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衣帶水還是不共戴天?盤點中日歷史上的五次大戰

一衣帶水還是不共戴天?盤點中日歷史上的五次大戰

中日互為領國,歷史上文化交融,碰撞不斷,究竟是一衣帶水的鄰邦,還是不共戴天的世仇,本期就來回顧一下歷史上中日之間的五次重大戰爭。

既得百濟,欲取高麗,須外內同心,上下齊備,舉無遺策,始可成功——唐高宗

第一次中日戰爭:白江口之戰

爆發年限:

公元663年

兵力對比:

唐軍13000人+戰船170餘艘+新羅軍5000人 VS 百濟軍5000人+日軍42000人+戰船1000餘艘

戰爭起因:

朝鮮半島三國混戰,高句麗和百濟先後征討新羅,新羅國向唐庭求救,唐朝先禮後兵進行調停。公元660年,百濟復叛,暗中聯合倭國圍困唐軍。公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餘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決戰。

戰役路線

戰爭結果: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劣勢,但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除此之外,倭國戰艦連接在一起,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平定百濟之後,唐高宗李治準備接著平定高麗。

唐高宗

668年(高宗總章元年),唐軍一舉踏平高麗,完成了隋煬帝、唐太宗未竟之業,朝鮮半島大部分領土再次被中國納入版圖。

戰後唐朝疆域

神武天皇靈魂掀起的「神風」擊退了元軍——日本史官

第二次中日戰爭:元日戰爭

爆發年限:

公元1274年,1281年

兵力對比:

元軍20000人+高麗軍5000人+水手6700人 VS 日軍100000人(1274年);元軍140000人 VS 日軍100000人(1281年)

戰爭起因:

蒙古帝國消滅金朝以後,忽必烈於1264年在中原稱帝,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大元藩屬國。不久後忽必烈遣人出使日本,希望日本效法朝鮮稱臣,不料幾次出使都沒有取得任何收穫,元朝於1274年對日進行了第一次出征,元滅南宋後於1281年對日進行了第二次更大規模的出征。

忽必烈

戰爭結果:

1274年10月5日至14日元軍相繼襲擊對馬、壹岐島,16日逼近肥前沿海諸島,19日元軍兵船駛進博多灣,翌日登陸。當夜戰況異常激烈,元軍在戰鬥力,還有戰術方面都遠遠高於日本,元軍甲輕、善騎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於進退。激戰至暮,日軍撤至大宰府水城,元軍撤至船上。而後意外颳起颱風,元軍損失200多艘兵船,只好暫時撤退回國。

1279年元軍征服南宋之後,於1281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1281年夏,元軍聯合高麗軍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此時發生了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元軍被迫撤退。

日本人普遍認為是「神風」保佑了日本,日軍二戰中著名的空軍聯隊也以此命名。元日戰爭的勝利使得日本保存了實力,同時避免了向元納貢稱臣的結果。

1281年元軍兵力分布

元日戰爭

懼則思,思則通微;懼則慎,慎則不敗——張居正

第三次中日戰爭:萬曆朝鮮戰爭

爆發年限:

公元1592年,1597年

兵力對比:

明軍40000人 VS 日軍160000人(1592年);明軍80000人 VS 日軍140000人(1597年)

戰爭起因:

日本在經歷了從1467年應仁之亂起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後,於1590年由豐臣秀吉完成統一併就任關白,基本結束了戰國林立的局面,使戰國以來延續百年的分裂局面重獲一統。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野心膨脹,決定通過武力先侵佔朝鮮,然後征服中國,進而稱霸亞洲,日本先後於1592年和1597年兩次發動戰爭侵略朝鮮,大明朝廷作為朝鮮的宗主國發兵援朝。

豐臣秀吉

戰爭結果:1592年4月,萬曆朝鮮戰爭正式爆發,日軍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一個月攻陷朝鮮京城,驅逐朝鮮國王李昖。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而明軍也因兵力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於是雙方開始議和。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8萬。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戰爭爆發之前,大明正處於張居正改革紅利期,國庫充盈,革弊施新,張居正病逝後,大明國力逐漸衰弱。可以這麼說,萬曆朝鮮戰爭是大明帝國最後的落日餘暉。此戰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大大削弱,也間接導致了德川幕府的崛起。

張居正

萬曆朝鮮戰爭

發奮圖強是中華民族的本性,絕無出路是腐朽政府的必然下場——李鴻章

第四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

爆發年限:

公元1894年

兵力對比:

清軍100000人(一說200000人) VS 日軍240000人

戰爭起因:

明治維新的日本通過改革逐漸擺脫列強的控制,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同時期的清朝雖然通過洋務運動取得了不錯成果,但是國內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朝廷各派系明爭暗鬥,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外交孤立無援,此時的大清帝國已經如同落日餘暉。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同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

甲午戰爭進攻路線

戰爭結果:

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朝廷形成了以光緒帝、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然而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李鴻章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企圖和解,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

1894年8月1日(光緒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雙方正式宣戰,戰事一度僵持,然而北洋水師長期疏於防備,軍心渙散,李鴻章指揮過於保守,戰爭情況直轉而下,定遠艦將領丁汝昌、致遠艦艦長鄧世昌先後殉國。

鄧世昌

致遠艦

1894年11月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次日,旅順陷於日軍手中。日軍攻陷旅順後,即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者最高估計達2萬餘人。

旅順大屠殺

1895年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同月,清廷改派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以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前往日本馬關(今下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4月14日,清政府電令李鴻章遵旨定約,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的簽訂間接承認了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失去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等大量領土,賠償白銀兩億兩,免稅開放通商口岸。甲午戰爭的慘敗打破了保守派「變法救國」的幻想。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紀念碑

第五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

爆發年限:

公元1931年

兵力對比:

中國5000000人 VS 日軍2000000人+偽軍2000000人

戰爭起因: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併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日俄戰爭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藥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抗日戰爭正式爆發。

佔領東北的日本關東軍

戰爭結果:

1931年9月18日事變發生當夜,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而後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繼淪陷。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展開回擊,隨後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2月28日,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5月5日,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

淞滬抗戰

1933年1月1日,日軍開始進犯山海關,把侵略矛頭指向了華北。

1935年,日本策劃製造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個偽「滿洲國」。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9月中旬,太原會戰爆發,在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領導下,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取得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等戰役的勝利。

平型關大捷

1937年12月13日,日本軍隊侵佔南京後,發動了南京大屠殺。

1938年10月25日—12月8日,戰事逐漸轉入僵持,日軍集中2萬餘兵力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冬季大掃蕩。

1938年12月29日,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汪精衛公開投降,建立「汪偽國民政府」。

汪精衛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擊斃擊傷日軍二萬多人,偽軍五千多人;俘日軍280多人,偽軍1.8萬多人。

百團大戰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直接導致美國介入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

GIF

電影《珍珠港》

1942年2月25日,中國抽調精銳部隊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開始進入緬甸,協同英、緬軍對日作戰。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發動了豫湘桂戰役。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發起滇西反攻,先後攻克日軍堅固防守的松山、騰衝、龍陵,收復西南失地。

中國遠征軍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在8月8日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

廣島原子彈爆炸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百年以來第一次對抗侵略取得了完全勝利。

日本受降儀式

國人曾經寄希望於「國聯」拯救中國,寄希望於「列強」拯救中國,統統失敗了。以史為鏡,自強不息,只有中國人自己才能拯救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CG資訊雜談大放送 的精彩文章:

有生之年系列:盤點那些永遠看不到結局的動漫番劇

TAG:ACG資訊雜談大放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