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古小詞典|玉圭

考古小詞典|玉圭

原標題:考古小詞典|玉圭


玉圭,亦稱「珪」,古代玉器的一種形制。「六瑞」之一。多為長條形,上尖下方。圭可能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鏟和石斧,考古學界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許多玉鏟及方首長條形玉器都定名為圭。此種長條形、平首帶穿的玉器多見於龍山文化,以素麵為多,少數在下端飾有陰線弦紋,精美者刻有獸面紋。真正的玉圭見於商代,有兩種形式,一種平首,圭身飾雙鉤弦紋,另一種尖首平端,近似後代的圭。周代玉圭,以尖首長條形為多,圭身素麵,尺寸一般長15—20厘米。戰國時期出土的圭數量較多,圭身寬窄大小不一,均為光素。漢代玉圭已從社會日常生活中消失,惟王公貴族為了顯示其地位,才特製少量的玉圭。宋以降,歷代都有不少仿製品。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狀,器表或滿布浮雕的谷紋或蒲紋,或陰刻出四山紋,寓安定四方。


漢代玉圭




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在發掘山西侯馬晉國遺址時發現,同年11月至次年5月發掘,數量共有5000餘片


盟書又稱「載書」。當時的諸侯和卿大夫為了鞏固內部團結,打擊敵對勢力,經常舉行這種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於地下或沉在河裡,以取信於神鬼。侯馬盟書是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字跡一般為硃紅色,少數為黑色。字體近於春秋晚期的銅器銘文。




「盟誓遺址」在侯馬晉國遺址的東南部,面積約3800平方米,分「埋書區」和「埋牲區」兩部分,埋書區集中在西北部。在盟誓遺址內共發現坎(埋牲的土坑)400餘個,坎的底部一般都瘞埋有犧牲,大坎埋牛、馬等,小坎埋羊或盟書。

絕大部分坎的北壁底部還有一個小龕,其中放一件古時稱為「幣」的祭玉,個別坑埋有數件。埋盟書的坎沒有龕和玉幣。這些玉幣和犧牲都是在盟誓時向神或祖先奉獻的祭品。用作祭祀的玉幣有璧、璜、瑗、玦、瓏、璋、圭和殘碎玉料塊,都是用透閃岩等石料製成,雕琢纖細,頗為精美。書寫盟書的玉石片,絕大多數呈圭形,最大的長32厘米,寬近4厘米,小的長18厘米,寬不到2厘米。


資料來源:王巍總主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考古 的精彩文章:

節日特刊|明代是怎樣過元宵的?
「王侯」絲綢與黃金面罩

TAG:大眾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