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遺忘的民間藝術,非遺文化,你見過幾個?

被遺忘的民間藝術,非遺文化,你見過幾個?

門道提醒:農曆正月二十五

今天門道君帶大家進入一個不同的領域,各位看官不知在自己的家鄉有沒有傳承很久的手藝或者傳統,那些可都是中國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有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智慧的結晶已經在慢慢流逝這。

為了這些智慧的結晶,我國成立了中國非物資文化遺產,來保護這些大家常見而又慢慢在流逝的東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 ,簡稱非遺協會,成立於2013年11月6日,其隸屬於文化部,是一家以保護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己任的社會團體法人機構。其中很多已經消失不見,我們要積極的保護著寫文化遺產。

崑劇: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中國古琴藝術:中國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主要由弦與木質共鳴器發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20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特別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維吾爾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廣泛流傳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和北疆的伊犁地區。

蒙古族長調民歌: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中國篆刻:以石材為主要材料,以刻刀為工具,以漢字為表象的並由中國古代的印章製作技藝發展而來的一門獨特的鐫刻藝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雕版印刷技藝: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

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是以筆、墨、紙等為主要工具材料,通過漢字書寫,在完成信息交流實用功能的同時,以特有的造型符號和筆墨韻律,融入人們對自然、社會、生命的思考,從而表現出中國人特有的思維方式、人格精神與性情志趣的一種藝術實踐。中國書法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與演變而發展,歷經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

中國剪紙: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

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製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築營造技術體系。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

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南京雲錦織造技藝存續著中國皇家織造的傳統,是中國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

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

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反映傳統農耕生產生活中祭祀祈福、歡慶豐收的民間表演藝術。

格薩斯爾:《格薩(斯)爾》是關於藏族古代英雄格薩爾神聖業績的宏大敘事。

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無伴奏、無指揮的侗族民間多聲部民歌的總稱

花兒: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創共享的民歌。

瑪納斯:柯爾克孜史詩《瑪納斯》傳唱千年,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演唱異文繁多,篇幅宏大

呼麥:呼麥是蒙古族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

南音:南音是集唱、奏於一體的表演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

熱貢藝術: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綉、雕塑等佛教造型藝術,是藏傳佛教的重要藝術流派。

中國傳統蠶桑絲織技術:蠶桑絲織是中國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

藏戲:藏戲是帶著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戲劇,形成於14世紀,流傳於青藏高原。

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是一種具有製作性、技能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手工藝,至今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

宣紙傳統製造技術: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

西安鼓樂:西安鼓樂是流傳在西安及周邊地區的鼓吹樂。是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代音樂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粵劇:粵劇是用粵語演唱的戲劇樣式,有300餘年的歷史。

而還有幾個,如果我們再不保護它們,它們就真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隨風而離開我們。

羌年:羌年是中國四川省羌族的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祝活動。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莊,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歷農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是以傳承人對環境以及結構力學的認知體系為基礎,採用原木材料,使用傳統木建築工具及手工技法,運用「編梁」等核心技術,以榫卯連接並構築成極其穩固的拱架橋樑技藝體系。中國傳統木拱橋營造的文化空間提供了一個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了解與互相尊重的環境。但近幾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築空間不足等因素威脅到了木拱橋工藝的傳承與存活,這一傳統已有所流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婦女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然而,近幾十年來,掌握織、綉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黎錦的傳統紡織技藝正瀕臨滅絕,急需給予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是急需我們保護的,不然它就會想那些珍貴的動物一樣,隨著時間慢慢的消失在歲月中;各位看官如果在自己的家鄉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記得好好保護它們,不要給留下遺憾。明天門道君帶大家深入中國非物資文化遺產中,了解他們,關注門道文化,提高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門道app 的精彩文章:

中華武術南拳北腿之南拳
雪域高原偉大建築——布達拉宮

TAG:門道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