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當地報紙連載的知青文章

在當地報紙連載的知青文章


  蘇州知青周偉紅寫的回憶錄《往事如歌》連載在當地的報紙上。


  往事如歌(一)

---又到棉田花開時

每到這個季節,在我記憶的磁碟上,就會呈現出當年在兵團收棉花時的情景……

凌晨,天幕剛露出一絲晨曦,我們還沒來的及睜開朦朧的睡眼。就每人夾著一隻麻包,身上系一條圍裙。也就是裝棉花用的花袋,走向田邊。

南通地區的花袋,其實是一塊長方形的布。上端的兩邊有繩子,用以扎在腰間。下面的兩個角拉起來,在腰間的繩子上打個結,就是一隻裝棉花用的花袋了。當裝滿了棉花後要傾倒時,就解開這個結。我覺得比起我們其他地區用的花袋要方便一些。

棉田離宿舍大約三華里,我們高一腳,低一腳地走在田埂上。農墾兵團全是長長的條田,南北長度大約2000米——3000米不等。站在農田這一頭,是望不到那一頭的。每二塊條田為一個組合。二塊條田的中間是一條大約二米寬的中心路。二邊各有一條大約一米寬的小林帶。林帶外面是一條筆直的人工小河。用以灌溉田地。當時我們都覺得這樣的布局很科學,很合理。

條田裡的排水溝,既用於大雨後的排水,也作為畝與畝之間的符號。每一畝地,挖一條大而深的排水溝,當然裡面還有多條縱橫交錯的小排水溝。為了把責任落實到人,從棉花種下去的那一刻,就分配給每人二畝棉花地。這二畝地,就是我們每個知青的棉花責任地。只要排里安排棉田勞動,那麼你就到自己的責任地里勞動。從棉花苗出土,到棉花桿拔掉,一直是自己要勞作的地方。

清晨的棉田,每一片葉子上都掛滿了晶瑩的露珠。誰都知道一走進去,衣服就會濕透。而且要到中午,在陽光與體溫的雙重作用下,衣服才會慢慢干透。

一般會在田邊猶豫個3--5分鐘,就毅然走進棉田,開始摘棉花了。記得當時我們二十五團,是這樣宣傳的「打響棉花超百斤戰役」。也就是說每人每天摘棉花的數量要趕超一百斤。趕快走進棉田去摘,一方面是珍惜時間。另一方面想著多摘一點濕漉漉的棉花,也許會增加一些超百斤的籌碼。

在金秋的微風中,

在炎熱的驕陽下。棉花已開的非常,非常旺盛了。每一朵都裂開了嘴,有的還吐出了長長的花絮。汗不停地往下滴,眼睛一次次地,被滴下來的汗水模糊了。我們在棉田裡努力地工作著。摘滿一圍裙,就走到中心路上,倒在自己的麻包里。然後再一次走進棉田,顧不得擦一把汗,顧不得多看同伴一眼,生怕少摘了幾朵棉花。

到了中午,食堂會把飯菜送到田頭,停靠在中心路上相對中間的位置。我們就會慢慢向中心聚攏。一條中心路,大約停靠三個點。自己看哪個點近,就到哪個點就餐。那時年輕,吃什麼都很香。吃好飯,稍微在中心路上坐一會,就又回到棉田裡繼續勞動,心裡老惦記著多摘幾斤棉花,向一百斤攀登。

? 在這個季節里,整個二十五團的廣播里,都以摘棉花能手為題材,來激勵我們奮發向上。六連的一個女知青,她是全團的摘棉能手,都在向二百斤攀登了。自己連隊的黑板報上,每天都會公布前五名摘棉能手的名單。我們是看了好羨慕啊!她們怎麼就摘得那麼快,那麼多呢?看了黑板報每次總要提醒自己:明天早點出工,晚點回來,爭取也能上黑板報。可是一次也沒上去過。黑板報是為了鞭策我們,讓我們努力上進的。記得到了收工時,大家都不回去,希望在明亮的月色中再多摘一些棉花。那時的知青幹勁可大了。可我無論怎樣的努力,都沒有摘到過一百斤。但生活還是愉快地過著,因為年輕,總有很多的夢想與憧憬。

如今回想起來,艱苦的兵團生活已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也培養了我們這一代人吃苦耐勞的生活態度,和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


往事如歌(二)

---又逢稻花飄香時

每天上班,單車騎在農村公路上,兩邊的視野很好。

春天裡,看著小稻秧剛插下去時,歪歪扭扭的。春去夏至,夏去秋來。青青的小苗,在陽光的沐浴中,在雨露的滋潤下茁壯成長。如今在金秋的微風中,已彎下了沉甸甸的腰,就會想到離收割不遠了。

在兵團時我們也種水稻。記得每到插秧的時候,每天下雨。天蒙蒙亮,連隊里的鐘聲就敲響了。我們每人拿了一張,下面是平底的小板凳。開早工拔秧苗。拔的秧苗是足夠一天插秧用的。連長、老農他們都很有經驗,會大約估算得八、九不離十。

到七點左右,我們就回到連隊吃早飯,並把小板凳也放回宿舍。隨後到水田裡插秧,就是一整天。記得那時的天還很冷,腳站在冰涼的水田裡,天上飄著毛毛細雨。如果你慢吞吞地做事,就會直打哆嗦。只有出勁地做,才會暖和一點。

南通、海門地區,在水稻田裡作直線用的繩子,不是用稻草搓成的,而是用長江邊上,一種特有的茅草搓成。這種繩子細而結實,一般能在水田裡反覆使用好幾次。眾多的茅草繩子,把水田分隔成好多的長條。我們每人站一條,也就是站在二根繩子的中間。大約有十二棵秧苗寬的樣子。左腳站在第四、五棵秧苗中間,右腳站在第八,九棵秧苗之間。左手五個手指不停地分著手裡的秧苗,右手從左手分好的秧苗中,拿出四、五根秧苗插入水田之中。一邊插,一邊腳慢慢向後拖,身子向後移動。一塊水田中,我們二十幾個知青成一字型排開。手不停地在水中插著秧苗,身體也不斷地向後移動,越是退在後面的,也就是插的最快的。

中午飯是送到田頭的。因為雨一直下個不停,食堂里就為我們送饅頭。我們也覺得吃饅頭比較方便,誰都想早點完成任務,早早收工。每一天的任務都是規定好的,早插好,早回去,所以大家特別地有勁。每個人都以最快的速度在做著自己的工作。但是卻沒有一天早回去過,每天都要做到:明月東升,星星微笑。

農場地多,插了這塊,插那塊。最長一次,我們在水稻田裡一連做了三十多天。才把全排的水稻全部插好。等我們回到棉花地里時,棉花苗早已經被各種草淹沒了。

插秧的活是集體一起乾的,接下來水稻田的管理,又像棉花地一樣,每人又分到二畝水田。除了噴藥粉排里會統一派人去做,其他的活就是自己的了。

記得做的最多的活是拔草。一開始我們認不出,哪是草,哪是苗。漸漸地在老知青的幫助下,也能認出來了。草與秧苗葉子的寬度不一樣,還有草會略高於苗,葉子相對柔軟一些。

? 小秧苗在我們的精心培管下,慢慢長大,到了這個季節就應該收割了。我們會在前一天的晚上磨鐮刀,這天晚上的磨刀石成了稀缺品,很難借到。

第二天一早,我們通常是不等天明,乘著月色就來到地里了。努力地去割自己責任地里的稻子。割好的稻子也是要自己捆紮好,捧到中心路上,等著排里的牛車來運走。收割的活兒,都是一人完成,沒有誰來幫你。

最喜歡的是打穀場上的工作了。那時我們小,站在機器前面脫粒的活,是輪不到我們做的。我們幾個就負責把成捆的稻子運到脫粒機旁,供負責脫粒的知青拿著脫粒用。我們會用最快的速度,搬來好多的稻捆,高高地堆在,負責脫粒知青的身後。然後自己用脫粒過的干稻草,搭一個避風的小屋,幾個人就躲在裡面睡覺。再派一個人負責觀察,如果脫粒知青身後的稻捆少了,就讓我們再送過去。我們幾個躺在這軟軟的,透著稻花清香的,新稻草堆里,覺得好開心,好開心。

如今,時間已過去四十多年了。回想這如歌一樣的往事,既有艱辛,又有歡笑。磨礪了的心智,也伴我一路成長。


  往事如歌(三)

在綿綿的冬雨里

那是一個細雨綿綿的冬日,在立新壩築好三年之後。

天還沒亮,連隊的鐘聲就敲響了,食堂里也已經開早飯了。收拾好工具,吃了早飯,我們十三連的全體知青就從連隊出發了。

男生每人手裡拿著一把鐵鍬。這是南通、海門地區特有的挖泥工具。鍬體大約有50厘米長,25厘米寬。鍬面呈弧形,鋒利無比。挖起來的泥塊大約50--60斤重。女生每人都肩挑一副泥簍子。我們大約要步行五華里的樣子,才來到了立新壩以外,新長出來的一大片灘涂上。前面是茫茫的長江水,後面是高高的立新壩。這片灘涂足有上百畝之多,站在上面,感覺很遼闊。

此時二十五團團部領導,早已為各個連隊劃定好了區域,就是要在這片灘涂的最外沿,築一條大堤,把這一大片新沖積出來的灘涂,圍進我們二十五團的轄區之內。選擇枯水期,圍堤築壩是最合適的了。

這一大片灘涂,在漲潮的時候,是淹沒在江水之中的,只有在退潮時,才露出江面。像這樣的枯水期就有1--2個月,一直露出在江面之上。所以要築一條大堤,把這一片灘涂圍起來。這樣漲潮時,水就不會淹進來了。

我們跟著連長,走到了自己十三連的區域,並在一邊靜靜地等待著連長,為我們各個排分配任務。沒多一會兒,各個排的任務也就分配好了。這時天開始下雨了, 濛濛細雨如牛毛,如花針,密密扎扎地飄落下來。當時我們都沒穿雨衣,任憑細雨打在頭上、臉上、棉衣上。不一會兒,頭髮上的雨水早就結成了冰花,好在棉衣吸水,一時半會兒還不會濕透。

挑泥開始了。男生負責挖泥,女生負責挑泥。一把鐵鍬三副擔子,組合成一個小組。各個排也為每個小組按排好了任務。築堤要求的是泥的數量,與速度。我們女生的泥簍子里,每邊是放一塊長方體的泥塊。剛挑上肩的時候,足有一百多斤重。但由於挖起來的泥,有三分之一是溶泥,三分之二是沙泥。溶泥在挑著走的過程中,會從泥簍子里漏掉。這樣等你走到倒泥的地方,泥的數量就變少了。所以,在挑著泥擔子走的過程中,速度很重要。還有就是腳踩下去,抬起來慢的話,腳就會在溶泥中陷下去,很難拔出來。所以我們為了提高速度,都把雨鞋脫了,光著腳在泥水裡奔跑。男生加快挖,女生拚命跑。由於出勁干,裡面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了,一點也不覺得冷。

雨還在下,高音喇叭里唱著毛主席語錄歌曲「下定決心,不怕犧牲……」給我們無限的鼓舞。男生挖的更快,為我們女生裝的泥塊也更大了,我們女生也跑得更快了。有幾個女生摔下去,站起來; 再摔下去,再站起來。渾身上下全是泥漿,我們戲稱她們為「面拖蟹」。

夜幕拉開了,雨也漸漸停了。天幕上掛滿了眨眼的小星星,彎彎的月兒,彷彿在向著我們微笑。我們的頭髮上全是冰花,用手輕輕一拍,冰花直往下掉。小辮兒成了冰麻花,棉衣也結成了硬硬的鎧甲。裡面的衣服濕漉漉的,能擰出水來。那時年輕,不懂苦,心裡只覺得甜甜的。我們每個人的臉上寫滿笑意,因為我們看到大堤在増高。連隊與連隊之間的大堤在連接,在合攏。這一大片土地,又能為我們二十五團,増加好多好多的豐碩成果。

後來,在回城的工作中,我還能常常想起這段艱苦的日子。也感恩這一段磨礪了我心智的歲月,因為她讓我學會了負責、擔當、與堅強。


圖文編輯:江心沙農場知青寧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州知青 的精彩文章:

帶孫女去教育博物館讀「私塾」
這些春節風俗 還留下多少?

TAG:蘇州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