨完全回彈,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減少中斷)。

根據《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專家共識》,AACD-CPR方法為:施救者採用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雙手緊握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的提壓手柄,將提壓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壓板上方的三角形頂角放在肋緣和劍突下方,負壓裝置的開口與被救者的皮膚緊密接觸,快速啟動負壓裝置,使患者腹部和提壓板緊密結合。施救者於患者側方通過提壓手柄以100 次/min的頻率連續交替向下按壓與向上提拉,按壓與提拉的時間比為1∶1,向下按壓時垂直用力,勿左右擺動,提拉時垂直向上均衡用力,按壓力度控制在50 kg左右,提拉力度控制在30 kg左右。

AACD-CPR藉助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儀進行CPR,可突破STD-CPR禁忌證及造成肋骨骨折的局限性,協助呼吸肌運動以保持良好的通氣/血流比例(V/Q),彌補STD-CPR的缺陷。

應用:協同運用 提升CPR質量

STD-CPR強調的高質量CPR包括快速、有力按壓;盡量減少按壓中斷;胸廓充分回彈;避免過度通氣。

AACD-CPR更加巧妙地強化了每一個環節,為實現高質量CPR奠定了基礎。


開放氣道(airway,A)

STD-CPR只清除了呼吸道口腔的異物,忽視了下呼吸道中痰液、血塊等異物的阻塞。

AACD-CPR為患者開放氣道時,按壓腹部使腹腔內壓力上升,膈肌上移,增大胸腔內壓力的同時,使氣道壓力瞬間加大,迅速產生較高的呼出流速排出氣道和肺內儲留的異物,產生海姆立克效應,幫助患者開通下呼吸道,配合清除口腔異物,暢通上下呼吸道。

人工呼吸(breathing, B)

STD-CPR在單人進行CPR操作時,需按照更新的胸外按壓與通氣比30∶2進行操作,吹氣時,停止按壓將導致血流量驟減,無法兼顧血液充分氧合。

AACD-CPR為患者人工呼吸時,提拉與按壓腹部促使膈肌上下移動,通過改變腹、胸腔內壓力,促使肺部完成吸氣與呼氣動作,達到體外腹式呼吸的效應,以利於協助患者建立人工呼吸支持,充分提供氧合。同時,AACD-CPR規避了過度通氣(CA患者V/Q所決定),亦可為繼發性CA患者(呼吸肌麻痹)提供體外腹式呼吸支持。


人工循環(circulation,C)

STD-CPR高質量的胸外按壓強調按壓深度易導致胸肋骨骨折,不能保證胸部按壓時胸廓的充分回彈以及快速有力的按壓,無法產生最佳的CPP,使高質量CPR大打折扣。另外,STD-CPR直接按壓胸部時無法進行鎖骨下動靜脈穿刺、氣管插管等相關操作,影響CPR質量。

AACD-CPR為患者人工循環時,胸腹聯合提壓進行復甦,提拉與按壓腹部可驅使動靜脈血液迴流增加,尤其是增加腹主動脈壓的同時,提高CPP(約60%),增加心排血量,建立更有效的人工循環,配合傳統CPR中的人工循環支持,腹部操作對上身的穿刺、氣管插管等其他相關操作影響較小,充分提供血容量並提高了協同配合效率。


體外除顫(defibrillation,D)

STD-CPR需停止按壓才能實施體外除顫準備及操作。而為患者實施AACD-CPR時,不影響體外電除顫準備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循環中斷,為復甦贏得寶貴時間。


小結

當CA患者無胸外按壓禁忌證時,可協同運用AACD-CPR和STD-CPR技術;當CA患者存在胸外按壓禁忌證時,可運用AACD-CPR方法開放氣道、協助呼吸、建立循環、放置電極貼片除顫而不需停止按壓,均能在與「死神」抗爭、與時間賽跑上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醫師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cience 的精彩文章:

段樹民:腦科學進展將推動人工智慧重大突破
Science:對我們的基因而言,時間就是一切

TAG:Scie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