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屆家長到底想要哪種減負?

這屆家長到底想要哪種減負?

「課後三點半現象」與補習班「亂象」,以及取消「華杯賽」等新聞一起喧囂了「減負」的話題,網路上,媒體上,最近吵成一團。

讓政府和專家沒有想到的是,首先反對減負的居然是這屆家長。也因此很多專家表示,這屆家長不行,明明是給你們鬆綁,反而家長「奴性十足」,捨不得減負。

可家長們也覺得自己不是沒有道理。在他們看來,眼下的減負都是「偽減負」,把學校的責任交給了家長,家長的負擔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重了。開學第一周手忙腳亂地安排下午3:30之後的時間,思慮是把孩子送到某個託管班,還是興趣班,以及如何接送,既耗神又費錢。總之,這屆家長對減負愛不起來。

減負中首當其衝的爭議是奧賽班,舉辦了30多年的「華杯賽」被取消在全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拍手稱快,有人遺憾不已。

作為一名80後,我趕上了奧數方興未艾,當時是學校辦的奧賽小組,選拔學生參與,抽調了精幹的老師授課。我有一位師哥,用現在網路的流行語說是「奧數大神」。我們在一個教室學習,小學時他已經在自學高中的課本,並且對於難題兩眼放光,摩拳擦掌。高中時,他從小鎮走出去,代表中國參加了世界奧林匹克競賽,獲得金獎。

在天才的引路下,更多像我這樣的普通人進入了學校的奧賽小組。犧牲了周末和寒暑假,在學校住宿,進行超前學習。奧賽班並不講究重複訓練,秘訣是超前學習和天賦。作為普通人,雖可以勉強達到一個基本水平,但很快就明白了我和師哥的差異,不是用努力和認真可以追上的。我的表妹小我幾歲,學習也不錯,也在低年級奧賽上取得過不錯的成績,但是最終也放棄了奧數。

奧數沒有在改變我和我妹的命運上發揮過任何作用,但是它作為一種期望,奪走了我們童年玩耍的時光。

現在機構的奧賽班和以前學校的奧賽小組不同,家長掏錢,還要陪著上課。教學方法和內容非常先進,摺紙,數獨,魔方,積木,都是學習的科目,老師講的很通俗,甚至很好玩。可他的出發點並不在於啟發孩子,而只是把一個一個解題的套路幻化成遊戲,讓孩子理解學習並掌握。按照這種訓練模式,一個相對平凡的孩子同樣可以拿到高分,並且從分數上無法區分他和天才。因此,有一些心急的家長,早早地在幼兒園階段就把孩子送去了奧數班,最瘋狂的案例是3歲就去學奧數了。這種社會環境的刺激考驗著家長的定力。事實上,我的孩子6歲時,自己用加法和乘法分別算出一年有多少個小時之後,我已經心急如焚地在考察機構了。作為一名普通家長,很容易被親生孩子可能是天才的幻覺蒙住眼睛,生怕錯過孩子的關鍵地發展階段。

孩子上學後,我才發現,儘管社會經濟發展進步驚人,但是一個理想的中國式優等生模式並沒有變化。他應該語文、數學、外語等功課門門優秀,最好再有點藝術體育愛好,這樣的人才是聰明的學生。我們追尋的目標還是在傳統的好學生評價模式里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脫穎而出。而奧賽是一種被證明了的中國式成功的最好範式、途徑。

為此,家長蜂擁而上掏錢讓孩子去試試。雖然,絕大多數人在若干年後垂頭喪氣。下一波,下下波人,前赴後繼在試試。教育哪裡有定式呢?誰知道我的孩子會不會成功呢?這條路雖然艱難,在教育上不能重來,都是新手家長,被證明過比嘗試精神更安全。家長累積的金錢把某以教授奧數聞名的教育機構送進了美國股市,無論政策如何變,股價一直堅挺。

另一個官方、專家和家長的爭議點在於下午3:30放學時間。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是100多年前江南少年的「課後三點半」;「做完了一天的功課,我們來盡情歡樂」,這是60多年前北國兒童的「課後三點半」,歡快之情溢於言表。

這屆大城市的兒童還能不能得到這種詩意的留白式的歡樂呢?夠嗆。

首先這需要一位全職媽媽或者爸爸,能夠在3:30之後帶孩子去盡情歡樂。但凡養育了一個6歲以上的孩子的家庭能夠體會,一個老人帶著孩子經過川流不息的馬路,再去公園和孩子奔跑1-2個小時,體力上是不現實的。而偏偏大多數這屆爸爸媽媽面臨著養育老人、供著房貸的巨大經濟壓力,又不能全職在家帶孩子。第二,現代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都非常豐富,未來的競爭又很激烈,如果時間允許,一般家庭的首選是送孩子去興趣班,而不是任時間飛逝讓孩子狂奔。第三,孩子是個集體生物。我家和學校都在公園附近,恰巧擁有這種難得的便利,可下午3:30,公園裡除了老年人就是遊人,根本沒有小夥伴一起玩耍。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這屆家長需要什麼樣的減負?

中國真正開始落實減負要追溯到1988年5月的《關於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這份規定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做到:「一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三十分鐘,四年級不超過四十五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一小時」,「要同家長配合,保證學生每天有足夠的睡眠」。

我兒子在北京市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學,做到了30年前要求的這種減負,並且政府和學校提供了晚接的校內興趣班。孩子可以在學校安全地玩到5:40放學,直到我下班去接他。低年級考試是樂考,孩子回答不上來的,老師也會提醒。但是,越來越多的家長放棄學校提供的選擇,因為和眾多放學後就送往機構輔導班的孩子相比,我們在學習成績上完全敗下陣來。在學校,我們還在學10以內的加減法,和識字要求不足100,這種完全不超綱的教育,和機構教授的內容相去甚遠。減負滑向了另外一個不學習少學習的方向,明顯和這個信息知識爆炸的社會對人的要求不匹配。

我的大學同學移民澳洲,他們的課堂沒有統一模式和課本,但閱讀要求很高,老師會指定很多書目讓孩子閱讀,並且也會有一對一的口頭上的過關考試,也讓家長「鴨梨山大」。輕鬆的是,他們在校時間並不是很長,課後有大把時間海灘邊瘋跑。應該說,這種教育方式,是一個很好的篩選,願意針對一個命題去查找文本,閱讀,並進行寫作的,通常也是有此專業天賦的人,這就形成一個結果,某個專業好的,會不斷的在其中積累優勢,最終,能進入大學成長為專才,甚至是天才。沒有天賦的人,至少他擁有了一個開心的童年,不會在無休止的刷題中痛苦,可以選擇自己平凡的道路。

這就是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而我們的教育,所有的孩子都進行完全一樣的重複訓練,不允許也不承認因材施教和自由選擇。這樣的結果是,我的孩子在他不擅長的語文課上深深地自卑自己寫不好字,而在他擅長的數學課上,只能百無聊賴地扎橡皮鋸橡皮咬鉛筆摺紙飛機。

事實上,孩子都有擅長和愛乾的事情,有興趣就不是負擔,因此施教就不存在負擔,教育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我兒子多動到被暗示要帶他去看醫生,可他下圍棋時坐一下午可以安安靜靜幾乎絲毫不動。3:30後就關閉了學校的大門,並不是減負,更多的家長奔波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造成了擁堵,更多的家庭需要託管班,請阿姨,請老人來幫忙,增加了社會的總成本總負擔。反而,學校的圖書館、閱覽室,天文館都鎖上了大門,造成極大的社會浪費。

既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適應孩子的成長特點,又能夠從社會資源合理配置中獲得幫助,才是這屆家長追求的減負目標。

而如果只改變了表象的少學、少考、少作業,但是中高考不變,選拔制度不變,家長一旦認清了現實,在辛苦的學習和燦爛的未來之間,很容易作出「增負」的「理性」選擇,哪怕內心痛苦掙扎。這種「囚徒困境」是家長真實的寫照,也正是家長反對減負的根本原因。

(圖片來自網路)

大家都在看這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預防流感的新武器

TAG:三聯生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