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臨門一腳,蘋果將踏入萬億市值

臨門一腳,蘋果將踏入萬億市值

一直以來,人們從未停止猜測,誰會成為全球市值首破萬億美元的巨鱷?

是營收急劇增長,股價一年裡飆升83%的亞馬遜?還是計劃今年IPO,市場判斷估值或達2萬億美元的沙特阿美?種子選手很多,個個虎視眈眈。當下,離目標數字最近的則是以創新聞名、屢破紀錄的高科技企業蘋果。

北京時間3月10日消息,根據雅虎財經網站的美股行情數據,蘋果股價當天上漲1.72%,盤中最高超過180美元,收盤價為179.98美元,市值突破9000億美元,具體約為9132億美元。

根據數據提供商FactSet統計,在37位追蹤蘋果的分析師中,31位給出了超配評級,5位給出了持有評級。分析師給出的評級目標價為190.13美元,其中13位的目標價定在194.77美元。如果蘋果股價能夠按照預期穩定上漲,萬億美元市值公司呼之欲出!

特朗普政策下的「減稅紅包」

隨著iPhone X手機的銷量變化,蘋果過去一年的股價磕磕絆絆。但整體上仍然呈上漲趨勢,有一個原因還要歸結於特勞普的「減稅紅包」。

特朗普可謂做到了極致!美國三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減稅計劃,柯林頓時代還有上上上任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的時代與它都不可同日而語,猛烈程度直接可以追溯到里根。

眾所周知,類似於蘋果這種巨頭公司勢必要進行一些避稅措施,因此大量資產就會置於海外。單單蘋果公司就有超過2000億美元的現金,美國50家規模最大的公司更是有高達1.6萬億美元的盈利在外。

「生意人」特朗普特向來喜歡以一利換一利。為了讓企業家回美賺錢,決定通過減免賦稅來拉攏巨頭公司。稅改法案中提到要將現金迴流美國的稅率從 35% 降低至 10%,但也有一個限制條件:巨頭要將海外現金運回美國,只能享有一次性的減稅福利,從而實現製造業、知識產權和高科技人才的「三重回流」。

擅長推特治國的特朗普在網上力表決心,甚至發布了張耐人尋味的漫畫。

(圖片來源於網路)

「加息+縮表+減稅」三合一大禮包對於巨頭公司來說還是利大於弊。一次性減的稅措施,讓蘋果公司選擇將利潤迴流。蘋果在美國境外的 2400 億美元現金及等價物,約佔總儲備金的 93%,紛紛回到了美利堅的土地。這些海外現金讓股東增加了回報,包括增加分紅,股票回購等,直接導致了蘋果的股價每股4到4.5美元的收益,助推1萬億美元市值大關。

當然,還有一個市場上的原因:投資大亨巴菲特增持了蘋果公司股票,共持有1.65億股。資本領袖的肯定掀起了一場關於蘋果認同感的風潮,蘋果成為了投資人手中的香餑餑。

30年投資併購企業剛超百家,標的以小公司為主

影響股價的原因有很多,國家經濟政策、政治政策、重大事件、公司財報、產品銷售……具體到蘋果公司,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蘋果公司的一系列資本運作也備受關注。畢竟,從你的運作中可以窺測到你的策略,而你的眼光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你的未來,華爾街的投資者是很樂意為企業的成長性買單的。

根據Wikipedia、Crunchbase、Fellowplus等網站的數據,從1988年開始,截至到2018年2月6日,蘋果對外披露的投資併購交易約為110起,其中,併購與投資的比例分配大致為9:1,換言之,只要是被蘋果看上的企業,大多會被整體買入。

30年110起,這與國內的BAT等互聯網科技巨頭的手法截然不同,甚至和國際的行業對手都不在一個節奏上,甚至於,蘋果CEO庫克曾經向股東明確表示「公司不會尋求進行大規模的收購」,這也成為蘋果的資本動作不太被外界報道的原因之一。

對於蘋果的併購策略,有業內人士分析:蘋果的投資併購往往是為了獲取技術和人才。總體來說,蘋果很少收購大規模企業,而是以具備較高即時銷售或戰略潛力的小型技術企業作為收購目標。根據蘋果的財務報告,其收購投資主要用於企業部分收購,比如一個團隊、一處工廠或者機器等。這樣的選擇性投資讓企業免於收購只會拖累公司運營的不必要人力、基礎設施及業務等。

最近幾年,蘋果的投資併購步伐加快,項目數量和金額也大幅提升。大公司大手筆的對外交易也明顯增多,比如:2013年,以3.6億美元收購以色列3D感測公司PrimeSense;2014年,以30億美元收購Beats Electronics;2016年,以2億美元收購了一家構建預測和智能應用程序的平台Turi;2016年,蘋果以10億美元投資滴滴;2017年,以2億美元收購人工智慧公司Lattice Data……

從標的項目來看,蘋果的投資併購企業雖少但精,幾乎在每個熱門行業的頭部企業均有出手,蘋果的前瞻性眼光一直都在,只是行為上比較低調,並且在策略上也不主張向其他公司那樣「兜售未來」。人工智慧還沒有當下這般火熱時,蘋果已經入局,但是並不被外界看好,對此,庫克回應:我們不會談論2019年、2020年或2021年準備完成的工作。這並非因為我們沒有計劃,而是我們不想討論這些。

那些市值能和蘋果對標的「大佬們」

蘋果雖然目前穩坐全球市值第一的寶位,但後面卻仍然有幾位虎視眈眈的大佬們,出其不意間就會縮短差距,甚至超車。

亞馬遜:一年股價上漲83%

如果說蘋果顛覆了科技,那麼亞馬遜就顛覆了電商。因為成立於1995年的它,用23年改變了自己,也把現任CEO推上了全球首富的寶座。

作為美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從一開始只經營書籍銷售業務到現在的綜合性互聯網公司,用了近23年。這23年里,亞馬遜通過原本的在線購物擴張到雲計算業務以及網路服務,多項並舉促使營業收入快速提高。

從增長程度進行比較,相比蘋果一年內股價24%的增長,市值為7546.71億的亞馬遜股價上漲了83%更讓人嘆為觀止。2月2日最新公布的財報來看,亞馬遜第四季度凈利潤為18.5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凈利潤7.49億美元相比增長148%。其中雲服務是亞馬遜最賺錢的業務,去年四季度,亞馬遜雲業務同比增長45%,運營收入達到13億美元,佔到亞馬遜總營業收入的64%。

令人振奮的是:野心頗大的亞馬遜依然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從2016年一整年,亞馬遜在物流上的舉動就沒有間斷過,執拗程度聞名世界。他聘請全球知名供應鏈管理公司UTi Worldwide的前CEO埃德?菲特辛格擔任其全球物流副總裁,並在44%美國人口的20英里範圍之內建設相關設施,通過物流開啟「吞併城市」計劃。2017年亞馬遜在智能音箱獲得巨大的成功,公司將在該領域加大投資。同時圍繞AI和雲服務大數據,亞馬遜已經和微軟佔領了這個領域及歐洲市場的主導地位。

業務發展飛快的亞馬遜簡直要「飛上天,與太陽肩並肩」。

谷歌母公司Alphabet:市值離蘋果最近

站在second位置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目前市值7964.37億。

YouTube、HTC、Pixel2手機、智能音箱GoogleHome、谷歌地圖、谷歌網站;零售業、廣告業、雲計算、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相對於前兩者,谷歌的業務要多的多。想到的還是想不到的,谷歌都會插手。這也難怪,做搜索引擎的公司涵蓋任何領域都理所當然。

位於美國第二大上市公司的它發展非常穩定,不急不躁,股票在過去一年上漲了33%,快於蘋果,慢於亞馬遜。

BBC認為Alphabet在硬體方面的表現值得關注,無論是智能硬體的表現還是手機的推出,都很亮眼。不過在雲服務上,與亞馬遜還是有相應的差距。

還好的是,谷歌手裡有兩把利劍:數字廣告與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領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市值的上漲。旗下的Waymo已經開始在亞特蘭大、鳳凰城、密歇根、矽谷和舊金山路測過,谷歌勢必要在全球做第一個解放人類雙手的公司。

谷歌還把目標瞄準了中國:去年年底的谷歌開發者大會上,谷歌雲首席科學家李飛飛宣布穀歌人工智慧中國中心在北京成立;今年年初,騰訊和谷歌宣布雙方簽署一份覆蓋多項產品和技術的專利交叉授權許可協議。

要賺到大中華的錢,谷歌真是好樣的。

微軟:目測2020年市值才能達到1萬億美元

CEO納德拉2014年接手之時,微軟已經被華爾街和矽谷視為無關緊要的科技公司。科技產業從台式電腦轉向智能手機,熱度從微軟的Windows轉向蘋果的iOS和谷歌的安卓設備。此時Windows Phone份額跌破4%,而蘋果和谷歌移動業務飆升,不斷刷新著市值記錄。

隨後,納德拉利用雲計算帶領微軟便擺脫了「電腦業務」的刻板標籤。自那以後,微軟股價已經上漲了150%,創下新高。同時,隨著新推出的微軟365系列產品作為關鍵的增長驅動力,捆綁了幾項服務和Office 365應用程序,基本上全面覆蓋了電腦消費者,不斷為自己拓路。但值得注意的是,微軟Azure雲服務雖不斷增長,仍然要面對亞馬遜AWS服務和Alphabet旗下Google Cloud平台的兩面夾擊,一路上必是是有驚無險。

就像納德拉所說,「這曾是一家非常有利可圖的公司。他們不會很快就倒閉,但是否會衰退卻是一個問題。」

市值為7433.38億的微軟,行業預測要到2020年才能達到1萬億美元。

結語

蘋果作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很有可能在今年達到1萬億美元。但是後來者居上的情況很有可能發生。

畢竟巨頭們總是在你追我趕,面對令人眼紅的蘋果手機業務,亞馬遜曾經計劃和HTC合作;面對亞馬遜無法動搖的圖書電商,谷歌另闢蹊徑用有聲圖書對抗……

「大佬們」的戰鬥就像一場「貪吃蛇」遊戲,能吞掉對方的業務就是贏家,走錯一步撞牆就會OUT,不過遊戲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在參與,誰叫有錢就是任性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投資界 的精彩文章:

原創漫畫公司光盒力量完成數千萬天使輪融資
全球最大私人僱主富士康:21億的「AI轉型運動」

TAG:投資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