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是想讓你理解

只是想讓你理解

今天,上午11:00,帶小涵在口腔門診補牙。

醫生正在給小涵清洗口腔時,門外面傳來一個小女孩嚎啕大哭的聲音,兩三分鐘過去了,孩子的聲音沒有停止,反而更大了。

我循聲出去,看見一個媽媽抱著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兒,小女孩則在媽媽懷裡掙扎著,大聲的哭,媽媽指著旁邊的大魚缸,轉移她的注意力,說:「寶貝,你看魚缸裡面的金魚都睡覺了。」

哭泣的小女孩兒並不理會媽媽,繼續趴在媽媽的肩上,邊抹眼淚邊哭,她不停的抽噎,看得出來,她很生氣。

媽媽不好意思的說:「這孩子脾氣太大了,太擰了。」

旁邊的漂亮阿姨用一個包裝精緻的蛋黃酥吸引小女孩:「你看,這是什麼呀?好吃的,要不要?」

小女孩愣了一下,有意伸手接過來阿姨手裡的蛋黃酥,當觸碰到盒子那一剎那,卻又把手收回來,擺擺手,搖搖頭:「嗯......嗯......"

媽媽抱著小女孩來回的踱步,指著架子上的書說:「寶貝,看這是什麼......」

小女孩還是不停的嗚嗚的哭

旁邊的人小聲的嘀咕:「真是一個執著的孩子。」

「就是呢!非要摸錢,你想,錢什麼人都摸,多臟呢,還非要摸。」

原來是小女孩想摸錢,而媽媽覺得錢臟不讓摸,於是小女孩大哭不止。

估計媽媽覺得小女孩大哭影響了太多的人,於是抱著她,推門出去哄了。

大部分的家長認為孩子小,哭,轉移一下注意力就沒事兒了,當孩子大哭時,轉移注意力卻並是不靈丹妙藥。

此刻,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的理解和感同身受。

媽媽將孩子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寶貝,媽媽知道你很傷心」,這句話遠比一味的轉移注意力會更有效。

人們總是篤定的認為錢是髒的,摸了錢就會生病,而對與孩子的情緒卻持無所謂的態度。殊不知,手髒了可以洗洗,但情緒的後遺症留下如往木塊上釘釘子,是有痕迹的。

換句話說,孩子為什麼擰、執著,就是因為在一次次和家長產生分歧的時候沒有的到滿足,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所以,只有用肢體語言——哭、鬧來發泄心中的不滿,讓家長來感受自己的內心。

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在「開小賣部」這一章節提到,學習也可以在快樂中進行,而且,在快樂中進行的學習會讓孩子學得更好。玩「開小賣部」遊戲就可以發展孩子的數學能力,但盡量用真錢和孩子進行遊戲。因為用真錢可以讓她在玩耍中更投入,玩罷注意洗手就是了。

3—6歲的孩子情緒控制和調節能力還未形成,正是積累語言辭彙的敏感階段,此時,大量情緒辭彙的輸入有助於孩子理解情緒所產生的原因和樹立自己的情緒。

有人說,情緒是檢驗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誌。

情緒首先要認知,其次才能談到控制。

3月1日,同事家的三歲的佑佑要上幼兒園了。前一天晚上,臨睡前,佑佑對媽媽說:「媽媽,明天上幼兒園時,我想我會哭。」

同事認可的說:「因為要離開媽媽了,你會傷心。」

佑佑點點頭:「不想離開媽媽。」

同事說:「我知道佑佑不想離開媽媽,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大人要工作,小朋友要上幼兒園。」

佑佑點點頭。

雖然並不知道佑佑是否理解和認同媽媽的話,但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能清晰的預知自己的情緒,並將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對於那些只能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表達情感的孩子來說,佑佑顯然已經很成熟了。

孩子一次次哭鬧、執拗就是家長引導孩子正視自己情緒的最佳時機,但是往往由於家長無視這些時機,讓孩子抓狂,讓家長煩躁。

作為家長,能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不要吝嗇用語言描述孩子當下的感受,只要堅持,孩子定會呈現意想不到的成長。

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橋巧說 的精彩文章:

我的分數,我做主

TAG:橋巧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