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減負」的道路越走越窄?究竟如何「減負」?

為什麼「減負」的道路越走越窄?究竟如何「減負」?

為什麼這些年減負的道路越走越窄?我們究竟如何回應當下輿論對減負話題的爭議?小新君選取了最近幾天的輿論熱文,將主要觀點分享給大家。

編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減負問題再次引發輿論爭議,甚至反對的音量突然大幅度提升。這個話題因此成為2018春天首當其衝的教育乃至社會熱點。

我們完全贊同今天的中國中小學教育需要「減負」,也非常欽佩一些區域率先行動起來,比如推遲上學時間,晚九點後不作業等措施。我們認為今天的中國學生,減的是時間精力學習內容的「不堪重負」,減的是簡單重複低效的「無意義之負」。也期待在學校及家庭高度重視顯性教育成果的前提下,通過減負去倒逼更加事半功倍的有效學習:教師要更加科學地教,學生要激發潛力地學,評價要更加多元綜合地評,升學是更加開闊有選擇的路……

這個過程,必然會有一段不確定期。這樣的改革,當然會承擔一定的輿論風險,甚至先行者代價。但至少,邁出這一步,讓教育從「繞不開的大問題」走向了「可以對付的小問題」——雖然仍有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向每一位減負令的區域決策者致敬!期待您有更加徹底、系統、結構性聯動的減負措施。

為什麼這些年減負的道路越走越窄?我們究竟如何回應當下輿論對減負話題的爭議?小新君選取了最近幾天的輿論熱文,將主要觀點分享給大家,期待幫助教育決策者、學校教育人和家長,更加理性、全面、系統地理解中小學減負這個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以及關乎民族未來的國家大事,在減負道路上科學、合理地作出判斷、決策與行動。

1

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

(寧南山,深圳家長)

陷入教育競賽

教育負擔猛增的家長

平時一到周末,家長們就帶著孩子遊走於各種輔導班之間,疲於奔命。自從中國開始給學生減負,學校從教育領域往後退以來,中國的家長們是越來越累了,負擔越來越重了,各種教育機構大賺特賺。

2017年12月新浪教育發布了《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調查顯示,教育支出已經佔到了中國家庭支出的20%以上,其中在小學+中學的12年中,課外輔導費已經超過了學費和生活費成為第一大支出。

不僅如此,現在深圳比較知名的課外培訓機構,進去是要考試的,通不過的人家還不收,不僅如此,由於課外培訓機構發展迅速,可以高薪吸引優秀教師加盟,已經出現了課外培訓結構的教學水平反超學校的趨勢。

國家從教育領域退出了,唯恐孩子掉隊的中國家長們開始了教育投入競賽。

疲於奔命的年輕父母和孩子的分化

國家規定下午三四點就放學,好的學校,負責任的老師根本不會放鬆學生的學習,一樣會布置各種作業,一樣會安排各種學習。

而有的學校則早早的放學,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大部分本身就缺乏自律能力,如果不去接送讓其自行回家,在家長不在的情況下,很多學生聚眾瘋玩,上網吧甚至去KTV,早早回家的也是看電視玩遊戲。

後者往往是比較差的學校,而這些學校其實更應該加強學習來彌補教學水平差距。

年輕父母們也疲於奔命,從單位到孩子學校接上孩子,送回家再到單位,往往時間一晃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天天這麼做勢必在公司面臨巨大壓力,上班脫崗也是不允許的行為,很多時候也根本走不開,只能委託家裡老人接送,如果家裡老人身體不好,或者不在身邊在老家的,根本沒有時間接送孩子。又進一步滋生了校外託管機構的發展,又加大了財務支出。

減負已有前車之鑒,為什麼我們還要在錯誤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在九十年代的時候,減負的聲音就開始逐漸起來了,素質教育的呼聲此起彼伏。各種報紙,電視,雜誌社經常發各種素質教育的文章,論證的方式幾乎都是類似的,那就是:

中國學生太累,累了半天還創新能力不行,動手能力不行,自理能力不行,只會死讀書死記硬背,高分低能,情商低。

外國學生都是快樂教育,創新能力強,激發創造性思維,不然怎麼是發達國家呢?

在那以後,減負的風潮和呼聲逐漸高漲,最終影響到了國家和政府的決策。

2009年,中國教育部發文提出「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6小時」,國家衛生部門也從學生健康角度對學生在校時間作出定量。

深圳市教育局在2013年出台了《關於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指導意見》,明確小學生在校時間不超6小時。

一直到2018年的今天,在我國大部分城市,小學及幼兒園的放學時間多集中在15時30分左右浮動。

減負好不好

日本的寬鬆教育已經有很好的案例。

關於日本的教育減負改革,快微課曾經推送過這篇文章:減負毀了一代日本人。

中國現在進行的減負運動,和日本歷史上三次寬鬆教育改革方向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減少學生的在校時間,都是試圖阻止學生學習更高難度的課程,都是取消考試排名不再激勵學生學習。

日本這三次寬鬆教育改革也帶來了很惡劣的後果,第一個是日本青年綜合素質的大幅下降,再就是給日本家庭造成沉重的額外教育負擔。

意識到寬鬆教育出了問題的日本,在2011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小幅調整,2013年使用新的「學習指導要領」,不再實行寬鬆教育。

2016年8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宣布了一條消息,2020年將在全日本小中高學校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將會大量增加學校課程的課時和內容。

這個等於宣布日本徹底的放棄了「寬鬆教育」,重新回到高強度學習的軌道。

很遺憾,現在我國的減負大方向,就是在重走日本的路。

我們為什麼不能減負

為什麼不能被「快樂教育」迷惑

1、減負其實就是公辦教育從教育領域退出,把教育的責任從學校推給家庭。

極大的降低和弱化了公立學校的地位和作用,而私立學校,貴族學校,知名校外培訓機構則得到迅速膨脹的空間,我們要做的是把一個國家的教育能力建立在公立學校,而不是私立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和家庭。

在教育建立在公立學校,可以極大的提升教育效率,讓孩子晚幾個小時放學,在學校一個老師可以管理三十個甚至五十個孩子,而讓學生早早的放學,卻讓三十個家庭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不只是老師教授學生一對多的效率更高,學生在一起學習也可以互相促進,在學生在學校多呆一段時間,進行統一的學習訓練,看起來老師的勞動量增加了,但是可以極大的提升整個社會的運轉效率。對於老師,我贊成提高薪資標準,以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進入。

另外公立學校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可以極大壓縮校外培訓機構的生存空間,降低家長們進行教育競賽的成本,高質量的學校教學,可以將家長們從校外教育競賽中解救出來,這才是我們該要發展的方向。

2、統一教學質量,提供平等的教學機會,給予底層上升的希望。

減負的結果把教育孩子的任務推到家庭一邊,事實上是對底層孩子最大的不公平。因為底層孩子的父母們,其眼界,能力和見識總體是和中產和富人父母們存在差距的。

要讓底層孩子有機會上升,國家和公立學校必須要負起責任,作為光明道路的指引人,同時作為訓練者提供高質量教學,讓不是讓底層孩子依賴自己父母提供教學,不能依賴底層孩子純粹靠自己的父母指引人生道路。

越是往底層,父母提供良好教育環境的可能性越小,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父母們是什麼樣,我想每個扶貧幹部內心都有些體會。

我有一次,路過深圳某城中村,路邊一個鐵皮棚子的便利店,裡面兩個穿著校服的少年在幫父母看店,看店的過程兩個人就在玩手機打遊戲,而且還抽煙。

他們這個時間要是呆在學校學習該多好!

3、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

不要讓孩子們小時候別人在學習的時候,自己卻在「快樂」的長大。小時候不對孩子進行嚴格訓練,讓他長大後走向社會才發現生活的殘酷,在我看來這跟一支軍隊不對新兵進行嚴格訓練就讓他們上戰場沒什麼區別。

實際上,從小沒有經歷過努力奮鬥,刻苦學習的孩子,不只是進入一流大學的機會渺茫,而且長大後往往做事不能堅持,半途而廢,淺嘗輒止,接受挫折和承受壓力的能力也很差,在職場缺乏競爭力。

各種課外興趣機構多如牛毛,籃球,游泳,跆拳道,吉他,你和老師聊一聊就可以發現,凡是能夠靜下心來學習的,能夠在疲勞和辛苦中還能堅持練習的,往往都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

4、要正確的理解「快樂的童年」

減負常見的理由是,要讓孩子過一個快樂的童年,然而我想說,把學習看成是負擔,這是完全錯誤和狹隘的理解,快樂僅僅限於課外活動,看電視,玩遊戲,放風箏,同學聚會之類么?

通過努力考試考好了,獲得名次提升,真的也會很快樂啊,誰說用功讀書就沒有快樂的童年?說努力學習就會不快樂的人,有體會過老師當堂宣布你獲得第一名是什麼感覺嗎?

通過自己或者集體的努力獲得成功,這樣得來的喜悅感才是最強的,通過刻苦的集體訓練獲得籃球比賽名次,通過學習學會用吉他彈奏自己最喜歡的歌曲,通過不斷練習擊敗全市的學霸成為物理和數學競賽獎牌。通過學習演講技巧獲得當著數百人甚至數千人當眾講話的能力。孩子通過努力和練習,在競賽中獲得成績的興奮樣子,對他自己也是伴隨一生的美好回憶。

在奮鬥,努力,團隊合作和競爭中,獲得的快樂,喜悅,悲傷,沮喪,都將是孩子的財富。沒有孩子會長大後後悔自己當初付出的努力,因為都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2

教育部,請把減負進行到底

(楊東平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被「補習班廣告」包圍的小學生

自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新一輪減負令以來,我聽到的多是缺乏信心的疑問:這回真的能減下來嗎?因為畢竟減了幾十年了,卻是一個越減越重的結果。

孰料,這幾天輿情大反轉,兩會期間,《教育部,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以下簡稱《不要減負》)的網文刷屏,言之切切,一片憂國憂民之情。感覺怎麼與我們那麼不同,似乎不見天日、拚命刷題的教育竟然如此美好,一旦改變,民族的命運、國家精英將毀於一旦!

想來作者一定是「牛蛙」的牛爸,說的是他們「蛙圈」的心裡話。細看此文,感到邏輯凌亂,雜糅著幾個並不相同的問題,試著分別加以澄清。

關於下午三點半後的學生的託管問題

首先需要說明學校為什麼不能把小學生的在校時間填滿。在美國,大約是下午2點左右放學;在德國,小學全部實行上午半天上課。在台灣,小學低年級半天上學,三四年級每周有三個下午不上課,五六年級每周一個下午不上課。

這裡涉及的教育理念,如一位美國校長所說,學校只能對大多數學生提供共同的、基本的教育,學生的個性發展、興趣愛好等等,必須靠家庭教育,因此,學校需要為家庭教育留出必要的時間。

這當然增加了上班家長的不便。國內的家長以雙職工為主,學生下午課後的照料和服務問題就更加突出。但這一具體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各地已經出現了不同的嘗試,實行彈性的接送時間。

北京市是按生均800元的標準購買社會服務,將文藝團體、培訓機構等引入學校開展課外活動。家長同時關心的是學校組織的課後服務,既包括發展興趣愛好的社團活動,也包括讓孩子在學校看書、做作業的照料看護;還可以組織面向學困生的「補救教育」,幫助他們鞏固和補習學業。

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措施,這種「補救教育」是由政府的專款、聘專門教師進行的。由學校老師組織開展課後服務的好處是方便安全又更為便宜,全部問題是卡在收費上,因為治理「亂收費」,從而成為無米之炊。

因此,解決這個問題,一是要落實學校自主權,讓學校自己決定怎麼做,用多種方式滿足家長的實際需求;二是要解放思想,打破在經費使用上的清規戒律,不要把學校視為行政機關來管理,激勵學校做好事,把好事做好。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家庭的事,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李一諾說回到北京,最懷念美國的,是幾乎所有孩子可以低成本享受到的資源:無處不在的社區圖書館,各種兒童博物館,和幾乎所有成人博物館都有的兒童項目。

美國每個幾萬人的小城市,都有藏書極其豐富的公共圖書館和給孩子的閱讀項目,而且對所有人都是免費的,而中國幾乎還不存在。

兒童博物館是兒童教育極其有效的資源。美國共有 35144 家博物館,其中 350 家是兒童博物館,佔世界兒童博物館總數的70%。即平均每 20 萬兒童就有一家博物館,每一個小城市,都有一個自己的博物館。

而且,在過去 5 年中,美國 70% 的博物館增設了面向學生和教師的服務,其中 88% 的博物館開展了針對幼兒的教育項目。

中國的數據是怎樣的呢?中國博物館專門針對兒童的只有3家,而中國有3億兒童!

《不要減負》提出的其它論據,如私立教育機構不斷膨脹,家庭補課負擔劇增,年輕父母疲於奔命,對底層孩子的不公等等,正是惡性補習教育、學業負擔過重的後果,是應當減負、而不是不應當減負的理由。

看來他所理解的減負,是指學校卸責,把學生推向社會、開展課外補習。這種理解和擔心是有誤的。

其實,這一輪減負措施首先是整頓教育培訓機構,治理惡性的社會培訓。因而,正確的提問應當是那些虎媽狼爸的特殊需求應該如何滿足?教育培訓機構真的會善罷甘休嗎?對培訓機構的整治,會不會清理了小亂差,強化了行業集中度,從而使培訓機構的收費更高?

這種擔心顯然不是多餘的。因為資本兇猛,那些品牌化的培訓機構主要不是對學生、而是對資本和利潤負責。這是我們需要提防預備的下一回合。

此外,《不要減負》拿日本告別「寬鬆教育」說事。因為是「隔岸觀火」,如何評價日本教育的成敗,是最不容易說清的。

日本90年代實行的寬鬆教育政策,是對80年代嚴重的「考試地獄」、「教育荒廢」的治理。教育荒廢表現為兒童惡作劇、自殺、逃學、行為不良、校內暴力、家庭暴力、激烈的考試競爭、學歷主義、問題教師、體罰學生,教育效能降低、教育信心失落等多種負面教育現象。

1986年,日本臨教審發布的《諮詢報告》的論述,指出「以陰險的欺侮、校園暴力、青少年行為不良為代表的教育荒廢,是兒童心靈的荒廢,它隱藏著與兒童人格崩潰相關聯的危險;」「問題的本質是兒童感到在現在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中,人的尊嚴、價值、個性沒有得到尊重,心靈處於種種重壓之下。」

日本學校嚴重的教育荒廢現象成為社會公害,引起全民聲討,才有針對考試地獄與教育荒廢現象所做的種種改革。

針對教育荒廢現象,日本政府把道德教育放在主導地位,不斷改革考試製度,積極推進評價方式多元化。

1996年,日本實施《學社融合推進計劃》,以學校為核心,與家庭和社區合作構建教育網路,以抵制有害環境對青少年的不利影響。1999年起,取消公立學校的初中升學考試,實施初高中一貫制。2000年4月起實行每周五日學習制,修改教學大綱,將現有的教育課程內容削減30%左右,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並設置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時間,等等。

日本是個危機感很重的民族,幾十年來一直不斷地討論和改革教育。然而,此一時,彼一時,新世紀以來,日本社會對「寬鬆教育」的批評日益高漲,爭論不休。但爭論的雙方,都認同當年實行「寬鬆教育」的目標,即改變知識灌輸、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等「新學力」;都認為改革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是中高考仍然只重視書本知識的掌握,學生的「新學力」無法得到認可。同時,實施「寬鬆教育」客觀上帶來了不同社會階層學生之間的學力差異擴大。

但社會對「寬鬆教育」的強烈反彈,認為改革失敗最直接的原因,是PISA測試結果下降。PISA2000的第一次測試,日本排名數學第一,科學第二,閱讀第八。PISA2003的結果,日本成績大幅下滑,數學從第一下滑到第六,閱讀從第八下滑到第十四,科學依然第二。

PISA2012,日本數學、閱讀、科學的排名分別為第七、第四、第五。

PISA2015,分別為第五、第八、第二,但總成績已經位居第二。可以對比的是2015年中國台北隊名列第四,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中國大陸聯隊列第十。

2016年5月,日本文部科學大臣宣布將於2020年度之後實施新的「學習指導要領」,重新增加學校課程的課時和內容,顯示告別「寬鬆教育」。然而,還沒怎麼去寬鬆化呢,PISA2015日本就恢復為世界第二了;中國也還沒怎麼減負呢,PISA就成為世界第十了。可見,如同各種排名一樣,誇大PISA測試的功效,以此來評價國民學力是不太靠譜的。

以中國的PISA成績為例,PISA2012上海代表中國第一次參評,獲得第一,但同時還獲得了另外一個世界第一:學習時間最長。平均每周課外作業時間13.8小時,加上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每周校外學習時間達17小時左右,遠高於OECD的平均值7.8小時。作為比較,港澳台的課外學習時間約為上海的一半,日本僅為上海的1/3。那麼,究竟應當如何評價上海的教育質量?

推文中認為近年來教育減負「已經出現了負面後果」的舉例,是中國奧賽隊已經喪失了優勢。叫停小學生奧數會降低中國教育的水平嗎?事實究竟如何?

最近,長期擔任中國奧數國家隊領隊、教練的華東師大熊斌教授說,這幾年我國高中生參加國際奧數的成績,一隊6人可以拿到4-5枚金牌,穩居世界前三,但總分第一卻有所旁落,被美國和韓國佔據。

原因主要是在高中數學教育領域裡,美國和韓國比我們更重視精英教育;我們過於發展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奧數熱,一旦拿到了高中招生的「敲門磚」,不少孩子的數學興趣就一下喪失了。這正是在小學階段功利化的提前教育、過度教育的後果。其實不僅在數學領域,包括在藝術領域,許多為人矚目的神童長大後不知去向,大多到華爾街賺錢去了。

所以,如何評價教育的好壞,是比較專門的事。如果僅以金牌為評價,可以再舉個日本的例子。

自進入新世紀至2016年,已有17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幾乎一年一個。那麼,日本的國民學力和學術競爭力真的很差嗎?當然,有人說他們大多是寬鬆教育之前嚴格教育的結果,那麼我們不妨再接著看後續的表現,我相信這一趨勢不會改變。

由於日本告別寬鬆教育,輿論對「快樂教育」的聲討也應聲而起,認為日本的減負失敗是前車之鑒,我們怎能還往坑裡跳。其實,中國和日本處在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人家已經走出「考試地獄」了,可能有點「矯枉過正」;我們則還在「教育荒廢」中不能自拔!

我們已經在「坑」底了,還往哪裡跳?

因此,國人對「快樂教育」的不同評價,背後是對「什麼是好的教育」理念的雲泥之別。

義務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奠基社會公平,是面向每一個國民的保障性、公益性的基本教育,而不是實行選拔、競爭、淘汰,培養少數尖子的教育。當前的教育減負,主要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尤其是改變小學階段的惡性競爭。

一個沒有快樂童年、沒有健康、沒有自我的人生終將是暗淡無光的,哪怕長大後他有學歷、有房有車。

關鍵在於,在互聯網和智能技術時代,孩子們將要進入的世界正在快速地改變,我們熟悉的職業、工作崗位正在快速地消失。他們需要全新的視野、思維、素養和能力。我們需要儘快超越「教育工廠」培養考試機器的陳舊模式,開創面向未來的教育。

如果家長們依然在「為你好」的名義下捆綁和威逼孩子,讓他們昏天黑地、披頭散髮地刷題,他們真的會有美好未來嗎?

一位國際學校的校長說,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精英大學質疑中國學生的AP(大學先修課程)成績,甚至拒絕過高過多的AP成績。並不是質疑它的真實性,而是質疑「這些母語非英語的孩子竟然能把美國大學的課程考出這麼好的成績,那麼,他們究竟錯過了什麼?」

這就是真正的教育之問!因為他們發現從中國招到不少書面成績很好的孩子,並不是大家想像的全能通才的優秀學生,而只是被嚴格訓練過的精良的考試機器。他們只學會了一件事情——考試,而在課堂分享、口頭報告、學術寫作上,都暴露出了致命的缺陷,在大學反而表現出更不適應。

這位校長的觀察令人心寒。「大部分中國高中生的氣質是不符合他們年齡特質的:排名靠後的學生眼神里滿是憤世嫉俗的絕望,成績中游的學生每日喝著雞精打著雞血但身形體態中都透著黑礦里童工般的疲憊,即使是那些所謂不進北大誓不罷休的『好學生』,眼神里那種不計代價的決絕有時候也讓我脊骨發冷。」在他們的身後,都有一位甘願為孩子砸鍋賣鐵、自我犧牲的家長。

這位校長說,研究證明,決定學習效能最關鍵的因素不是老師好壞、不是學校排名、而是學習動機。現在無論哪個年齡段,學生們既不是為求知而學習,也不是為興趣而學習,更不是為了理想在學習,只是為了在下一個學段爭奪稀缺的教育資源,為了過上大人們替我們定義的「幸福」生活。

這究竟是一種教育的成功,還是教育的悲劇?

就治理補課而言,韓國的經驗值得特別重視。韓國課業負擔、補習教育的惡名聞名於世。韓國媒體報道,在OECD成員國中,韓國學生的幸福感最低,學習壓力最大,自殺率也最高。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韓國推行教育平準化政策,均衡學校發展,實行就近入學,並立法嚴禁課外補習,但收效不大。此後重新使補習教育合法化,通過多種改革疏通開源,提升教育品質。由於平準化政策無視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差異,1999年韓國製定《英才教育振興法》,以發掘優秀人才的潛能,滿足優秀學生的需求。

「英才教育」並不是在課堂中知識灌輸的「應試教育」,而是在實驗室、圖書館、博物館、社會實踐等場所以非傳統方式進行。面向多數學生的平準化政策與面向優秀學生的「英才教育」並行不悖,有效提升了基礎教育質量。2004年,出台降低私立教育費用政策,幫助家境貧寒而刻苦努力的學生升入理想大學。2008年,出台減輕「學院」(培訓機構)費用方案,監管和降低培訓收費。

另一個重要措施是重建高中教育,建設多樣化的高中體系。新世紀以來,韓國實施「高中多樣化300工程」,其「特殊目的高中」包括外語高中、國際高中、科學高中、藝術高中、體育高中、達人高中等等,並將缺乏吸引力的職業高中打造成炫酷的特色高中,包括動漫,影像製作,翻譯,珠寶工藝,網路,多媒體,高爾夫,設計,陶藝,馬術等等,從而因材施教,幫助大多數學生放飛夢想。

2013 年 3 月,韓國提出了未來教育的規劃和理想:實現「幸福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以初中「自由學期制」的改革為重點,在初一、初二的一個學期取消期中和期末考試,實施靈活彈性的教育課程,提供多種社會實踐和職業體驗 ,職業探索活動、學生社團活動、藝術體育活動,幫助學生探索自我,激發學習動機。

2015年,韓國改革高中入學制度,改革精英高中以筆試為主的評價模式,實施更為多元的招生模式,更加註重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力求多方面考察學生的能力和發展潛力。同時,建立「先就業、後學習」制度,完善終身學習體系。

可見,解決好減負的問題、真正重大的挑戰還不是3點半後的課後服務,而是我們如何從應試教育突圍!

這無疑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其核心的是政府治理能力和公辦學校品質的提升改善,需要確立與時代相符的教育目標,構建多樣化的學校體系和評價制度,首先是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讓他們每天多睡一小時,每天多玩一小時。

顯然,這是一場應當由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持久戰,我們必須將減負進行到底。因為,有什麼樣的兒童,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3

以減負名義在天賦上「均貧富」,

不是教育公平,而是教育失能

彭曉芸(中山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好生活的哲學課」

最近的教育新聞,頗有一股對各類體育藝術特長生、各類超編學習的學霸趕盡殺絕之勢——以減負和公平的名義。

一則新聞是教育部辦公廳最新印發《關於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指出:要逐步壓縮特長生招生規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

另一則是各地叫停奧數比賽,甚至連辦了32年的華杯賽決賽緊急叫停,上海廣州深圳響應最快,擬舉行的各類比賽也臨時取消了。

過去,我有不少文章批判奧數的全民瘋狂,對某些培訓機構歪曲數學真義,搞只有培訓機構才掌握的獨門秘笈式奧數表示質疑,但這一次,我要反對的是這種一刀切的簡單粗暴決策。

禁止比賽=減負?賽事何其多,怎麼禁?

決策部門難道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些比賽和特長加分的存在嗎?這恰恰是因為,我們的常規教育體系區分度不夠,學校內部學業考試作為選拔機制時是失靈的,沒人把日常成績當評價學生尤其是遴選資優學生的標尺。

這時,你可能要問了,為什麼要遴選學生啊,所有學生都同等對待難道不是教育公平嗎?大家都不比賽了,不就減負了嗎?特長不加分了,家長們不就不會讓孩子上那麼多興趣班了嗎?這不也是減負嗎?

這些觀念上的方向性謬誤,來源於人們把人的天賦差異以及競爭性、區分度視為一種不公(這種觀念錯誤直接導向了政策失誤,諸如禁止公辦學校設置重點班快班,把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優勢教育手段拱手讓給民辦學校),卻妄顧資源分配的不公、機會的不均等才是真正的不公(戶籍屏障、入學與房產等財富捆綁等政策)。

任何不能以分數、比賽名次排序的能力,約等於零 ?

產生這種價值錯位的人,有的是的確不了解社會公正的真正意涵,有的則是主觀故意地在掩飾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和資源分配的戶籍歧視,歪曲教育改革的方向。

把教育資源緊缺的病,轉嫁為打擊外部選拔體系的權威,壓制培訓機構的市場利潤,錢就能流向公辦學校的財政補貼里去嗎?政府就能不拔一毛地坐視教育投入的不足嗎?不能。

只要資源仍然是緊缺的,打掉這個賽,還會有那個賽以各種隱秘的方式冒出來,只要學校將選拔、評價學生的權力和資格拱手讓出,那麼,社會機構的評估作用就仍然大有市場。

那麼,學校為何喪失了評價學生的能力呢?為什麼全民崇拜奧數呢?

這裡面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與大學自主招生的不能自主同理,自上而下,一以貫之,我們的整個社會不信任任何非標準分的評價機制,任何不能以分數、比賽名次排序的能力,約等於零。社會已然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只要是主觀分,只要是來自於人的評價,那都是腐敗滋生的溫床,不值一提。

但是,就因為對腐敗的極度恐懼,寫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領導力、責任感、執行力、人格特質等等不可標準化評分的能力和品質,就都化為烏有,不必考察和評價了嗎?把教育的範疇和意義窄化到只剩下學校里幾門課的分數,就減負了?就公平了嗎?

再者,把藝術、體育、數學這些極其依靠天賦的能力比拼從評價體系里拔除,就是教育的公平嗎?

除了埋沒天才不說,也在向社會傳遞一種扭曲的價值觀:只有學校的課業才能與升學掛鉤,其它能力都不重要;也在警告那些想要特色辦學的公辦、民辦學校,你們只能念幾本教材的經,不能有特色社團,不能因特色社團而點名要哪種體育、藝術特長生,你們只能把學校辦成千篇一律,才叫公平。

你確認,這真的是公平嗎?而不會把我們的教育引向平庸而消極怠工的失能?剔除這些外部輔助評價體系,學生們就減負了嗎?不會,只會產生更多的衡水中學以及要求孩子一心只讀高考書的父母,學生們連體育、藝術特長都無用的時候,並不會導向他們更純粹地熱愛運動、熱愛藝術,而是在考試指揮棒之下,更為單一地發展,連體育和藝術都被視為不務正業斥責。

連評價學生的能力都不敢有,談何教育者的尊嚴?

很多人遠遠地羨慕國外大學招生官侃侃而談看中申請學生的哪一項抽象的素質,但一到國內教育的改革方向,就認為沒有比標準化高考更公平的了,他們預設,只要是綜合素質評分,就會亂套,就會腐敗,就無法應對家長們的怨聲載道和質疑。

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教育改革的方向不是怎樣才更有益於一代人的卓越發展,而是怎樣以最簡便最懶惰的方式規避腐敗。

腐敗不是靠制度和法律來防範,而是靠杜絕人的主觀因素來防的,靠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當賊來防而予以規避。於是,我們看到了,有些中小學校長手中擁有推薦學生的權力也不敢用,不善用。

越是這樣,教育工作者就越沒有尊嚴,他們甚至連評價學生的能力都不敢有,談何堅定教育的方向呢?

很不同的是,美國就很看中專家推薦信這種個人背書,為什麼?人家賦予教育工作者以專家評判身份並且充分信任。任何胡亂推薦的人,最終只會在整個圈子裡喪失公信力,淪為笑話。誰敢濫用這種權力?

在某些仍有古典師徒制的精英教育體系里,這種專家評判和推薦機制是長期穩定存在的。比如音樂教育特別是器樂演奏的師承關係,鋼琴、小提琴,專家評價是舉足輕重的,選苗子、推薦琴童是慎而又慎的,學生的成長和導師職業榮耀密切相關,因此,他們都很小心翼翼地維護自己的職業聲譽。

減負不減負,父母是關鍵:你是否在乎兒童的感受?是否承認快樂的價值?

另外一個造成標準化分數崇拜的因素,還在於我們的招生規模龐大,優質教育資源卻稀缺,只能採取標準化分數批量處理的模式,哪裡還可能搞什麼綜合評價和推薦呢?相關部門甚至還在強化這種優質資源的等級,什麼211、985、雙一流,各種頭銜掛在高校頭上,大量考生和家長,把不能上這些序列的大學視為世界末日般不可接受,出路的窄化,勢必加劇了家長眼裡的優質教育資源競爭的白熱化程度。

邏輯推演至此,是否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減負的源頭在於消解家長的過度焦慮,化解過度焦慮的根源又在於資源的多樣化和增進機會公平。

如果同意上述推論,教育的決策部門該做的是:

增加公共教育資源的供給,而不是扼殺市場補給;解構當前這種單一評價機制導致的競爭趨同,採取多樣評價,綜合評價,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發展路徑,而不是掐死各類跑得快、「靠老天賞飯」的孩子。

4

減負,一位普通老師也想說:

需要減的究竟是哪些「負」?

文章來源於公眾號「三分之一」

減負,我舉雙手贊成!

然後讓我們用一種科學理性的態度來「分析」一下「減負」這件事。

我先簡單在班裡摸了一下底:

「負」在哪裡?

拿我們學校來說,已經多年嚴格執行上級相關規定,一二年級沒有書面家庭作業了,課堂作業在學校基本留夠時間,應該在學校完成。

這樣,孩子們3:30左右放學回家後,應該是沒有什麼學習任務了。「負」從何來呢?

可是家長們的感受卻不是這樣。剛開學,班裡就有幾位家長告訴我,孩子放學後某某託管班接,因為孩子3、4點鐘放學,到家長下班回家後,這段時間太浪費,等到家長下班回家後,再來輔導孩子學習,總覺得時間太緊,孩子磨蹭拖拉干不完。

我特別不解,就反覆和家長聲明:我們是沒有家庭作業的,孩子放學後應該沒有任務了。

可是家長說:很多時間都在補沒完成的課堂作業,訂正課堂作業中的錯誤。

問題來了。

課堂作業為什麼在學校寫不完?是作業太多、時間不夠、還是孩子不抓緊時間?

拿我自己班來說,課堂作業量和年級各個班保持一致,完全在可控範圍內,都是最基礎、最重要的作業——語文是生字、練習冊、聽寫,數學是書上的練習、練習冊,其他一點兒額外的作業都沒有。

時間呢?也是留夠了的。語文的生字作業,基本上時間留在20分鐘(7行字),練習冊也根據當時的內容(有的內容多、有的內容少),時間大約在10-20分鐘,數學也是同樣。

這麼看來,沒完成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抓緊時間了???

「負」為何因?

可是我們也要看到對於孩子來說,客觀存在的困難。

作業的確不多,時間也基本夠用,但是這只是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的。而具體到實際情況中,還有這些不為人知、容易被忽視的困難。

1 進度快

由於本學期時間短,而教學內容不變(還比上學期更多了,學習量和難度逐年遞增了),所以教學進度特別快,每兩節課就完成一節新課的學習。

其實我們老師也是有苦難言!

編教材的是A(專家),教書的是B(一線老師),但是出考試卷的卻是C(主管部門和教研人員)。專家總是強調降低難度,不拔高要求,但考試題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老師能怎麼辦呢?只能拚命地講,玩命地教。

可是,孩子能適應這樣的節奏嗎?至少不是所有孩子都能適應。

所以,前面的還沒學會、記牢,後面的又來了。這樣的情況下,看起來沒有家庭作業,其實是人為減少了必要的練習,學生有效學習的時間不夠,所以做作業需要的時間更長。

實際情況中,有的學生是因為不聽講(所以就不會做),有的學生是因為動作慢,有的學生是因為光顧著玩,所以不能在預計時間內完成作業。

2 時間緊

還有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時間緊。

孩子們每天在學校里,有各門課要上,到了某個時間就要完成某項任務。上一項沒完成,下一項的時間已經到了,可能對孩子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困擾。

為什麼要這麼緊?

為什麼老是不能放慢一點兒進度?

為什麼不能多等一會兒?

因為,老師也沒辦法啊!

各門課都有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要完成。哪有多餘的時間來等待呢?不能因小失大,不能為了等幾個人,耽誤了整個班級的正常學習啊!

3 切換頻

切換頻,意思是說:孩子在學校一天,各項生活需要、學習任務、常規工作很多,40分鐘一節課,即使是下課,還要喝水、上廁所,有時候蓋個章、發個作業/交個作業,真是每一分鐘都有事兒要干。

而孩子因為年齡小、能力和習慣問題,在每二項任務之間切換,往往要花費較長時間。

比如:上節課是語文,作業是寫練習冊,題目中簡單的基礎知識部分,老師要求獨立完成,幾道有難度的題目,老師就帶著講,邊講邊做。可是有的孩子獨立完成的題目沒寫完,就該聽老師講課了,可是他不能立刻切換,仍然顧著寫上一題,不聽講,結果每道題都沒完成,落在了後邊。

寫著寫著就下課了,需要喝水上廁所,做好下節課準備,結果孩子就忘了還有作業沒寫完。

如何減「負」?

減負的意義,不是不學習,不寫作業,不考試。而是減掉不必要的負擔。我覺得,應該先從在學校完成課堂作業做起(先不提正確率的要求),切實減輕本不該存在的「負」。

但是,「負」的來源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正如一位家長所說:

老師,我覺得課業壓力不重,有的家長覺得重,我分析:1.部分孩子不夠專註、拖拉磨蹭造成完成作業時間過長。2.參加過多的課外班分散了精力。

如果是這種原因——參加過多的課外班,那麼就需要家長再幫孩子精心選擇、合理安排、進行取捨了。

我再重申我的看法:

先保證課內,再談課外。

先保證基礎,再談提高。

先保證語數英學習,再談興趣拓展。

有的孩子當天的課堂作業沒做完、沒改對,第二天一看仍然沒補、沒改,一問怎麼回事?

孩子說:我昨天上課外班,回家以後就很晚了。

連課內的作業都沒完成,孩子需要的是好好分析,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加以改進。而過多的課外班,只會讓孩子疲勞、疲沓,最後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不在乎。

所以,談減負是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好事兒,不過不僅僅是寄希望於國家層面出政策,更多的還在於我們老師、父母、孩子自己身上。

從自身做起,切實減負!減輕本不該出現的學習負擔!讓孩子學得更輕鬆,少做無用功,杜絕拖拉、磨蹭,提高學習時效。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你可能會感興趣

來源丨網路綜合

責編丨張君麗

你的專屬精品教育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校長 的精彩文章:

如何以學校管理制度,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

TAG:新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