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是這個星球上最需要了解全球環境史的民族

中國人是這個星球上最需要了解全球環境史的民族

這兩天,北京又開始啟動空氣重污染的橙色預警了。根據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分析顯示,預計3月13日為5級重度至6級嚴重污染,3月14日為4級中度至5級重度污染。

哎...這下子,剛收起來沒多久的防霾口罩看來又要掏出來重新啟用了,上下班吸毒的日子又要開始了...

其實近年來,政府已經加大了對環境治理問題的整治力度。不往遠了說,這兩天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出台,其中關於生態環境,總理就明確提到:

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同時,我們要加強霧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全面整治黑臭水體;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完善收費政策,並完成造林1億畝以上,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面積增加到3000萬畝,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範圍。

全球環境史大家麥克尼爾,在一封致中國讀者的信中寫到,他認為「相比其他任何民族,中國人是這個星球上最需要了解全球環境史的民族。」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全文如下(略有增補)

在地球上的人類中,少有比中國人更能從對環境史的理解中獲益的了。我們可以將環境史定義為對人類社會與其所依存的生態系統之間關係的演化的研究。

就環境而言,今日中國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中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在快速增長,仍然面臨一些可供選擇的餘地。

那些在50年或100年前完成工業化的社會,已經致力於昂貴的基礎設施和觀念的舊習,如今難以做出變革。相比之下,擺在中國面前的仍有許多努力和投入可以做。中國對此選擇如何應對將是21世紀最重要的環境決策之一。

在19世紀,尤其在20世紀,工業化的歐洲(包括蘇聯)、北美和日本,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要,並且增強軍事實力,紛紛建立了基於化石燃料的資源密集型的高污染的經濟。它們成功了,卻為此付出了高昂的環境代價。不僅在其國內,而且在國外都能感受到。

中國像其他國家一樣,希望滿足其人民的物質需求;像所有大國一樣,中國也希望實現軍事上的強大。中國能夠實現這些目標而不讓自己和他國遭受那些沉重的環境代價嗎?

1850年後,基於煤炭的經濟體,如英國和德國,以及後來的蘇聯和美國,均產生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導致了數百萬人喪生,並加速了環境變化。

比如倫敦。倫敦是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全球最大的城市,這個不斷向外擴張的大都會裡有數十萬個煙囪、數千台蒸汽機,全部都燒煤炭。當時無人仔細監控空氣污染,1870—1900年的空氣質量應該是最惡劣的。

1952年12月4—10日的一周期間,倫敦發生了全球紀錄中最嚴重的空氣污染災難,造成4000人提早死亡。圖為河岸街(the Strand)街景,中午時分即為硫黃煙霧籠罩。幾年之內,倫敦大部分燃料都改為石油。

僅1879—1880年冬天就有約3000人,大多是因為肺部狀況惡化。1952年12月4—10日的一周期間,倫敦發生了全球紀錄中最嚴重的空氣污染災難,造成4000人提早死亡。

所有這些國家都變得依賴化石燃料能源體系,在環境代價變得明顯之後仍然難以改弦更張。中國將不得不重蹈覆轍呢還是可以另闢蹊徑呢?

目前中國正在經歷世界史上最快速規模最大的城市化。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的美國,以及20世紀50年代之後的歐洲和日本,汽車主導了城市生活,城市規劃者修建了無數的高速公路、停車場和加油站以滿足越來越多的汽車。

在1966年之前,也就是大約在本圖拍攝期間,洛杉磯的煙霧已經聲名大噪。當年有約400萬輛汽車,排出的廢氣污染了洛杉磯,影響大約上千萬居民。

汽車自有其便利之處,但汽車的泛濫,再加之其他替代性交通方式的損毀,經常損害了城市生活的質量,卻造成了城市空氣污染的新問題。中國將不得不重蹈覆轍呢還是可以另闢蹊徑呢?

中國的巨大優勢是可以學習其他國家工業化、快速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的經驗。

在100年前,沒有任何人知曉以化石燃料作為能源體系的核心將會付出何種環境代價,儘管今日這些代價是如此一目了然。

此前沒有任何國家可以想像一個依賴汽車的社會意味著什麼,但現在任何人只要一訪洛杉磯即可一清二楚。

在20世紀50年代,沒有任何人理解核廢料累積所造成的難題,也沒有人明白含氮化肥的無止境使用所造成的生態效應。但是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如果能從頭再來,我們將能做得更好。

相比其他任何大國,中國處於一個塑造21世紀世界環境史的絕佳位置。中國在實現其城市化時能夠找到一條創造生態可持續的城市而沒有致命污染的道路嗎?中國在建構其能源體系時能夠找到一條避免那些20世紀肆虐工業化社會的環境代價的道路嗎?中國能夠設法協調其持續的經濟增長與地球的健康嗎?

答案仍然不確定,跡象也喜憂參半。但是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它們將逐漸清晰。

中國如欲對環境問題的解決之道有所貢獻,而不是推波助瀾,它必然需要新技術和政治技巧。它還將需要關於環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是如何演進的確當知識。

在過去,影響全球環境問題的最重要的決策是在倫敦或華盛頓做出的,而在不遠的將來,最具影響性的決策將是在北京做出的。

欲出色地完成此使命,中國人需要回顧過去以更好地設想未來。簡而言之,相比其他任何民族,中國人是這個星球上最需要了解全球環境史的民族。

於是,麥克尼爾寫了一本書,討論人類與環境,想從歷史脈絡來解釋環境變遷。他將環境史與社會史、經濟史、政治史等研究領域有機結合,並運用醫學、生物學、氣候學、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詳細的整理出曾經人類與環境所發生的那些真實的故事,我們付出的代價,而後做出的有效益或無效的行動。

這本書叫作《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它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史學作品,還被《泰晤士報》評選為「年度最優秀的科學作品」。

也許治理環境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大到普通百姓不會覺得自己一絲一毫的所作所為會對它有什麼影響,自己多了解一分會起什麼作用。

但如果所有人、所有企業都客觀正確的了解了環境與人的關係,並且堅信不疑的認為為環保所做的一切都是惠及子孫,非做不可的事。再加之政府的有效的政策和治理,起碼會是一份對未來、對子孫的心安之舉吧。

GIF

也許那時候,我們就不用再擔心霧霾是不是會一天天加重,吃一條魚會不會毒死自己這種問題了。

GIF

今天有霾,出門記得戴口罩哦!

相關書籍推薦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人與環境的全球互動》

[美] 約翰·R·麥克尼爾 著丨2017.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信出版集團 的精彩文章:

這麼冷的天兒,你想不想回家吃酸湯豬蹄?
認真對待每件衣服,才會擁有不過時的衣櫥

TAG:中信出版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