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繪畫藝術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它不但能夠美化生活居室環境,還能夠陶冶性情,保值升值,因此,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欣賞繪畫,並參與收藏。


中國當代藝術經歷近二十年的飛躍,市場空前,但是什麼是好的藝術作品呢?


無論是當代藝術還是古代藝術,它的本質都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們欣賞當代藝術的同時,也應了解藝術起源中的文化內涵與底蘊。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心態,感受藝術給予人類精神與心靈上的觸動。


在戰國以前乃至到原始社會的繪畫,由於年代久遠藝術並不作為獨立的學科存在,也受限於文字記載史料匱乏,有考證的一類是出土文物,諸如陶器上的彩繪、青銅器紋飾、木簡木板上繪畫、壁畫、帛畫等;

另一類是只有文獻記載畫家與作品,但缺乏實物或者作品佐證,甚至只能從傳說中去揣測繪畫的樣式。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彩陶繪畫,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繪畫藝術,這時期的繪畫藝術的取材與當時的漁獵、農業生活密切關聯,畫面提煉概括出當時作者的思想與想像,人與自然共生的觀念。


已知那時候已經使用獸尾、羽毛製作的類似毛筆的工具。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人面魚紋彩陶盆

西安半坡

距今6300年-6800年


有文字記載,傳說到了夏商周時,黃帝(指黃帝、炎帝、蚩尤)能夠染五色衣裳,「史皇作圖」(傳說黃帝的臣倉頡造書,史皇制畫)。


西周、春秋時期,都有些文字記載了當時的繪事,這一時期主要是作為實用藝術存在,例如壁畫、建築、青銅器、屏風等,成為階級的象徵或是寓教之用。這時期,出現了簡單的關於繪畫處理的文字記載《周禮.冬官考工記》。


戰國諸侯割據混亂的局面,學術上百家爭鳴在藝術上也有所反映。漢代建國七八十年間社會已處於較安定狀態,藝術也得到迅速發展,東西文化在這時已經開始。

此時已經有了宮廷畫工(主要為統治階級歌功頌德記載教化育人);二是有了民間畫工主要作畫於廳堂、墓室等場所;三是有文字記載了當時比較有名的文人畫家,例如:張衡(東漢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蔡邕(鼓琴音樂家)等,但都未有作品流傳。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龍鳳仕女圖 布帛 31.2x23.2cm

戰國

湖南省博物館藏


《龍鳳仕女圖》,1949年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有代表性的繪畫作品之一。


畫面描繪一位雙手合十站立的婦女,作祈禱狀,頭後挽一插有冠飾的髮髻,腰身纖細,身著綉有捲雲紋的寬袖長袍,袍尾曳地,末端向上翻起。


仕女的頭頂正上方首先是一隻正欲展翅高飛的鳳鳥,佔半幅畫面。鳳鳥鳥頭朝左上揚,兩翼展開,雙腳一前一後,前腳前曲,後腳後伸。


鳳鳥身後還拖著兩條長長的翎毛,向前彎曲至鳳鳥的頭上,使得整個主體造型成為一個環狀,十分具有美感。


鳳鳥的左方正對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夔龍,佔四分之一畫面。龍身上裝飾著一道道環狀的紋路,龍頭向上,宛如向上盤旋騰飛。龍鳳與仕女一動一靜,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傳統手法,在這幅圖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畫中的龍和鳳均用線條描繪,造型簡潔明快。人物唇口與衣袖上施點硃色,使畫面增加生機。不過,細看也能看出早期繪畫的稚拙,如在這幅畫中人物面部刻畫就比較粗略。


由於這幅帛畫年代久遠,缺乏相關資料,這幅畫的內容含義就有了不同的解讀。


郭沫若認為畫的是夔(kui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一條腿的怪物)與鳳,代表靈鳳與惡奴的爭鬥,鳳鳥代表著生命,而夔龍代表死亡和戰爭。而仕女正在祈禱著鳳鳥能夠擊敗夔龍,取得勝利;


據史料記載,當時楚國有一種習俗觀念,希望死者靈魂得以超脫,所以也有人認為,畫中婦女就是墓主人或是巫女,她在祈求龍鳳引道她升入天國,以求得再生。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御龍圖 布帛 37.5x28

戰國

湖南省博物館藏


在歷史上,「玉」「帛」曾並稱,且有象徵權力與富有之意,帛畫以白色絲織物為載體。

出土於戰國晚期楚墓的帛畫,上述兩件作品雖然都是民間畫工所作,但非常珍貴罕見,作品均以墨線勾畫,可以作為中國傳統繪畫在技法上以線條、筆法為基礎的證明,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具有獨立意義的完整的繪畫作品。


相比之下,另外還有兩件同一時期作品,但從畫面上比較無論是題材還是完整性都不夠好,一件是繒書四周的畫像和另外一幅畫面已無法看清的畫像。


在漢代以前的繪畫技術與表現內容都尚處於稚拙階段,沒有精緻的表達能力,在形式上都略顯單一,有被束縛的拘謹和表現形式的匱乏感。到了魏晉南北朝這種格局被打破,獲得了新的發展。


宗白華先生在其名著《美學散步》一書記有:「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戴逵和戴顒的雕塑,嵇康的廣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潛等的詩,酈道元、楊衒之的寫景文……無不是光芒萬丈,前無古人,奠定了後代文學藝術的根基與趨向。」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戰亂動蕩的時代,晉代後士族興起,他們在政治經濟上享受特殊的權利,他們從事藝術創作,又有傳世的教養,有充足的時間,這一時期這個時期畫家輩出,並出現了傑出的評論家,顧愷之的畫論、謝赫在《古畫品錄》提出的「六法」在繪畫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畫的主要題材分類之一,山水畫,就是出現於戰國以前,滋育於東晉,確立於南北朝,興盛於隋唐的。

遺憾的是此時期雖文字記載較多,但畫跡罕見,僅有後人的摹本,但也成為我們研究窺見中國古代書畫的重要資料。其中,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最為有名。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東晉 女史箴圖(局部) 顧愷之

原作已佚,此圖為唐代摹本

絹本 24.8X348.2

現存大英博物館


顧愷之(約346—406)字長康,小字虎頭,生於晉陵無錫(今屬江蘇省),出身世家大族,為孫吳大臣顧雍之後。他是東晉最偉大的一位畫家,同時,也是一位繪畫理論家。


當時人說顧愷之有三絕:畫絕、文絕、痴絕,在南朝劉義慶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中,也留下了不少關於他的逸聞趣事。


此作品根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所繪,「女史」是宮廷中侍奉皇后左右,專門記載皇后言行和制定宮廷中嬪妃應遵守制度的女官,「箴」是規勸、告誡的意思。西晉惠帝司馬衷昏庸無能,國家大權為其皇后賈氏獨攬,其人善妒忌,多權詐,引起宗室諸王不滿。


當時的文學家張華用韻文的形式作《女史箴》,以女史的口氣寫出宮廷的規定,是一篇旨在勸說婦女如何立身處世,修養品德的文章。顧愷之就以這篇文章為畫題,作此幅《女史箴圖》。


該作品宣揚封建社會中的女性道德,全圖按照題材分為12段,現存9段,每段畫一個故事及小楷書寫箴文。由於顧愷之對貴族婦女的生活比較熟悉,所以畫面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中國古代貴族婦女生活的面貌。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圓明園盜出該作品將其帶回英國,現存大英博物館。

顧愷之對於中國畫的影響力很是深遠。尤他創作除了國畫人物畫的基本格局與存在形式,更是為後世留下了歷史上最早的山水稿《畫雲台山記》,值得一提的是,顧愷之在精心研作畫的本質是,提出了「傳神」一詞,其實這邊是如今的畫之意境,如此算下來這一述論經起了千年的文化變革與洗禮,終烙印在了中國畫的繪畫之道中。


顧愷之為一代宗匠,此後唐代的展子虔、吳道子、閻立本等歷代畫家無不摹寫顧愷之的畫跡。乃至於說他影響了後來的、當代的中國繪畫也不為過之。

雅昌在線拍

天祿琳琅-名家精品書畫專場(十一)

今晚八點

開拍!


與大家聊聊清朝的吳煕載,原名廷颺,字煕載,後因避穆宗載淳諱更字讓之,號晚學居士,江蘇儀徵人。他長期寓居揚州,以賣書畫刻印為生,晚年落魄窮困,棲身寺廟借僧房鬻書,潦倒而終。


吳煕載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其行草學包世臣,篆隸及篆刻則師法鄧石如。尤其是篆刻,不僅自成面目,而且進一步完善了鄧派印風,後來學鄧派印者,多從吳讓之入手。


吳煕載以篆書和隸書最為知名。其篆書點畫舒展飄逸,結體瘦長疏朗,行筆穩健流暢。古樸雖不及鄧石如,而靈動典雅似則過之,頗具嫵媚優雅之趣,在晚清書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對後來的趙之謙、吳昌碩均有影響。

據悉,此件拍品被藏家在嘉德四季的春季拍賣成交;此件拍品的今後潛在收藏價值,不言而喻。值得一舉!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吳熙載 設色紙本

118x26cm 立軸


請記住

拍賣時間:

3月12日20:00——3月14日22:00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即刻參與。

近期熱文鏈接

————————長按二維碼一鍵關注————————

繪以載道,早期繪畫中的文化值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名品丨唐代金銀器 精美到你不敢相信
欣賞丨這些鎏金青銅器,見證中國古代高超鎏金技藝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