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錢能買到幸福嗎?科學家說能,但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錢能買到幸福嗎?科學家說能,但也許和你想的不一樣

撰文 | 王承志

責編 | 陳曉雪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自從人類使用貨幣從事商業活動以來,金錢和幸福就成為相生相伴的問題。人類使用統計學方法研究收入和幸福感的關係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正如我們直覺的判斷一樣,已經有非常大量的研究證明了收入的提高與主觀幸福感的增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

學界一直爭論的一個話題是:收入提高帶來的幸福感有沒有天花板?或者說當收入超過某一個數值的時候,更多的收入是不是就不能帶來更多的幸福感?

2010年,針對美國居民的一項研究指出,收入的提高確實可以提升情緒的積極水平,但是當年收入超過75000美元的時候,收入的增加就無法讓人覺得更快樂了。

該研究調查了美國的1000位居民,並收到了45萬條回答。研究人員發現,情感體驗與生活質量分別與不同的因素相關。更高的收入與更好的教育與生活質量關係密切,而健康狀況、能否感受愛、是否孤獨甚至是否吸煙等因素與每日的情緒體驗關係最為密切。

與此同時,他們還發現,低收入將會放大不幸的事件(比如離婚、生病或者孤獨)所帶來的情感痛苦。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高收入確實可以使生活質量改善,但是並不能買來更多的幸福感,而低水平的收入卻能同時帶來生活水平和情緒的降低。

這真是一個扎心的結論。

最近,美國普渡大學和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完成了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這項研究收集了全球各大洲1700萬人的數據,這也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做過的人數最多,代表性最全的收入—幸福相關性統計研究。

研究發現,以全球的總體平均水平來看,在積極的情緒下,6萬美元的年收入就能得到最好的情緒體驗,而對於消極情緒則需要更多的錢來安慰——大概是7.5萬美元。

對於生活質量來說,9.5萬美元就可以讓人達到最高的滿意度。研究人員甚至還發現,生活滿意度在這兒出現了一個拐點,當收入超過這個數的時候,人們會覺得生活更難了(圖1)。研究人員把這個拐點稱為收入飽和點。(我們現在理解了,馬雲說一個月掙一二十億其實很難受。)

這項研究所涉及的地域範圍非常廣,研究人員將所有的這些數據按照不同的地域進行了分類。結果發現,生活滿意度的收入飽和點可以明顯分為兩個群組。第一個群組包括西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10萬美元),北美(10.5萬美元),澳大利亞/紐西蘭(12.5萬美元),東亞(11萬美元),中東以及北非(11.5萬美元),這些也是世界上平均收入較高的地區。而另一個群組的收入飽和點則顯著較低:這個群組包括東歐/巴爾幹地區(4.5萬美元),南亞(7萬美元),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3.5萬美元)和撒哈拉以南非洲(4萬美元)。可以看出收入飽和點的水平與當地的富裕程度相關(圖1)。

圖1:不同地區的收入飽和點。圖片來源:AT Jebb et al., 2018

接下來研究者統計了收入飽和點和性別的關係。由於之前有一些研究認為在傳統的父系社會中男性更加看重個人成就和社會地位,所以作者推測男性可能會比女性有更高的收入飽和點。但是在這項研究所做的生活質量滿意度統計中,女性(10萬美元)實際比男性(9萬美元)具有更高的收入飽和點。也就是說,女人需要更多的錢才能對生活滿意。

研究者還按照受調查人員的教育狀況進行了分類統計,他們把教育水平分為三組: 較低教育組(0-8年)、 中等水平教育組(9-15年)和較高教育水平組(16年以上)。統計表明較低教育水平組、中等教育水平組和高等教育水平組的收入飽和點分別為7萬美元、8.5萬美元和11.5萬美元。可以看出受教育的水平和收入飽和點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研究者認為這反映了個人期望值和同階層人群的參照值對收入飽和點的影響。

相比起所有之前類似的研究,這項研究調查的人群最為廣泛,分析的變數也最豐富。研究者認為,這個發現對於個人、組織和國家來說都是很有參考意義的。對於僱主來說,開出什麼樣的工資最有性價比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對於國家來說,公民的幸福感也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對於個人來說,賺多少錢才夠是大多數人時常面臨的問題。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答案了:也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多。

參考文獻:

1. Kahneman D, Deaton A. High income improves evaluation of life but not

emotional well-being.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0 Sep 21;107(38):16489-93

2. AT Jebb, L Tay, E Diener, S Oishi. Happiness, income satiation and turning points

around the world.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18

製版編輯:黃玉瑩 |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饒毅:三十年前做基因測序和「基因治療」
網路遊戲竟然有這麼多好處,但重點仍然是?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