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選對食物=食品營養平衡+身體健康!

選對食物=食品營養平衡+身體健康!

一.營養比安全重要

?營養好,解毒能力就更強

要吃出健康,一個重要的辦法在於提高自己的抗污染能力。其實,我們的身體適應性非常強,它有強大的解毒能力和排除毒素的能力,但這種能力需要我們去維護。

人體的解毒其實從口腔就開始了。咀嚼的過程中,食物與唾液一起混合,已經能夠對一些毒物進行初步的解毒。在胃裡面,胃酸幫助殺滅細菌,也幫助滅活一些不利於健康的蛋白質成分。小腸是吸收的場所,吸收入血的物質會被送進肝臟,其中營養成分由肝臟來分配到全身各處,或者儲藏起來;有害成分則在肝臟進行解毒,然後再送到腎臟,從尿液排出。沒有吸收的物質則進入大腸,和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可見呢,人體對於食物中的各種有害成分是有處理能力的。並不是說,吃進去一些有毒的物質,就一定會造成中毒,引起癌症。健康而有活力的人,身體代謝機能旺盛,解毒能力也比較強。兒童、病人和老人則要低得多,特別是消化系統、肝臟和腎臟功能出現問題的人。

大量的毒物一次性地進入人體,會帶來嚴重的中毒反應,這就是所謂的「急性中毒」反應。但一般來說,如果食物的樣子、氣味、口感基本正常,其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質的可能性很小。至於各種食品添加劑,只要是國家許可使用的品種,毒性都很低,也不至於引起急性中毒反應。

少量的毒物進入人體之後,由於人體有排毒和解毒的功能,並不一定帶來實質性的危害;但是,如果經常性地攝入少量的毒物,而且這個數量超出了人體解毒和排毒的能力,就可能帶來蓄積性的毒性,從而產生損害健康的後果。還有些毒物哪怕吃的數量較小,達不到中毒的水平,也有致癌或致畸的作用,實際上,這才是我們該憂慮的事情。比如說,歐洲某些國家所生產的奶粉和乳酪中,都曾經出現過一種叫做「二噁英」的有毒物質。它是環境污染的產物,毒性極其驚人,具有致癌和致畸效應,而且很難從身體當中排出去。

那麼,怎樣才能促進這些有害物質的解毒和排出呢?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毒物是吃進來的,解決方法也在食物當中。很多營養素在解毒過程中會幫助我們,還有很多保健成分也會護衛我們免受毒物的困擾,而錯誤的飲食則會降低身體的解毒能力。

比如說,在毒物的解毒代謝過程中,往往需要多種B族維生素來幫忙,所以缺乏這些維生素,可能會降低解毒能力。維生素C和某些蛋白質能夠與汞、鉛等重金屬結合,促進它們的解毒。硒元素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重要成分,少了它,身體的解毒功能會下降;一些硫蛋白也是重要的解毒機構,它們會和一些重金屬毒物結合。

還有很多研究發現,鈣元素缺乏的時候,鉛污染所帶來的危害會更加嚴重。這是因為身體往往把無法處理的鉛存入骨骼當中,讓它成為一種不活動狀態,減輕其毒性;可是,如果鈣不足,身體就可能隨時從骨骼這個龐大的鈣庫當中調出一些鈣,結果呢?那些存入骨骼被「冷藏」的鉛,就一起被調動出來,進入血液發揮毒性作用。所以,營養專家經常勸告那些血鉛水平較高的孩子,應當適當補充一些富含鈣的食物。

還有一些食物中的有毒成分本身並不會在體內積累,但是可能轉變成有害物質。比如不新鮮蔬菜和腌菜裡面常見的亞硝酸鹽,少量吃的時候並不會引起急性中毒,卻可能和蛋白質氨基酸的分解產物結合,形成一種叫做亞硝胺的致癌物。要想避免這種物質的形成,就需要同時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和其他抗氧化成分的蔬菜水果和堅果。它們能夠阻斷亞硝胺,從而保護我們,減少胃癌和食道癌的危險。

食物中的纖維是人體不能吸收的成分。雖然只是「穿腸而過」的東西,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它們可是促進「排毒」的好東西。不溶性的纖維,也就是像蔬菜中的筋、粗糧中的糠麩一類的東西,可以裹挾著一些有害金屬離子排出體外;可溶性的纖維,也就是像海帶、木耳、果皮中的膠質類物質,可以裹挾著一些不溶於水的致癌物質離開人體。生活中多吃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通常都有促進有害物質排出的作用。

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大魚大肉,很少吃蔬菜水果、粗糧薯類,就會增大自己受到污染之後的危害。也有實驗證明,在同樣的致癌物數量下,那些食物中纖維很少的人,食物不新鮮的人,將會首先受害。

有些消費者因為害怕農藥而厚厚地削皮,剝去外層的葉子,拚命泡洗揉搓蔬菜和糧食,不敢吃青菜,不敢喝牛奶,卻忘記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才是進餐的根本目的。國內外醫學研究都證明,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和受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一樣嚴重。

一項研究當中,把一組小鼠放在放射線下進行照射,結果小鼠的DNA受到了嚴重的損傷,白細胞含量下降,不僅免疫力受損,而且有致癌危險。把另一組小鼠放在沒有放射線的環境當中,但是給它們吃嚴重缺乏維生素的食物,結果發現,這一組小鼠也出現了DNA的損傷,也有白細胞下降的問題,其表現和受到放射線照射的小鼠很是類似。於是研究者語出驚人:營養不良等於受輻射!我們自己想一想,如果不好好注意飲食營養問題,是不是也會變相受到輻射污染呢?

安全和營養都是食品的基本屬性。但安全只是前提,不是飲食的目標。飲食的目標是攝入身體需要的各種有益成分。如果這些成分不存在,或者比例不合理,即便安全如純凈水,人也必然營養不良而死。

我國多數國民現在對營養還缺乏意識,國人的營養狀況比食品安全狀況要糟糕很多,卻少有人關注。所謂營養過剩是個不準確的說法。大部分人只是脂肪過剩,部分人蛋白質攝入過多,極少有人鈣過量、維生素B族過量、維生素A過量的……絕大多數人自以為吃得很好,其實微量營養素仍然處於不足狀態。一邊肥胖一邊缺鈣缺鐵的多了。

二.要平衡營養,先選對食物

?1.主食

主食怎麼選?

按照「五穀為養」的原則,主食類是人一天當中攝入量最大的食物類別,所以它們的營養質量對於人一天當中的營養供應也最為重要。對於一個活動量不是很大的成年人來說,每天攝入250~300克主食即可滿足身體的需要。

中國人的主食花樣之豐富,恐怕是世界少有。加工方法千變萬化,選擇起來往往會感覺迷惑,或者索性跟著感覺走而迷失在感官的享受當中。這裡提出幾項原則,也許對於人們明智選擇主食有所幫助。

第一個原則:清淡少油為好。

糧食的特點是澱粉多而脂肪極少,含鈉量也非常少,比較「清淡」。這種清淡的主食,配上味道豐富的菜肴,恰好能夠為人體提供均衡的營養。東方飲食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用清淡的主食搭配味道豐富的菜肴。如果該清淡的主食不清淡,就不能很好地發揮它固有的營養作用,甚至有害無益。

眼下各種「花樣」主食,比如餐館中提供的油酥餅、拋餅、肉絲麵、雞湯米粉、餡餅、小籠包、油炸饅頭、油酥餅、炒飯、肉餃等「美味主食」,無論其外形和名稱如何,往往有一個共同特點:加入了鹽和大量的油脂,特別是肉餡和拋餅當中的脂肪以飽和脂肪為主,對於心血管的健康非常不利。在富裕的生活條件下,人們從味道過濃過膩過鹹的菜肴中已經攝入了過量的脂肪和鹽,如果主食再帶來一部脂肪和鹽,必然會加劇這種過剩趨勢,為身體帶來極大負擔,其危害不可小看!

因此,餐桌上的主食還是選擇不加油鹽的主食品種為好。

第二個原則:種類多樣為好。

人們在膳食當中普遍偏愛精白米和富強麵粉,無論是麵包、點心、各種麵食和米製品,幾乎都是用精米白面做成。這種飲食看起來花樣繁多,實際上過於單調。並且,在米和面的精磨加工當中,穀粒當中70%以上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受到損失,纖維素損失更大。

主食的任務是供應碳水化合物。所以富含澱粉和糖的食物都可以列入主食的候選。同時,主食也能給膳食提供1/3~1/2的蛋白質,所以蛋白質含量過低的水果蔬菜都被排除在外。這樣算來,各種粗糧、澱粉豆、薯類和少數富含澱粉的蔬菜都可以當作主食,以補充精米白面當中缺乏的養分,對人體益處極大。

豆類含有豐富的賴氨酸,可以與米和面的蛋白質發生營養互補,其中的B族維生素也正是精米白面所缺乏的養分。粗糧因為沒有經過精磨加工,可以為人體提供較多的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纖維素。薯類里不僅含有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而且含有穀類所沒有的維生素C。拿山藥、芋頭、紅薯等薯類食品當主食時,只需要把握4:1的比例,也就是說,大約吃3~5斤薯類相當於吃1斤大米的澱粉數量。因為薯類畢竟水分太多,不能和乾巴巴的大米直接相比。甘薯和大芋頭的係數大約是3,土豆是4,山藥和嫩芋頭是5。

還有一些人們不認為是主食的食品,比如藕、葛根粉、豆薯、荸薺、菱角。它們都含有澱粉,也有一部分蛋白質,和薯類相近,所以也都可以算在主食的份額當中。藕和土豆的成分比較相近,蛋白質的含量和質量都不遜於大米。

選擇「另類」主食來替代白米白面,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幾乎都有自己的「絕招」。比如說,土豆的維生素C含量堪比番茄,而藕的維生素C含量比土豆還要高。菱角、荸薺、紅薯、芋頭都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C,至少比蘋果多。與精米白面相比,它們的B族維生素含量也比較高,而且個個都是富含鉀的食品。如果用它們替代白米,同樣吃飽的程度,主食中提供的鉀就多了好幾倍。

最要緊的是,這些食品所含的抗氧化物質和膳食纖維,都是白米白面所難以比擬的。比如說,按同樣澱粉含量來算,藕的不溶性纖維含量是精白粳米的12倍以上。其中所含的多酚類物質豐富,白米難以望其項背。

對於需要控制總碳水化合物的糖尿病人和減肥者來說,吃這些「另類」主食一定要注意,需要扣減「傳統」的白米白面主食。無論你吃排骨燉藕也好,清煮荸薺也好,還是涼拌蕨根粉也好,都別忘記,這是在吃主食呢!一日的總碳水化合物數量是不能額外增加的。

運動不多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每天攝入的食物數量較少,更應當注意品種的多樣化和營養質量。每天最好能夠吃到一兩種粗糧,而且其品種經常調換,有利於維持膳食營養平衡。

只要充分利用現代生活當中的加工便利,不難把這些富含纖維素的主食變成美味可口的美食。例如,用高壓鍋把各種豆類和雜糧煮成美味的粥食,或者購買粗糧粉加上全麥粉,加上雞蛋和蔬菜製成美味的雜糧餅,或者選購已經加工好的全麥麵包、雜麵條、粗糧饅頭等食品,都可以讓人們方便快捷地實現主食的多樣化要求。

第三個原則:血糖指數低為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體重增加,血糖上升,出現胰島素抵抗等狀況。因此,選擇主食應當格外重視血糖指數的高低。

所謂血糖指數,就是指吃了含澱粉或糖的食物之後,血糖升高的速度與同量葡萄糖的比值。一般來說,血糖指數低,意味著葡萄糖吸收速度較慢,血糖不會大幅度波動,對於控制血糖穩定、減少胰島素大量分泌很有好處。

選擇不同的糧食、用不同的烹調方法處理之後,血糖指數就不一樣。精白米、富強麵粉、白麵包、米糕、米粉、年糕、精白挂面、點心麵包、甜蛋糕、甜餅乾等人們經常吃的食物,都屬於典型的高血糖指數食物,消化吸收速度極快。對需要減肥的人而言,這不僅會促進脂肪合成,還會讓人食慾大增;相比之下,粗糧、豆類的血糖指數較低,消化速度較慢。

此外,質地疏鬆的發酵食品、膨化食品消化吸收速度快,而質地緊密的通心粉、炒米、干豆類等消化吸收速度較慢。

要降低血糖指數,需要注意選擇含粗糧、雜糧的食物,而不是只吃精米白面。燕麥、蕎麥是經典的低血糖指數食品,把糧食類食物和牛奶、雞蛋、豆類、豆製品一起食用,或者加醋佐餐,也有利於降低血糖指數。此外,要盡量避免吃加糖的主食。自己製作甜味主食的時候,最好加入木糖醇、低聚糖等非糖甜味劑。

第四個原則:營養質量為重。

1.隨著年紀增長,人體的食量減少、咀嚼能力較差,營養吸收能力下降,卻需要更多的營養素來與身體的衰老作鬥爭。食量少的人經常容易發生缺鈣、缺鐵、缺鋅、缺維生素等現象,這就對食物的營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營養強化的主食,包括強化鈣、鐵或鋅的麵粉,強化維生素B族的麵包,強化多種營養素的挂面等。這些食物都可以作為成年人主食的選擇。

有了清淡少油、種類多樣、低血糖指數和營養強化四個原則,再採用容易消化的烹調方法,就足以保證主食選擇的健康。

大部分豆子泡一夜就可以正常煮粥,極少數厚皮品種可能需要泡一整天。電飯鍋是為白米飯設計的,對煮豆子不合適。建議先把大批豆子加水煮到半軟,取出,分幾份;然後取一份和白米混合煮飯,用電飯鍋即可。其他份在冰箱冷藏1~2天備用。

兒童也可以吃粗糧,宜製作得柔軟些,適量搭配到食譜當中,但不能替代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從能量攝入角度說,瘦小能量不足的,應達到基本需求,側重增加粗糧。超重肥胖的控制飲食,主要是控制細糧。孩子有適應過程,要逐漸增加粗糧攝入。在減少胃腸不適的情況下,通過粗糧細作,精心加工,讓孩子越早適應粗糧,成年後就越容易適應健康飲食。

?2.蔬菜

怎樣吃菜最健康?

Q1:為什麼說蔬菜具有防病的功效?

有關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等各方面的多個營養流行病學調查均證明,蔬菜攝入量與這些疾病的風險呈負相關。也就是說吃菜多的人患這些疾病的風險較小。

Q2:是否顏色越深的蔬菜越有營養?

天然植物中顏色最深的品種通常都是營養價值最高、保健特性最強的品種。比如黑米的營養價值和抗氧化能力大大高於白米,黑小米高於黃小米,黑芝麻高於白芝麻,黑豆的抗氧化指標是黃豆的幾倍到十幾倍,白色豆子則最低;在蔬菜當中,深色蔬菜往往會比淺色蔬菜健康價值更高,比如西蘭花高於白菜花,深綠色的白菜葉高於淺黃色的白菜葉,紫茄子高於淺綠茄子,紫洋蔥高於白洋蔥,深紅色番茄高於粉紅色番茄;對於同一棵菜來說,深色的部分也比淺色的部分營養成分和保健成分含量更高;水果也是一樣,紫葡萄高於淺綠葡萄,黃桃高於白桃,黃杏高於白杏,紅櫻桃高於黃櫻桃。

這是因為,植物中的各種色素都具有相當出色的健康價值,特別是強大的抗氧化作用。而色素較高的植物,其抗病性往往更強,營養成分也更為出色。

Q3:說到蔬菜保健,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大蒜、洋蔥、蘆筍、牛蒡等,它們是保健作用最強的品種嗎?

大蒜、洋蔥的效果沒有那麼神奇,而我國居民所吃蘆筍、牛蒡的量通常也不是很高。用來熗鍋的大蒜經過油炸意義不大。相比而言,多吃青菜的意義要大得多,所以中國營養學會推薦人們每天吃200克以上的深綠色葉菜。越是深綠的葉子,葉綠素含量越高,營養成分越多,抗突變、減少致癌物作用的功效也越強。

Q4:除了抗癌之外,蔬菜還有哪些防病和保健效果?

絕大多數蔬菜都有降低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風險的作用。其中綠葉菜作用是最大的,但被人們嚴重低估和忽略了。最新研究證明,深綠色葉菜對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於老人來說,綠葉菜中的鈣、鎂、鉀和維生素K能幫助減少骨質疏鬆和骨折風險。對於孕婦來說,綠葉蔬菜有利於生個聰明的寶寶;對於用眼多的人來說,蔬菜中的葉黃素和胡蘿蔔素有利於預防眼睛的衰老。對於希望控制體重的人來說,每餐吃一大盤少油烹煮的綠葉蔬菜,能有效提高一餐的飽腹感,又不會讓人發胖,不妨試試看。

Q5:既然蔬菜這麼有用,有些人決定每餐都加大吃菜的力度,早晚多吃蔬菜是否可取?

當然是一件好事。早餐通常的問題就是蔬菜水果不足,早餐吃蔬菜是提高飲食質量的一個非常值得鼓勵的做法。平日人們說晚餐要少吃,說的是晚餐要低脂,低熱量,蔬菜卻是要增加的。只要是少油烹調,晚餐吃蔬菜不會引起發胖,用它替代晚餐桌上的雞鴨魚肉,對預防慢性病更有好處。

Q6:愛吃菜還要會吃菜,有哪些不當的吃菜法會危害健康,需要改正?

目前最重要的錯誤吃法有幾個:

(1)放太多的油脂。用油泡著蔬菜,是很多地區的常規烹調方法。但這樣會把蔬菜低脂低熱量的好處完全毀掉,油脂令人發胖,也極大降低了對預防心臟病的好處。

(2)把綠葉切掉,丟棄,或者把外層綠葉剝下來拋棄。北方有「綠葉不上席」的傳統,去掉葉子的油菜、芥藍等營養價值大大降低,因為綠葉是營養素最為密集的地方。綠色的葉片營養素和保健成分遠遠高於內層的淺色葉片。

(3)炒菜溫度過高,大量冒油煙。油煙發生時已經超過200℃,過高的溫度會破壞營養成分,並使蔬菜失去預防癌症的作用,油脂受熱之後還會產生致癌物。

如果希望發揮預防癌症的作用,最好能生吃。發揮預防心臟病的作用,最好能少油烹調,如煮、蒸、焯拌、白灼等。少用爆炒方法。

Q7:多吃蔬菜是否會造成胃腸不適?

不同身體狀況和消化能力的人對蔬菜的接受能力有差異。對於部分人來說,有些蔬菜可能引起腸胃不適。比如苦瓜、黃瓜、西葫蘆(小胡瓜)等有人吃了容易腹瀉,韭菜和具有刺激性的生大蒜、生辣椒、生洋蔥等,也有部分人感覺不適。此事完全無須勉強,只要換成其他蔬菜即可。黃豆芽和豆角必須徹底燜熟,否則其中含有毒素和抗營養成分,會引起不適甚至中毒。

也有些人吃某些蔬菜會感覺脹氣,比如土豆、南瓜、洋蔥、西蘭花、菜花等。通常是消化吸收不良的人會發生這種反應。只要適當少吃一些,或者換其他品種就可以了。當然,根本出路還是加強自己的消化吸收功能。

雖然生吃蔬菜是個好主意,但各人接受能力不同。如果生吃後感覺有胃疼、胃脹、腸道脹氣、腹瀉等不良感覺,完全可以換成熟食方式。比如洋蔥、蘿蔔等,部分人生吃可能感覺不適,熟吃則絕大多數人沒有問題。

Q8:蔬菜終究是膳食金字塔中的一部分,每天的蔬菜、主食和魚肉合理數量搭配是什麼?

按照我國的膳食指南,應以素食為主。每日魚肉類食品50~75克即可,而蔬菜推薦300~500克。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的人來說,還需要更多的蔬菜攝入量,才有利於控制疾病。午餐和晚餐當中最好能做到蔬菜:魚肉在3:1,至少是2:1。每一餐都應做到有主食,有蔬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 的精彩文章:

九龍營養課堂:不同茶葉怎麼喝出健康?茶葉妙用?大麥茶緩解腹脹
田間地頭常見的3種野菜,城裡賣40元一斤,營養價值堪比冬蟲夏草!

TAG: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