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抑鬱症的彎路-揭開你的內心

抑鬱症的彎路-揭開你的內心

【最初的最初】

人類首次科學對待抑鬱症是1968年的美國,在《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里,專家首次告訴醫生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抑鬱症。二十年後專家又研究發現,抑鬱症的原因是大腦血清素含量過低,或是缺乏某種化學物質的綜合表現,該疾病應使用藥物治療。

【問題暴露】

然而藥物治療有時會陷入死循環:有些人初次服用後得到了短期的改善,但時間一久,同樣劑量的藥物無法改善壓抑的心情,於是劑量加大,一次次加大。據醫藥公司自行統計,大約有70%的人在服用藥物的一年內,抑鬱症便會壓抑不住再次複發。

同時依據手冊,幾乎所有失去親人的人都有抑鬱症癥狀,需要給他們都開藥么?

【反思】

面對藥物治療的結果,許多醫生不得不認清現實:抑鬱症不僅僅是一種生理疾病,單一藥物治療只是治標不治本。

這裡不得不提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理論認為只有滿足前一級低層次的基本需求,才會往上刺激出高一層次的需求。許多人曾深信這一理論,但抑鬱症的現實情況,正是對這一理論最有利的反駁。

【尋求真相】

真相離我們很近。

其實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基礎上不難發現,人們常常需要大量的心理需求。

澳大利亞科學家馬默特曾做過一個調研:英國國家公務員劃分為19個層次,那麼從上層的常任秘書長,到底層的打字員,誰更有可能患上心臟病?

一開始人們認定肯定是高層更容易患病,因為他們有著更大的壓力。但調研結果缺完全相反:越是底層的員工,壓力反而越大,患心臟病的幾率也成比例的增大。這是為何?

經過兩年多的調查,馬默特認清了一個現實:如果一個人無法控制自己的工作,那他的壓力會變大。人們天生有一種成就感、滿足感的需求,工作受他人管束的越多,這種滿足感越低,存在和意義感越少,越是會覺得壓抑。

抑鬱症與此,異曲同工。長期的得不到心理滿足,或者失去親人、工作這樣突然的悲傷,都是抑鬱症的原因。

【而今】

2017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聯合國在這一天宣布:「目前主流的生物醫學治療法是帶有偏見的、選擇性的治療法。對抑鬱症我們的關注點應從大腦化學失衡轉向心理權利失衡。」

抑鬱症不是生理疾病,也不表示你瘋了,它展現著你的悲傷,它展現你遭受的苦難,你需要聆聽這個來自靈魂的傾訴,我知道這很難受,我能感受它。當你焦慮和沮喪時,希望你記得,我們所有人都在,我們會一起聆聽這一傾訴,一起面對,一起面向更精彩的世界。

原創不易,請多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我抵抗消極和抑鬱情緒的十個辦法
8個警告標誌,你可能有抑鬱症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