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穩步邁向創新型國家行列

穩步邁向創新型國家行列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高鐵網路、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完成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6-2017》也顯示,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隨著創新資源的持續投入和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創新效率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創新發展成效顯著——

當前,科技創新成為世界各國調整經濟結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戰略。在世界經濟增長依然低位徘徊的情況下,全球研發投入和科技創新成果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發達國家的研發活動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增長水平。而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技術快速追趕,創新全球化趨勢日益凸顯。

近年來,中國創新資源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能力發展水平大幅超越了其經濟發展階段,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突出表現在知識產出效率和質量快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穩步增強等方面。在全球競爭背景下,到2017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國際排名上升至第17位,指數得分繼續增長,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

主要數據指標顯示科技創新能力逐步增強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實施以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資源投入不斷增加。R&D經費總額已居世界第二位;R&D人員總量長期居世界第一位。知識創造能力穩步提升。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居世界第二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保持世界第一位;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已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對經濟發展貢獻日益顯著。知識密集型產業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豐富的創新資源是創新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研發經費和研發人員作為創新資源的核心要素,其儲備情況直接關係到一國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近年來,中國在R&D經費和R&D人員方面保持較高投入水平,取得顯著成效。R&D經費世界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和日本。

中國R&D經費增速領跑全球。21世紀以來,各國R&D經費總體呈現增長態勢。按不變價計算,2000—2015年中國R&D經費年均增速為15.9%,居世界首位,大幅領先其他國家,近兩年來也依然高速增長。R&D人員總量長期居世界首位。中國R&D人員總量將近400萬人,2007年以來連續居世界首位。

知識產出能力顯著增強。知識產出能力是創新活動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集中反映了一國原始創新能力、創新活躍程度和技術創新水平。國際科技論文和發明專利申請及授權情況是反映知識產出能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國際科技論文和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穩步提高,知識產出能力顯著增強。全球SCI論文數量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和英國。2000年以來,世界各國SCI論文數量呈現不同程度的增長,中國、韓國、巴西、印度等新興國家SCI論文增速要明顯快於發達國家。《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頒布以來,中國SCI論文不僅保持了數量的增長,質量方面也有較大提高。

國內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穩居世界前列。全球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美國和韓國,這四個國家累計佔全球總量的比重約為90%。2000-2015年全球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的增量中,中國的貢獻分別達到90.0%和61.8%。

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日益顯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和穩步增長,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經濟的穩定發展保證了研發資源的持續投入,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也日益增強,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突出強調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科技進步貢獻率是反映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指標,能夠有效衡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效果和經濟發展質量。

R&D經費投入強度不斷增加。R&D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與GDP比例)是反映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科技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標誌。持續穩定的研發投入是創新活動開展的基本保障,主要發達國家均把提高R&D經費投入強度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舉措。中國R&D經費投入強度的快速躍升,標誌著中國的投資結構正發生著深刻變化,科技創新已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助推器。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知識、科技、教育等要素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知識密集型產業以高技術設備和高知識素質人才聚集為特徵,反映了產業結構的內在轉型與升級。近年來,中國知識密集型產業的持續穩步發展,為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創新能力提升的潛力仍然較大

總體看來,中國創新能力提升潛力巨大,只要繼續保持全社會創新資源相對較快增長,中國將逐步實現從低成本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科技創新由跟跑為主轉向更多領域並跑、領跑,最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空間來源於創新效率的提升。目前,中國創新的優勢在於創新規模巨大,未來發展的潛力主要在創新效率和質量的提升。由於中國人口規模和發展階段的影響,涉及人均資源投入或產出的相對指標,如科技論文等知識產出的效率、勞動生產率所反映的人員產出效率及單位能耗的經濟產出所反映的能源產出效率,還有待提高。隨著教育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口大國的勞動力優勢會向創新大國的高素質科技人才優勢轉變,信息化紅利和科技人力資源紅利所帶來的創新效率的提升將助推中國創新能力的進一步躍升。

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空間來源於資源的持續投入。質變來源於量變的積累。中國已經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近年來,中國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速度增長,2013年R&D經費投入總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R&D經費投入國,與美國的差距迅速縮小,從2005年不到美國R&D經費投入總量的10%增加到2015年的約57%。

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空間來源於創新規模優勢。從全球創新發展的歷史看,國家創新規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創新發展的動力大小和趨勢穩定程度,這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仍然非常重要。中國GDP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中國GDP佔全球的比重已達到15.5%。規模龐大的經濟總量既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巨大需求和財力支持,也為創新成果的商業應用提供了龐大的市場空間。

中國創新能力的提升空間來源於全面深化改革釋放的創新活力。近年來,中國政府系統推進體制改革,重大舉措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央強力推動簡政放權,發布實施新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制定《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通過加大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等措施,激勵科研人員開展成果轉移轉化的熱情。財政科技計劃改革、科技項目經費管理、自主創新示範區試點政策的推廣、科研基礎設施向社會開放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促進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政府各部門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創新支持政策,全社會掀起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熱潮,這些都有利於中國創新活力的釋放。

我國必須注重科技創新,順應和引領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產業革命趨勢,推動現代化經濟發展動力變革,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積極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更要運用新技術和「互聯網+」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發展,以網路化、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製造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積極構建現代化的經濟體系。以人工智慧為例,隨著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新一代人工智慧將改造經濟活動各環節,創造智能化新需求,催生全新的產品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

總之,中國創新活動仍然處於較快發展階段,中國需要保持R&D經費投入持續增長,發揮國內市場的優勢和潛力,更加註重創新成果的擴散和應用,深入貫徹落實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舉措,不斷提升全社會創新績效和生產效率,以進一步深入推進創新型國家的建設。

(作者:胡志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玄兆輝,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斯皮爾伯格揭秘《頭號玩家》未來世界
新聞分析:「獵鷹重型」下一步做什麼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