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要了解藝術史,這裡有一份簡短的推薦書單

想要了解藝術史,這裡有一份簡短的推薦書單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了解藝術。

有人沾染藝術,只是覺得愉悅:「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是以愛好愈篤,近於成癖。有人研究藝術,為功利之需。專業所趨,工作使然,撩妹備用,或者,「顯得高級」。

但大部分人一定都和我一樣,了解藝術的衝動,始於「困惑」。

波提切利的長脖子維納斯美在哪兒?達芬奇和提香的聖母哪裡不同?塔特林用鐵和木頭在搗鼓什麼?達米安·赫斯特的鯊魚、傑夫·昆斯的氣球小狗……20世紀以前,由於年代遙遠,藝術品的題材和手法讓人困惑,現代以後,藝術家把屎放在罐頭裡以黃金的價格出售,整個藝術都令人困惑。藝術史,是解開謎題的鑰匙之一;是切入的一種維度。

這裡是這半年,我們收集的一些藝術史入門素材——書籍、影像、短片。

挑選依據兩個原則:

1)我或朋友讀過/看過並覺得不錯;

2)清晰顯明,討喜不嘩眾,流暢不生澀

單子不長,一定能讀完的。

書籍

01

艾柯,上個世紀最博學多聞的學者,有「當代達芬奇」之稱,他倚賴自己無所不包的文化視野,直接給我們畫了一副「美」的地圖。

「我們這本書講美的歷史,不是藝術史(或文學史、音樂史),因此,我們一路看美的歷史,將會隨時提到處理美與藝術之間關係的觀念。」

古希臘人追求比例之美,基督教世界相信光和色彩之美,騎士以愛而不得為美……看《美的歷史》,有如乘飛機在人類創作活動的大陸上方,以時間為經線一路飛行。艾柯將哲學、美學、藝術和文學編織成一張大網,又用細密的引文為抽象的觀點作證。每一章篇幅均不長,讀來酣暢。

拿著這幅地圖再去對照各個時期、各個藝術領域的具體建築和街道,自然可以少繞一些彎路。

《美的歷史》有一本姊妹篇:《丑的歷史》。美有統一標準,而丑的形式無窮。較之於美,丑揭示了人類的潛意識和原始慾望,震撼更強。《丑的歷史》既寫死亡與殉難,也有狂歡與怪誕。特辟一章分析工業之丑,把前衛運動稱為「丑的勝利」。現代性,不正是從審美轉入審丑嗎?

02

知乎一答主讚譽此書為「上帝賜予藝術史門外漢」的禮物。從洞窟繪畫到實驗藝術,各個時期和地區的美術風格何以成形,貢布里希做了詳細演繹——包括歷史背景、藝術困境和解決出路;大到東方與西方的對比,小到佛羅倫薩與威尼斯的風格之差。寫作頻用移情,將讀者視為藝術家的同時代人,看那些今天被我們譽為大師的人在當時如何靠創意一躍成為流量明星。

這本書必須從頭讀起。在引言部分,貢布里希就給出了觀看藝術的視角和方法論。而正如貢布里希本人所說,「本書意在讓人當作一整個故事」,各個章節中,新出現的藝術品不斷與前文提及的作品回溯和比對,並且貼心的標註出了頁碼和圖片編號,是健忘患者的福音。

這本書一定會讓你對(西方)藝術史發展至今的歷程和名家理出頭緒。截止至99年,它已經再版16次。經典的力量,不言而喻。

影片

上映時間:2006 | 共八集

資源:愛奇藝

BBC《藝術的力量》講述了卡拉瓦喬、貝尼尼、倫勃朗、雅克、透納、梵高、畢加索及羅斯科八位藝術家的生平。不僅有古典藝術「老大師」,也有印象派、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的名家。

紀錄片採用真人演繹、現場還原的方式,重現藝術家(悲慘)的生平歷史。下次光臨美術館時,試著在作品裡尋找活著的靈魂吧。

書籍

01

這是一本史料豐富的藝術書,也是一本有趣的現代「小說」。陳丹青盛讚它用戲言雜說的形式,呈現嚴謹的藝術知識和學理經緯。

現代藝術展的介紹冊通常以讓人讀不懂為榮。而本書作者——前泰特美術館總監貢培茲卻深諳媒體的邏輯,他的傳播面向大眾,知道讀者想從書里得到什麼。筆調詼諧,故事生動,串起了前印象派至今各個流派的現代藝術,清楚地把握住各個時期最粗壯的那根脈絡。新造型主義、達達主義、後現代主義……讀罷,這些自負的主義不會再讓你望而卻步。

前兩天,我在新特列季亞科夫美術館邊走邊重溫這部書,發覺對於牆上的畫,各流派的起承轉合,已經或多或少掌握了觀看之道。也許這就是這本小書的價值所在吧。

02

現代藝術迭代的速度太快,以至於一切試圖捕捉髮展光影的著作都易陳舊。上世紀七十年代,這本書問世時,時光還凝滯在波普和觀念藝術;作者阿納森也清楚這一點:「很顯然,從這本書寫作到實際發行,『現在』就已經變成過去了。」

《西方現代藝術史:繪畫,雕塑,建築》的時間經緯與《現代藝術150年》類似,到70年代戛然而止,比起後者,更像一本嚴格的教科書,涉及的藝術家和作品也更多。我個人喜歡將它作為後者的補充材料,選取片段閱讀。

影片

01

上映時間:1999 | 共六集

資源:Youtube搜索This is modern art

依個人之見,一部紀錄片未必非得無所不包,但必須有清晰的主線,藉助各種物料自圓其說。《This is modern art》做到了。

這是2000年「英國奧斯卡「BAFTA(英國電影學院獎)獲獎紀錄片。主講人馬休·柯林斯本人是藝術家,也是評論家。早年,他曾在BBC為唐納德·賈德、威廉·德庫寧等世界聞名的現代藝術家出品個人專題紀錄片,他也為達米安·赫斯特等藝術家賺足了曝光。

這部六集紀錄片打破流派和時間的限制,用Genius、Shock、Beauty、Nothing、Joke、Now六條線索,串起了現代藝術中的大小人物。馬休是個討人喜歡的傢伙,作為資深藝術家,他假裝搞不懂現代藝術,該配合他演出的我們卻視而不見。大叔用警句式的俏皮話,公然把達利稱作「最偉大的手淫者」。鑽進藝術家的工作室面對面訪談,逼問「過時」藝術家對自己的過時有什麼看法。刺激奇特的影象片段,讓模糊的藝術變得直觀可感。

可惜,這部紀錄片暫時沒有中文翻譯。觀看請移步Youtube。

02

上映時間:2013年 | 共一集

B站番號:av1520606

對,這又是一部馬休叔的片子。《This is modern art》中,他戴著墨鏡出場,乍一看有點乖戾。十四年後,他蓄起大鬍子,收起年輕時的前衛,像個老實的工匠。

《抽象藝術之道》和我們一起啃現代藝術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保羅·克利暈開的漂亮方格、蒙德里安的彩色Excel,構成主義的長方形和三角,純粹的觀念,至上的抽象,極度的難懂。紀錄片簡短但有料,以Klint如何在降神過程中創作出我們所歸類為「抽象藝術」的作品作為開頭,一路延伸至抽象的各種內涵。不同的「抽象」,各自代表衡量世界與人類關係的尺度,是藝術家對絕對真理的探索之路。

03

Youtube訂閱the Art Assignment

B站搬運部分:

av6387272 行為藝術速講

PBS studio出品過一系列關於現代藝術的十分鐘專題小短片,不論是掃盲,還是溫故,都是節省時間的經濟性素材。

這個系列包括:

The Case for…:十分鐘的時間內了解一種藝術流派/一個藝術家

Art Cooking:通過幾道菜肴,與特定藝術家建立聯繫

We Think Art is Interesting:藝術,是扭捏作態還是愚弄觀眾?藝術和美是什麼關係?這個專題一一回應人們感興趣的各類觀點和問題

Art Trip:藝術愛好者旅遊的行前指南

其實,就算不讀書也沒關係,因為再多文字和影像也比不上親身的體驗和冥想。畢竟,很多藝術家興許根本沒讀過藝術史。用開放的空白,自然的直覺去迎接令我們「困惑」的對象,反而能看到更多:就像孩子往往更能輕易抓住藝術的本質一樣。

藝術不只是一種談資

而是我們認識和回應世界的方式

祝你在這個遊樂場里玩得盡興

圖|文:the Bubble

取悅自己,取悅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嗝世氣泡 的精彩文章:

TAG:嗝世氣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