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檔案到觀念史

從檔案到觀念史

孫 青

《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珍藏檔案》是沈榆先生兩年前完成的著作,這是國內第一本以微觀方式研究現代中國工業設計的學術專著,作者試圖以實證的資料證明中國設計的客觀存在。2017年,作者的《中國現代設計觀念史》出版,我作為這兩本書的策劃和責任編輯,可以說是見證了一個堅守學術信仰的中國設計研究者走過的艱辛及不平凡之路。

如果說《檔案》一書是作者在創辦中國工業設計博物館時,針對批量生產的中國工業產品而作的「考據」的話,那麼《觀念史》一書則是一部以反思為特徵的深度研究之作。在《檔案》中,我們看到作者試圖將碎片化的中國設計史料復原;在《觀念史》中,我們看到作者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新知識點以及不同的研究方法。正因為研究方法的不同才能得出如此有趣的觀點。

在與作者共同工作的過程中得知,上述成果僅僅是其中國現代設計十年研究計劃中的一小部分。作者的理想是從更廣泛的視野寫一部完整的中國現代設計史,而且不是停留在描述史料、簡單敘事的層面。作者曾多次表述,真理不在客觀的史料中,也不在研究者的頭腦中,而在兩者的相遇過程之中。為此在他周邊有一群研究社會學、經濟學、技術哲學、現代思想史、人類學的學者,未來還將有研究政治學的學者加入,各專業領域的知識將成為未來中國現代設計史研究的思想武器和思想資源。

《中國現代設計觀念史》在寫作過程中研究許多不同領域的成果。如,在以中國現代設計史作為研究主體的同時關注了西方設計對中國的影響;在追問莫里斯工藝美術運動的本質時參看了南京大學歷史系專家的深入研究成果;在追問德國「理性設計」時查閱了《德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並由此找到了經典社會學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在觀念史研究方面,研究了美國洛夫·喬伊《存在的巨鏈——對一個觀念的歷史學的研究》及中國美術學院曹意強教授等藝術觀念史的研究成果;經濟學方面,參考了同濟大學符剛戰教授有關宏觀經濟的研究成果以及《毛澤東選集》《陳雲選集》中關於經濟的政策性論述;建築學方面,研究了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士齡教授關於建築批評的理論、譯著及由他主編的《20世紀中國現代建築》叢書;在哲學與技術哲學方面,主要查閱了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波普爾《猜想與反駁》、庫恩《科學革命的范術》、莫蘭《複雜思想:自覺的科學》及中國科學院系統相關專家寫的技術哲學著作和純技術史文獻。作者將中國現代設計史料嵌入到一段真實的歷史發展背景中去研究,避免只是簡單分析歸納史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觀念史》是極具突破性的。

當代中國設計高速發展,撲面而來的新技術、新思潮讓我們沒有時間和耐心去回眸歷史。熱鬧的論壇、講座聚焦的還是局限在技術與操作方法層面的知識,至於設計的批判實屬一個遙遠的彼岸,對於中國設計發展的展望也往往從概念、技術出發進行預測,不僅沒有能夠發現新的知識,得出的結論還十分幼稚。

相對而言,建築史、科學史、技術史的研究成果令人矚目,特別是近年來以海歸為核心力量的研究成果讓人振奮,教學也形成了建制,建築批判在中國高校建築專業中已是一門必修的課程。美國科學史學家薩頓的話「科學史是溝通舊人文和新技術的橋樑」也許能幫助我們認識設計史研究的意義,設計史是溝通「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建構中國現代設計發展歷史,其目的在於反思、批判,而不是懷舊。首先要將近百年伴隨著現代化發展的設計史還原為一段可觸摸的歷史,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還有十分漫長的過程,為此作者設計了研究路徑,而《觀念史》的研究成果無疑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

《中國現代設計觀念史》一書的序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助理、《裝飾》雜誌主編方曉風教授撰寫,他曾建議作者學習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研究方法。 「解讀」與「解釋」正是社會學研究中兩個重要的方法。所謂「解讀」是理清資料、歸納現象,用邏輯推導出結論,其核心是歸納,所以比較容易得出一些標籤式的關鍵詞和描述;所謂「解釋」是以比較為基礎,通過研究對象周邊相關資料,通過構建語境來得出模型,用於批判和反思。在中國設計史的研究中,沈榆教授往往是兩種方法並舉,同時引入經濟學、技術發展史等相關知識,工作量無疑呈平方級數增加,同時還增加了風險。

沈榆教授坦言,無論是創辦博物館還是寫作都不是為了懷舊,而是期待中國設計能夠超越自我走向未來,而對自身發展歷史的梳理則是這種超越的起點。一如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所言:歷史發展並非是「過去——現在——未來」一種線性模式,而是三者的互動模式。換言之立足現在,遙望過去,可以預測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網 的精彩文章:

善待人類後天獲得的「第二個基因組」
成熟手游文化應瞄準全球市場

TAG:文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