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錯信「紅包騙局」只怪受騙者太單純?

錯信「紅包騙局」只怪受騙者太單純?

「10元返利100元,20元返利288元,30元返利888元,200元返利8888元,500元返利18888元。」這樣的紅包遊戲你敢玩嗎?日前,哈爾濱女孩小高冒險一試,向對方轉出了500元,結果對方說還需再轉400元手續費才能返還18888元。小高提出不玩了,讓對方退還500元,得到答覆是不能中途退出,她接著再索要500元時就被「拉黑」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發500元紅包就能夠獲得返利18888元,如此高額「回報」的利誘,在類似騙術時有發生的背景下,稍微理性的人,恐怕都不至於「上鉤」。也或因此,這則被騙新聞被網路轉載時,都打上了「如此低級的騙局這姑娘竟信了」的標題。其潛台詞或許就是,連這樣都能被騙,確實活該。可這樣的騙局得逞,真的只能怪受騙者太單純嗎?

的確,不少騙局在真相大白之後,都會讓旁觀者覺得太「低級」。但「旁觀者清」的邏輯往往並不適用於每個騙局的潛在目標,我們也不能過於高估個體的防騙意識。而不管騙術如何「低級」,將被騙首先歸因為受騙者的頭腦簡單,或都難言理性。

以這起案件為例,起初是當事人在一個聊天群里看到有人發信息,說有遊戲非常刺激,給人發紅包就會收到翻一倍、幾十倍,甚至是幾百倍的收益。有人還在群里曬出了紅包返利的截圖,轉賬500元給對方後,果然收到了18888元的回饋。很明顯,這個騙局中,參與行騙的不只有一個人,而是各有配合,既有高利誘惑,又有「截圖」來獲取信任。加之網路聊天群所塑造的「熟人假象」,也很容易讓人放鬆警惕。可以說,騙局的設計其實並不「低級」,不能低估其迷惑性。

實際上,在當下網路社會,不少騙局背後,都有著團伙化的精密分工,甚至形成了產業鏈條,可精準詐騙,個人再提高警惕,也可能防不勝防。但不少人還是習慣性將被騙與否歸結為個人的「智商」問題,如2016年北京某高校一名教師被騙上千萬元,也有人認為主要是由於這名教師「太傻太天真」。這種歸因看似有道理,實則是一種膚淺的防騙觀。個人當然有必要具備一定的防騙意識和能力。可如此「低級」的騙術,依然有「市場」,僅將此視為是個人的防騙意識低,智商不夠,顯然是認知錯位。

且不說,現在很多騙子早就在行騙技術和手法上都實現了全面「升級」,指望個體去對抗這種基於專業分工與協作的行騙網路,根本就不切實際。一個正常的法治社會,不應該「逼」著每個公民只能掌握全套的防騙技術才能免於被騙。要知道,無論是就一般的生活消費陷阱,還是專業化的電信網路詐騙而言,不少人都面臨著受騙的現實風險。這種社會生態的形成,固然有一些人粗心大意、防範意識弱、對社會複雜性估計不足、自我保護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不是個體防騙經驗更新未能跟上行騙手段的更新,而是整個社會的防騙治理網路相對滯後所致。

「紅包騙局」之類事件發生後,我們不應當過分苛責被騙者,更應該追問的是,對如此「低級」的騙局,互聯網企業能否協助公安機關迅速破案,為受騙者挽回損失。從根本上說,相較於個人提高防騙警惕能力,公共執法部門建立高效的防騙治理和執法、預防網路,才能夠最大限度壓縮騙局的生存空間。

將騙與被騙還歸咎為「智商」問題,大約可以表明,一些人的防騙觀依然處於前現代水平。這種不當歸因除了容易對受騙者造成「二次傷害」,也很容易消解防騙治理的嚴肅性,遮蔽騙術背後的真問題。面對各種騙局騙術,防騙治理要跟上,我們的防騙觀念也該與時俱進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克隆猴研究倫理規範不可或缺
回應輿論請想想心裡有沒有群眾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