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讓癌症離開我們:從容應對癌症的五條原則

讓癌症離開我們:從容應對癌症的五條原則

癌症就像是一位不期而至的朋友,突然有一天出現在你身邊,不知哪一天又會離去。和癌症成為朋友,和睦相處,適當的時候再友善分手。如果你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遵循以下五條原則。

原則一:在成為朋友之前,先充分了解彼此

在我的少年時期,曾經有一位一起玩耍的好朋友。這傢伙和其他的夥伴有些不同。那時候,我們別說是戀愛,好多男孩連正眼看女生都會覺得害羞。而他,只要一個電話,趕來赴約的異性朋友都快排成隊了。而他的長相併不出眾,手裡的零花錢也沒有多到可以在女生面前炫耀的地步。

如果他準備和女朋友分手,那肯定是又找到新的女生了。有一天我決心問問他其中的秘訣。

「我嘛……在見女生之前,一定會做一件事。我要考慮好和女生見面之後做什麼,然後事先安排好所有的行程,之後我才確定時間,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就可以。」

事先考慮好和女生見面之後做什麼,去哪兒玩,約會的過程中就絕對不會出現失誤。

把癌症治療比作戀愛,大家會覺得很可笑。但自從我患上癌症之後,那位朋友的話就一直在我的腦海里迴響。因為只有充分地了解癌症,並做好足夠的準備,才能從容地應對它,才能更好地處理那些突髮狀況。

和戀愛一樣,在對待癌症時,我們也必須先充分了解它,才能開始治療。眾所周知,癌症是個狠毒而且難纏的傢伙。那麼,它又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折磨人?我們該如何才能讓它有所收斂?如果想要和它成為朋友,共同生活,我們又該做些什麼呢?這些都是患者事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但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粗略了解之後就草草了事,還有很大一部分未知的內容。即使是類型相似的癌症,在每個人身上的癥狀都可能會有所不同。所以如果只是憑藉一些皮毛的信息,按照別人的做法依樣畫葫蘆,最後只會使自己狼狽不堪。

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過分相信網路、電視、報紙或者雜誌上的信息,還有很多人對於那些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的治療方法篤信不疑,更有人將那些已經被證明無效的所謂藥品奉為靈丹妙藥。這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通過媒體獲得了這些錯誤信息。為了能夠了解更多正確的信息,我們需要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或者,起碼有一位可以幫助我們分辨信息真偽的朋友。

如果去書店,你會發現和癌症相關的書籍數不勝數。其中過半都是替代醫學或是民間偏方等相關的內容。這些書里介紹的治療方法基本上都未經檢驗,所以它們不但治不了病,反而很有可能會損害患者的身體。

如果想要了解癌症,應該選擇癌症治療專家所寫的專業醫學書籍。因為這些書里只介紹那些已經被驗證的治療方法。但是就算你讀了幾本有關癌症的書,也不意味著你就了解了癌症的全部。最好和自己的主治醫生交流一下那些通過書本學到的知識,確認一下你所掌握的信息是否正確。

如果正確地了解了癌症,即使遇到癌症引起的一些突發情況,也可以減輕精神和肉體上的負擔。「了解就是力量」,這句話說的就是我們對癌症的了解的重要性。請記住,我們多知道一點,癌症就遠離我們一步。

原則二:不必為數值而忽喜忽悲

「實驗總是騙人。」在我患上癌症之後,這句話始終在我腦海里揮散不去。

現代醫學有個傾向,就是不管什麼情況總是要做到數值化和規範化,根據數值做出分析,然後再制訂相應的方案。

現代醫學總是強調設定某一安全線,一旦超過這條安全線,那麼就要慎重考慮,或者低於某一安全線,那也是危險的信號。但有的時候,過分的數值化反而給誤診留下了空間。

假如某項檢查的正常指標是30—40,而檢查出來的結果是43,因為超過了正常指標3個單位,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比如我們在量血壓的時候,一不小心數值顯示偏高。遇到這種情況,做幾個深呼吸後再次測量,你會發現又回到了正常血壓。可能是因為儀器太過敏感,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儀器內在的誤差和患者的狀態可能會使每次檢查的數值有所不同。在儀器上一般都會標註有正負百分之幾的誤差範圍。但這絕不意味著檢查就失去了可信度。即使有誤差存在,現在我們所採用的各種檢查手段都在確診癌症時起著重要的作用。只不過是每次檢查時會有細微的變化而已。

問題是這些紙面上的數值能夠很大程度地左右患者的心理變化。昨天各項結果還都是正常的,沒過幾天再次檢查,發現數值超出了正常範圍。這時,患者們總是太過於在意數值本身而顯得過分激動。而且還不僅僅是激動,在一陣驚慌失措之後,最終可能會選擇去嘗試那些根本不起作用的民間偏方。

我所說的不僅限於紙面上的檢查結果。癌症患者們都十分關注每天的身體變化,消化略有不適,或者睡醒後肩膀關節有點疼,在他們看來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患者們會向醫生主動提出加藥的請求,甚至會懷疑治療出了問題而大發牢騷。

癌症最討厭的是沒有主心骨、變幻無常的對手。有些患者總是喜歡不斷嘗試各種療法,用了這個又試試那個,總不甘心。癌症越是遇到這樣的對手,越是會耍脾氣給他使絆子。

不僅如此,無用的感情波動還會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消耗。癌症這傢伙喜歡劇烈對抗,所以要想和它成為對手,就必須有充足的體力。如果過分在意和癌症一起生活時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那你將很難保持足夠的體力。

我們不應該因為身體的細微變化而心情低落、焦躁不安,甚至輕易改變對待癌症的方式。如果患上癌症,心中難免會積鬱苦悶與不快,也會驚異於自己身體時時刻刻發生的變化,但我們仍然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每天被這些數值的變化所困,正是因為我們失去了平常心。

正如我之前所說的,不管癌症是好是壞,它都將和你一起相處很長一段時間,如果想要堅持到最後,最重要的就是給心留有一定的空間。

不要再因為每天變化的各種數值而忽喜忽悲。不對!乾脆對那些數值不聞不問,即使是病情好轉的消息。這一切只是為了能和癌症長時間堅定不移地相處下去。

原則三:不要在癌症面前耍小聰明

我經常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但現在我覺得和癌症一起的日子才是真正的馬拉松。所謂馬拉松,就意味著沒有捷徑,也沒有僥倖,我們能做的就是默默地奔跑。和癌症一起共同生活正是如此。

阿姆斯特朗收到前列腺癌的死亡通知書後,經過一年艱難的抗癌生活,最終戰勝癌症,並登上世界自行車賽的頂級賽事——環法自行車賽的領獎台。他曾說道:「我要請你們拋開對英雄的刻板印象。有些報道說我『飛躍』了法國山峰。 事實上,人不可能『飛過』山峰。 你必須步伐穩健,慢慢地、艱辛地攀登。 你只有全力以赴,才有可能超越眾人,搶先登上頂峰。」

阿姆斯特朗的這段話就是他抗癌生活的真實寫照。他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秘方,而是通過一年多痛苦的化療和堅強的意志才戰勝了癌症,之後憑藉刻苦的訓練和嚴格的自我管理,成功實現環法賽事七連冠。

化療和放療等癌症療法都需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所以非常考驗患者的承受能力,這是一場持久戰。很多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之後,最終無法忍受。他們在想:「怎樣才能快點結束治療?」「除了這樣難道沒有別的方法嗎?」

但是面對癌症,這些想法永遠行不通。

沒有可以讓人一步登天的電梯,也沒有暴風雨中可以讓人倖存的救生艇。短則幾個月,長則數年,能做的只有堅持。

手術療法同樣如此。即使是手術去除了腫瘤,我們還是需要做長時間的準備,時刻注意它是否會捲土重來。癌症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不要試圖用自以為聰明的方法來對付癌症,這樣做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精力放在正道上,堅實地走好每一步。

原則四:保持距離,平和相處

我雖然不擅長下圍棋,但是卻非常喜歡看別人下棋,只要有空,我就會在電視上收看圍棋比賽。其中,李昌鎬九段的棋法最讓我佩服。

李昌鎬下棋的特點是絕不主動出擊。他會在對手不經意間慢慢包圍,然後吃掉對方的棋子。但李昌鎬並不會每次看到對手的弱點都發起進攻。有時即使已經發現了對手的弱點,他也只是靜靜地觀察著對手。要是換了別人,肯定會迫不及待地抓住機會發起進攻。然而不管什麼情況,李昌鎬絕不會因為一時的痛快而貿然出擊。

不僅如此,即使對手首先發起進攻,李昌鎬依然不會改變自己的戰術。他毫不動搖,一點一點地將局面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就這樣在對手不知不覺中,逐漸在棋盤上建立起堅不可摧的優勢。最後的結果是,雖然他讓出了一些地盤,但是總能以一兩目的優勢獲勝。

可能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在觀看李昌鎬的比賽時,即使看到他開局不利,也不會輕易判斷最後的結局。大家依然會默默地觀戰,因為大家相信,他最終還是會取勝,即使只有一兩目的優勢。這就是李昌鎬的風格。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是要贏得比賽,大比分取勝豈不更好?如果求勝心過強,一味地只求攻城略地,並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必須先鞏固自己的優勢,然後再攻擊對手的弱點。如果自己陣地不穩就急於攻擊對方的弱點,反而可能會遭到猛烈反擊。所以,大比分優勢獲勝的選手,很多時候也是大比分落敗。

李昌鎬的風格是,即使看到對手的失誤,仍會首先考慮鞏固自己的防守。在將自己的防守布置完備後,才開始攻擊對手,最終攻破對手的防線,取得比賽的勝利。

癌症也是如此。癌症這位朋友有時會讓我失望,有時會讓我有種想和它打一架的衝動,有時它還會威脅一下我。但越是這樣,我們越是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如果我們自己都還沒有準備好就想要去和癌症鬥爭,那最後只會以失敗收場。如果我們能夠堅守自己的內心,那麼不管癌症如何攻擊我們,我們都能從容應對。

癌症可能會不停地折磨你,有時還會惡狠狠地威脅你。為此我們需要有這樣的心態:「你來啊!你就這樣和我面對面決鬥嗎?好啊。但是我得先鍛煉好自己,才能和你戰鬥。」

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會有吵架的時候。這時候的相互攻擊,最後受傷的只會是自己。所以,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需要互相保持一點距離,心平氣和地看著對方。我們需要堅守自己的內心。

癌症也不例外。癌細胞深知我的弱點所在,它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利用這些弱點對我發起進攻,我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內心越是急躁,越是要牢記下面這句話:「欲速則不達。」

原則五:將癌症視為總有一天會離去的朋友

人們為什麼會害怕癌症?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多餘的問題,但其中卻包含著我們內心如何看待癌症的思考。

人們懼怕癌症,是因為我們將它視為死亡的代名詞。對死亡的恐懼,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種情感。理性告訴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死亡,但當我們真正站在死神面前時,所有人都會本能地退縮。

問題在於對死亡的恐懼並不局限於恐懼本身,它還會攪亂你的日常生活。癌症患者更是如此。癌症本身帶來的痛苦本已難以忍受,再加上對死亡的恐懼,他們每天的生活如同在地獄裡煎熬。

在這裡,我想問的是:癌症是否就意味著死亡?擁抱癌症,共同生活,是否意味著一步步走向死亡?

我敢保證答案是否定的。

那麼,那些癌症晚期康復的患者,那些經歷漫長鬥爭重新開始生活的人們,又該如何解釋。難道他們都是因為運氣好才僥倖戰勝癌症的嗎?

我認為,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起作用的絕對不是運氣。癌症患者的康復,其中肯定有更深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手術成功,也可能是化療效果明顯,患者本人的堅強意志當然也在其中。一切的發生都有其對應的理由。

當發現我體內的癌細胞已經轉移至肺部時,從醫學上看我只有5%的治癒可能,也就是說,像我這樣的情況,100人中95人會死去,只有5人能存活。但我從來不認為這些統計數字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有信念,就一定可以做到。畢竟治癒的可能性並非是零,這不就是生的希望嗎?

如果患上癌症意味著100%的死亡,那一開始就沒有必要和這傢伙成為朋友了。既然都是死,誰還會和這噁心的癌症腫瘤成為朋友呢?

為了從心理上接受癌症這位朋友,我們一定要跳出「癌症即死亡」這一思維定式。癌症既是突然到訪的不速之客,也是總有一天會離開我們的朋友。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所謂的朋友也只是口頭上的。內心的焦躁、不安和警惕會讓你每天都在欺騙中度過。想要坦蕩地接受癌症,就必須相信癌症是一位最終會離開你的朋友。

「雖然現在這麼辛苦,但最後我還是會振作起來。即使遍體鱗傷,笑到最後的不是癌細胞而是我。」在你這樣想的瞬間,癌症已經做好了離開的準備:「啊,原來這傢伙不是我可以長期依賴的朋友啊,他都已經開始考慮我走之後的生活了。」

大家一定不要失去信心,笑到最後的一定是你。

摘自韓萬青《不要和癌症抗爭,要跟它做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曾經助唐平定安史之亂的回紇人哪裡去了?原來他們演化成了今日裕固族
作為一個「局外人」,非信徒照樣可以理解基督教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