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無鹽:最好的告別

蘇無鹽:最好的告別

去年過完年我見到他,他已是鼻中插著飼管,含混不清地責怪舅母大驚小怪地通知我們,讓我跑來跑去地受累。我極力控制著牙齒的打顫,不讓眼淚流出來,故作輕鬆地告訴他,我只是順道來看看他。我被他的樣子嚇到了,形容枯槁,頭頂半禿,毫無生氣地躺在病床上。這,還是我那個高大英俊溫文儒雅的大舅舅嗎?

就這樣,大舅因為帕金森藥物引發的胃潰瘍入院,後繼誘發各種狀況在普通病房與ICU之間輾轉,過了一年。

再見他,是今年過年。ICU的探視時間只有半小時,我穿著一次性防護服,看到了小舅舅口中情況已經好多的他,心涼了大半。這次他的氣管做了造口術,鼻中仍舊插著飼管,而喉部多了一根更粗的管子,因為痰多,此刻正做著霧化治療。他反應遲緩地轉動著眼珠,費了很大的勁才勉強認出我來。他嘴唇開合翕動,但是沒有聲音,因為切喉插管,聲帶附近的肌肉已無力,只能看到霧化葯隨著他說話的用力從喉管中噴出。醫生說他的血紅細胞指標不正常,希望家屬同意輸血緩解癥狀,因為帕金森綜合征以及這一年的輾轉,他的器官已經開始衰竭,家人都清楚卻都希望治療之下會有奇蹟。

我們真的很難對住至親至愛說永別,那需要太多的勇氣。

可是,不想面對便可以了嗎?小時候我們覺得大把時間,生命剛剛開始,而人到中年,父母的衰老與生命之無常,是每個人都繞不過去的坎。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美國的Atul Gawande醫生在《最好的告別》一書中如是說。

書的英文名為Being Mortal--Ma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中文譯名比較委婉,因為國人對老死一向諱言。但生老病死卻不是避諱便可躲過的。不去比較中美兩國的醫療與福利,這本書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說非常值得一讀。

此書大致分成三部分,皆是我們須面對的,養老、護理以及臨終醫療。其中關於癌症病患的最終治療不是每個人都會面對,但若能有足夠心理準備,或許我們可以更堅強從容些。

每個人都不願意老去,人體機能的衰退卻不可逆,Atul醫生從專業視角告訴我們,衰老是怎樣的體驗。最現實的問題是,應該如何養老?美國目前的養老體系比中國成熟,有各種類型的養老院,但曾經也是舉步維艱。傳統意義上的養老院,幾乎是另一個層面上的監獄,有一定自理能力或者自尊心強的老人都不願意進去,沒有一個人願意在老年失去自由與尊嚴。

於是, 有識之士著手改革,有了各種嘗試,比如把了無生氣的養老院變成一個小型動物園,老人們開始關心動物的飲食起居,而非呆坐等死,這樣一來,老人們對於藥物的依賴竟然開始減少,甚至某些老年痴呆的癥狀惡化的程度緩解了許多。又比如,以同居公寓的形式讓老人集中居住,不再需要與陌生人同處一個空間,沒有醫院式冷冰冰各種吃藥洗澡睡覺的規定時間,給了老人們一個家庭式的養老環境。

改革者們發現,養老護理的重點不在於醫療手段,而是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老人們最看重的,是自由,是最後的尊嚴。所以,讀著讀著,我也突然理解了父親對於養老院的強烈排斥,他要的是可以自由看電視、上網、睡覺、出行,而非部隊一般的作息與監獄一般的監管。

臨終的醫療,也是醫生與病人或病人家屬容易產生衝突的問題。

無論是絕症患者還是病弱的老年人,沒有人可以從容面對確定的死亡,包括醫生都會高估了生命可以延長的時間。正如知乎上的一個段子:臨終前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能不能換個醫生,我覺得我還能活。」

醫生為了延長病患的生命,能做的就是換個醫療手段,但效果並不確定。所以,當你很想活下去,是否可以與家人和醫生溝通一下,你能接受的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滿身插了管子,用著呼吸機,失去任何的自理能力?

作者Atul醫生是醫學世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醫生,當他的脊髓內被查出星形細胞瘤後,他們做的是選擇可以尊重他意願同時又能提供專業意見的醫生,然後進行溝通,手術如何進行,何時進行,以及術後會出現的各種情況與處理。在良好的溝通下,作者的父親在查出腫瘤四年後才進行了第一次手術,而當幾年後情形惡化,老人選擇了拒絕再次手術,他平靜地與家人一起度過最後的時光,從容接受死亡。因為他需要保持最後的尊嚴。

很有勇氣,是不是?

「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勇氣是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尋思真正應該害怕什麼、可以希望什麼的勇氣。這種勇氣已經夠難了,我們有很多理由迴避它。但是更令人卻步的是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

Atul醫生的父親做到了,理性地選擇了第一次手術,拒絕了第二次,並選擇了臨終姑息治療。第二種勇氣確實更加困難,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決定放棄。聽上去很殘酷,卻體現了他的大智慧,最後,老人的骨灰依他的遺願回歸於印度恆河,因為他是印度裔。

書讀完,我與母親又就此話題溝通,她的意願也是她將來不要躺在病床上插著管子等待死神到來,如果可以,一生要強的她希望保留最後的尊嚴,免受苦痛。

而我,早在幾年前大病手術時,就已告知家人,若手術意外或未來深度治療會嚴重影響我的生活質量,請放棄我,我並不害怕面對死亡,但是害怕自己不能安詳地說再見。

書至最後,作者說:」通過把我們帶到這裡,我父親幫助我們理解,他是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故事的一部分-我們也是。我們幸而能夠聽到他講述他的願望,聽到他跟我們說再見。通過有機會做這些事,他讓我們知道,他的心境安寧,這也讓我們心境安寧。」

所以,這本書譯名為最好的告別,真的很溫暖。

最好的告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王子的1984 的精彩文章:

TAG:小王子的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