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不寫詩了?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不寫詩了?

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表彰那些幫助他打天下的功臣們,把24個戰功赫赫的功臣畫像放進凌煙閣,歷史上稱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在這24人中,有一個人在戰爭中寸功未立,死後卻被李世民請進了凌煙閣;他一生幾次投降,卻被李世民稱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他敢於批評李世民寫的詩,卻被李世民稱為自己的知音;他死後,李世民放聲痛哭,把他比喻成自己的鐘子期,李世民效仿俞伯牙斷琴的典故,特意為他寫了一首詩在他的靈前焚燒,李世民從此不再寫詩。這個人就是虞世南。

虞世南的作品很多,最能體現他一生品德取向的是他的詩歌《蟬》,今天我們就通過這首詩,來瞻仰虞世南不平凡的一生。

《蟬》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生於南北朝時期的南陳,因為博學多才,曾受到南陳皇帝的特別關愛。隋滅南陳後,虞世南隨著他的哥哥一起歸順了隋朝。因為不想做官,曾經被隋文帝楊廣下令捉拿。後來唐朝滅隋以後,虞世南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最器重的臣子。有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那些大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當場吟誦了這首詩。

這是一首人格化的寫蟬的詩歌,作者以蟬自喻,表面上寫的是蟬,實際上寫的是自己的品德觀。在古時候,蟬是性情高潔的代表。因為古人不知道蟬是飲食樹枝內部的液體的,古人認為蟬喝的是清晨的露珠,並且棲息在高高的樹上,自然就成了高潔的代表。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這個觸鬚就像古人系在脖子下面的帽帶,所以詩人把蟬的觸鬚叫做「垂緌」,這個垂緌也直接暗示了官場上的顯宦地位。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說,蟬用觸鬚飲食清露,暗示自己想要和蟬一樣,雖然身處高位,寧願堅守著一份清廉、清正和清純。這和虞世南的一生非常吻合,虞世南性情耿直孤傲,不合於世,在權貴面前,能夠堅持真理。有一次李世民寫了一首詩,讓虞世南來唱和。可是虞世南看過以後拒不接受,他對李世民說:「聖作固然工整,但內容卻並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歡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趨之若鶩,臣怕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天下的人都會追隨效仿。因此不敢聽從您的命令」。為此唐太宗還賞賜他五十匹布帛。

詩的第二句「流響出疏桐」則重點寫的是蟬的聲名遠播。字面上的意思是:蟬的歌聲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葉間傳出。暗示了自己力求聲名遠播的方法。聲名遠播和流芳百世是古代很多文人的奮鬥目標。在這裡虞世南是在表明自己和大多數文人一樣,也想著聲名遠揚。那虞世南想出名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像蟬一樣,依靠梧桐樹。梧桐在古時候是一種高貴的樹,有句話叫「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這裡暗指李世民政權。這個「疏桐」的「疏」字,則是暗語李世民政權的清正疏朗。為了這個「疏」字,虞世南多次向李世民直言進諫,避免了李世民執政期間的錯誤政策,對於貞觀之治起到了積極作用。李世民曾讚歎道:「世人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愁不理!」並且在虞世南去世後,李世民失聲痛哭,說:虞世南是當代名臣,人倫的標準。感嘆虞世南去世後,朝堂之上再也沒有人可以和虞世南相比了!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蟬聲傳播的很遠,一般人往往認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這裡的「居高」是指立身品格高潔,而不是官位的高低。意思是一個立志於高尚品格和情操的人,並不需要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這一點在虞世南的一生之中,演繹的淋漓盡致。虞世南少年多才,因為才華而受到了南陳皇帝陳文帝和隋朝皇帝隋煬帝的重視;虞世南非常孝順,他父親去世以後,虞世南痛苦的到了無法活下去的地步,以至於陳文帝派兵去看著他;虞世南非常義氣,當宇文化及要殺他哥哥的時候,他抱著哥哥請求替哥哥去死。他的孝義在當時就已經名滿天下,這也是李世民重用他的理由之一。即使到了今天,我們說起虞世南,大家所熟知的也是他的詩歌和書法。

這裡是乾訸書苑,這裡有文學,有歷史,有遠方,還有詩。

乾訸書苑 每日不同

周一 易經 周二儒家

周三 道家 周四 兒童蒙學

周五 詩詞天地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分享和轉發,

堅持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執著的人生態度。

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堅持的動力!

本訂閱號所有音頻及文字(除另有標註外)均為墨風老師原創,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使用、複製、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訸書苑 的精彩文章:

「酒中仙子」的她,醉了宋朝半壁江山!
敢看嗎?一個「孝」字,讓多少人汗顏?

TAG:乾訸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