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典故事:兄友弟恭

佛典故事:兄友弟恭

在過去人壽一萬歲的年代中,有一位國王名為十奢,十奢王有四位夫人,各育有一子;長子羅摩,勇敢而神武,並擁有一件無剛不摧的寶貝——扇羅,不論是什麼物體,只要是有形狀的或是能發出聲音的,沒有能抵擋其破壞的。

次子羅漫是二夫人所生,和兄長羅摩感情和睦;三子婆羅陀,則是十奢王所鍾愛的三夫人所出,十奢王曾對三夫人說:「我對所有的財寶都無吝惜,只要你開口,一切隨你所願」,三夫人回答他:「我現在沒有需求,若以後有需要,再向國王稟明。」

後來十奢王病危立長子羅摩為新主,三夫人心生嫉妒,仗著國王對己的寵愛,要求廢去羅摩太子,立自己的兒子婆羅陀為國王。十奢王聽到了非常難過,但又無法違背自己的諾言,只好廢了羅摩改立婆羅陀。

二弟羅漫對大哥羅摩說:「大哥足智多謀,勇敢無畏;再加上扇羅寶器,為什麼不善加利用,甘心情願受這種恥辱呢?」

羅摩回答他:「違背父親的願望,就不算孝子,現在三夫人雖然不是我親生的母親,但是父親鍾愛她,也就像我親生的母親一樣;況且三弟婆羅陀為人和順,我對他也沒什麼異議;

雖然我擁有寶器扇羅,也不應該用來傷害父母及弟弟啊!」

羅漫聽了兄長的話,就不再言語了。十奢王要求羅摩及羅漫遷徙到深山中,並要他們待在那十二年才可返國,羅摩和羅漫接受了十奢王的命令,心中沒有任何的怨恨,拜別父母,長途跋涉進入深山。

此時王子婆羅陀從別的國家奉召回國繼位。到了國界內,十奢王已去世,二位兄長也已被流放,他才知道自己母親任意廢立兄長。

向來和兄長和睦的婆羅陀不滿母親的作為,便不向母親行禮並說:「你的作為是會毀滅整個家族的」,轉而對大夫人更加地恭敬孝順。

婆羅陀接著向深山中尋求兄長,勸其返家,然而羅摩卻說:「先前父親要我們到此十二年。他才去逝,我們就返國,違背父囑,實為不孝」,因此不肯回去。

婆羅陀只好將兄長的鞋子帶回國中,放在國王的御座上,在管理國家政務時,早晚朝拜鞋子如同恭敬兄長,等到十二年一期滿,請回兄長繼續掌理國政。

從此以後,兄友弟恭上行下效,影響至全國,都以忠孝節義為風氣,在此地人民皆安居樂業,無有疾疫,五穀豐收風調雨順,生活富足倍於往常。

——原公案出自《雜寶藏經卷一》

省思:

古德云:「容忍納百福,禮讓致千祥。」羅摩太子雖然因三夫人的嫉妒被廢立,卻仍不改初衷事親至孝。其尊重道義的表現,方能使全國人民以忠孝節義為風氣,國家安泰,無有災難。

一個人有開闊的心量,遠大的見識,踏實的步履,高尚的品德才能成辦大事

(轉)

推薦幾篇很好的文章:「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見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聞性」、「從佛經中看什麼是六解一亡」、「《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征心」、「《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地藏王菩薩開示的唯心識觀法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的精彩文章:

從佛經中看一切眾生身上都帶著的「無價寶珠」
佛典故事:蓮華女悟無常證果

TAG:人得好意其福難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