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之始,道法自然,順之

道之始,道法自然,順之

人人皆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此句最先出自《易經》,《易經》有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亦云「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一、「兩儀」指「天地」。

《易·繫辭上》有雲「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孔穎達疏》雲「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金、木、水、火)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

《呂氏春秋·大樂》雲「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

《晉書·摯虞傳》雲「考步兩儀,則天地無所隱其情;准正三辰,則懸象無所容其謬」;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言「當日三才始判,兩儀初分;乾坤:清者為乾,濁者為坤,人在中間相混」;

金一《文學上之美術觀》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生矣」;

二、「兩儀」借指君主的父母。

《舊唐書·儒學傳下·盧粲》雲「又安樂公主承兩儀之澤,履福祿之基,指南山以錫年,仰北辰而永庇」;

三、「兩儀」指陰陽、男女。

魯迅《彷徨·高老夫子》雲「 蕊珠仙子也不很贊成女學,以為淆亂兩儀,非天曹所喜」;

四、「四象」指「東方之神青龍;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龜蛇合體)」,也並指「天地」。

這句話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經》,而是出自後人(據說是孔子)解釋《易經》的書——《易傳》。

《易傳》共有10冊,其中《繫辭》分上、下二冊。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出自《繫辭》上傳的第十一章,原文為「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準確地表述這句話的出處,應當是《易傳·繫辭上傳》。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兩儀計有七說:一說為陰陽,一說為天地,一說為奇偶,一說為剛柔,一說為玄黃,一說為乾坤,一說為春秋。

但通常是指陰陽。

四象即為:太陽、太陰、少陰、少陽,而其又名:少陽、老陽、少陰、老陰。

從數學角度論四象為:七、九、八、六。

從方位角度論四象為:東、南、西、北。

從一年季節論四象為:春、夏、秋、冬。

從人的名字論四象為:孟光、執名、監兵、陵光

從飛禽走獸論四象為:青龍、玄武、白虎、朱雀。

四象還有兩種說法為:一說為:金、木、水、火;一說為:陰、陽、剛、柔。

四象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鬥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

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圓極。

太極是"有"和"無"的一個臨界點,在太極這個點上世界開始發生變化.

八卦便為世界萬物。兩儀四象循環往複,無始無終,世界萬物都隨其變化而變化,或者生長或者死亡,那麼這種生長或死亡的變化規律就可以用八卦的變化規律來顯示。

八卦表面看似簡單,實際變化非常複雜,每一卦都代表一個事物或一種現象,而每卦中的六爻有代表了六種變化過程,並且八卦可以組合演變成六十四卦,還可以無限演變下去。

道之術者,內氣之法,靈之攻守,意指懲惡揚善,行天下正義。

大道,最不怕傳授給惡人。引惡人走上正道,世間之萬幸。

法術,最害怕傳授給惡人。教惡人濫用法術,世間之不幸。

傳道者,坦坦蕩蕩,無人不傳。

傳術者,神神秘秘,擇人而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隱癲人 的精彩文章:

TAG:靈隱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