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清政府拘拿的39名英法戰俘都有哪些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清政府拘拿的39名英法戰俘都有哪些人?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學社演講嘉賓 王開璽

關於英法被俘者總人數、死亡人數及生還人數,中外各種記載雖無重大出入,但並不一致。

筆者認為,馬士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的記載,或許較為可信。理由有三:其一,馬士是美國人,並非第二次鴉片戰爭參戰國家人民,故其所著之書,可能更為客觀一些(其政治立場及歷史論點等,可另當別論)。其二,馬士所著該書,是半個世紀後的1910年所作,不但較當時的英國人、法國人及中國人,可以搜集更多的中外相關資料,而且可進行實際的訪問調查,有可能做到客觀準確。其三,馬士該書中的相關記載,不但與上述各種記載內容大致相符,而且記載了相關人物的姓名,更增加了人們的信服力。

(《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馬士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記載,「在九月十八日被捕的二十六名英國人中,有十三名——巴夏禮、洛奇、一名英國的龍騎兵和十名印度的塞克騎兵——得到生還……而有十三名則被野蠻地殺害了」。1這一記載,與法國人科爾迪埃的《一八六年中國之遠征》中有關英國被俘者共26人,死、傷各13人的記載是一致的。《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又記載稱,「九月十八日……翻譯戴陸克神甫(Abbe de Luc)、戴斯克雷斯(M. d』Escayrac de Lauture,即埃斯凱拉克得勞屠耳)和其他十一個法國人也被拘捕了」。2據此可見,法國方面被俘者總數為13人,亦與法國人科爾迪埃的記載相符。

馬士所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記載,「在被捕的十三個法國人中,有五名——戴斯克雷斯和四名士兵——得到生還;並歸還六具屍體,那就是格蘭德香浦上校(Colonel Grandchamps)、艾德爾 (Ader)、杜必特 (Dubut)和三名士兵的屍體;此外戴陸克神甫(Abbe be Luc)和一名士兵的屍體則仍留在那裡(通州一帶)」。3據此看來,法國被俘者是死8 人,生還5人,而不是如科爾迪埃記載的「七死六傷」。如果法國被俘者確是死亡8 人的話,加上死亡的13名英國人,那麼英法兩國被俘者死亡的總數就是21人,即與我國《庚申北略》、《英夷和議紀略》中有關英法被俘者死亡者人數的記載相符。

綜合分析各方面史料,可以初步判定英法兩國被俘人員總數應為39人。其國別、生還與死亡者人數及姓名如下:

(巴夏禮)

英國:被俘人員共26人

生還者:巴夏禮、額爾金私人秘書洛克(又譯羅克或洛奇,Henry B. Loch)、英國龍騎兵和10名印度塞克騎兵(其中可知姓名者有納新(Nal-sing)、羅塞(Roset)、巴竭勒(Bachelet)等3人)。共計13人。

死亡者:卜魯斯的隨員之一諾爾曼 (De Norman 又譯作迪·諾曼或羅曼)、《泰晤士報》記者包爾卑(Bowlby 又譯作波歐庇)、安德遜中校 (Lieutenant Anderson 又譯作安得森)、費蒲斯(Phipps 英國龍騎兵)和8名印度塞克騎兵。布拉巴宗海軍大佐(Captain Bradazon )生死不明,但馬士斷言其「在八里橋戰役後被斬首」4。據英國被俘者的事後回憶,其被虐待致死的還有英國的傳令兵蘭姆順(Ram Chun)。5另據《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記載,英國方面死亡者中有一印度騎兵,名為弗雷姆·斯諾。共計13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

法國:被俘人員共13人

生還者:戴斯克雷斯(M. d』Escayrac de Lauture,又譯埃斯凱拉克得勞屠耳或埃開拉) 勤務兵金斯特耳(Ginestel,又譯為吉內斯泰)、勤務兵伯底(Petit,又譯為佩蒂)、勤務兵羅塞、勤務兵巴什萊。共計5人。而另據《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其生還者名為「法酋伊德士、哦不幹的」,不知是那兩位法國人姓名之誤。

死亡者:格蘭德香浦炮兵上校 (Foullon- Grandchamps 又譯為佛雍格蘭德響或富隆-格朗尚)、艾德爾勤務中尉(M. Ader 又譯阿德爾或阿代爾)、杜必特軍需官 (Dubut,又譯為杜比)、戴陸克神甫(Abbe be Luc,又譯為杜呂克)、勤務兵博尼肖、輕步兵奧祖夫、護士布朗凱,還有一不知名者。共計8人。另據《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記載,法國的死亡者中有二人,分別名為迪貝、坎伯斯。其中的迪貝似即為杜比特。

另據中方史料記載,英法被俘「病故」者,有名「不蘭革、革爾蘭山、布爾連心」3人,但其國籍,我們卻不得而知。其中的不蘭革,不知是否即為法國的護士布朗凱。

注釋:

1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一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685——第686頁。

2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一卷,第678頁。

3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一卷,第686頁。

4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一卷,第686頁。

5汪榮祖:《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頁。

編輯: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處處挨打、積弱的晚清,也出現了不少著名科學家
圓明園中的大水法遺址,為什麼被稱為中西營造藝術完美融合的典範?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