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13文旅‖人工智慧將對媒體業帶來哪些變革?

313文旅‖人工智慧將對媒體業帶來哪些變革?

還記得2016年圍棋大戰中,韓國國手李世石大敗AlphaGo嗎?這一年,也被稱為人工智慧元年。隨著人工智慧進入人們視野,其發展浪潮一波接著一波。而借著人工智慧的東風,傳媒業也將迎來了新一輪的變革,「AI+媒體」成為行業追逐的熱點。機器人記者編輯新聞稿件、語音播報天氣預報、採訪報道「兩會」,成為一抹亮麗的風景線。

作者|王成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人工智慧雖然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但是從理想到現實,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成長過程受到演算法、數據、硬體、帶寬等多重因素的制約。直到2016年,在大數據、雲計算、4G、超級計算機等全面突破的情況下,人工智慧才逐漸看到了實現的希望,由此成為新的產業發展主導者。

人工智慧帶來的變與不變,也成為包括媒體產業在內的各個產業討論的熱點話題。對於媒體產業而言,人工智慧對其影響將體現在內容分發、內容生產和媒體形態三個方面。

內容分發:智能推薦將成為主流分發方式

內容分發是溝通內容生產與消費的樞紐所在,是內容產業運行的核心機制。為了提升內容分發效率,人類一直在不斷創新和優化內容分發方式。

在大眾媒體時期,內容分發主要依靠職業編輯人員的手工操作來完成。在互聯網產生初期,新聞網站和門戶網站也延續了這種內容分發方式。這種依靠編輯手工操作的內容分發方式,不僅分發效率低,而且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此外,這種分發方式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有限的內容供給,一旦內容供給海量化,這種分發方式將難以成立。

互聯網的產生打破了內容供給的時空限制,使得網上內容走向海量化。這對以網路編輯為主體的內容分發方式形成了挑戰,從而導致內容供給的「堰塞湖」問題,用戶越來越難以高效率獲取其所需要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搜索引擎把人工智慧率先引入了內容分發領域,試圖通過機器演算法為每一個問題提供最精準的答案。憑藉人工智慧的精準匹配,搜索引擎在固定互聯網時期構建了第一個全網的內容產業生態體系。

內容分發效率的提升,也反過來推動了各類內容的互聯網化。搜索引擎所構建的這種內容分發方式也並不完美,其精準匹配建立的前提是用戶能夠提出相對明確的需求,但是用戶有時候對自己的需求並不明確,這需要用戶在瀏覽信息中不斷明確自己的需求。

在SNS、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興起以後,「社交分發」成為新的內容分發方式。社交分發的核心是激活用戶的參與行為,通過用戶的轉發、共享、點贊、評論等方式,擴大內容的傳播範圍和影響深度。社交分發是建立在用戶認同的基礎上,利用用戶的社會關係網路和個人品牌背書而產生的傳播方式。

用戶認同是社交分發的前提和基礎,如果產生強迫分發行為,不僅會引發用戶的集體反感,而且會破壞個人品牌及其社交關係,甚至損害社交平台的品牌形象。雖然個人的社會關係維度是多元化和多層次的,但是在社交分發中卻缺少對這些影響因素的考量,同一化分發的長期結果則是降低用戶的活躍度,甚至讓用戶逐漸遠離社交平台,使其逐漸成為功能單一化的社交工具。

為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智能推薦在固定互聯網時期就已經出現。雖然固定互聯網時期的智能推薦與移動互聯網時期的智能推薦在工作原理方面相似,但是智能推薦在固定互聯網時期並未成為主流的內容分發方式,直到移動互聯網時期才成為主流的內容分發方式。其原因有兩點:

第一,移動互聯網時期智能推薦的數據維度更加豐富,不僅對用戶刻畫的維度從IP層次提升到ID層次,而且還可以加入使用場景、社交關係等多維數據。

第二,在移動互聯網時期,用戶接觸內容的場景更加豐富、內容消費時間更長,可以更好地記錄與刻畫用戶的內容偏好。

因此,由於用戶內容消費數據的豐富,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智能推薦集合了網路編輯分發、搜索引擎分發、社交分發等分發方式的優點,可以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和個人化需求,從而增強用戶對智能推薦平台的黏性,使得智能推薦成為主流的內容分發方式。

內容生產:人工智慧將豐富內容生產方式

在大眾媒體時期,雖然在「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的制度框架下每個人在理論上都可以成為內容生產者,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生產的內容都可以從大眾媒體分發出去。

這是因為大眾媒體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可證制度」或「壟斷性市場競爭」,這種市場格局使得內容生產成為具有一定門檻的專業化領域,大眾媒體的內容主要由專業人士和專業機構來提供。而普通人生產的內容則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編選,才有可能獲得在大眾媒體上曝光的機會。

在互聯網產生初期,雖然互聯網產業延續了大眾媒體的內容生產方式,要麼自建專業內容生產隊伍,要麼免費或付費轉載傳統媒體的專業化內容,但是互聯網與大眾媒體的差異化逐漸凸顯出來,互聯網上的專業生產內容(PGC)已經不能像大眾媒體一樣專享用戶的注意力資源,而是被互聯網上的遊戲、社交、論壇等佔用了大量用戶注意力資源。

為了獲取更多的用戶注意力資源,降低內容生產成本和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用戶生產內容成為互聯網新的內容來源。但用戶生產內容的水平參差不齊、難以進行人工審核、缺少持久創作機制等問題,也讓用戶生產內容難以獲得互聯網平台的青睞。因此,互聯網平台也一直渴望引入新的內容生產方式,包括把人工智慧引入內容生產領域。

首先,人工智慧對內容生產的改變體現在數據來源方面。

在人工智慧產生之前,內容生產所採用的數據主要是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人類可以識別與處理的結構化數據,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這些數據組合的基礎上生產出來的。而人工智慧所能識別和處理的數據已經不再局限於這些結構化數據,還包括各類人類無法直接識別的非結構化數據。

雖然人類對於這些非結構化數據的認識和利用才剛剛開始,但是這些數據所展示的潛在價值遠遠超出人類想像。隨著各類物聯網感知設備的普及,人類將獲取越來越多的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這將為內容生產帶來豐富的數據資源。

其次,人工智慧對內容生產的改變體現在生產的模塊化方面。

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也形成了各類內容的標準化模板。在人工智慧產生之前,內容生產的標準化模板只是隱藏在生產人員的個人經驗和生產流程的標準化過程之中,這種標準化模板的實現對人的依賴性比較大。

在人工智慧引入內容生產之後,這種標準化模板可以被人工智慧所學習,從而為內容生產提供各類輔助性工具,這就可以實現內容生產的模塊化,甚至是部分內容的自動化生產。

因此,在人工智慧產生之前,內容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內容生產主要依靠人工操作來實現。人工智慧產生之後,可以取代標準化的體力勞動和智力勞動,進入內容生產領域。這將豐富內容產業的生產方式,提高內容生產效率,降低內容生產成本

媒介形態:人工智慧將成為「個人生活智能助理」

在大眾媒體時期,根據媒介的物理屬性不同,紙質媒介形成了空間性的媒介形態,而電子媒介則形成了時間性的媒介形態。而到了互聯網時期,互聯網打破了時間性媒介和空間性媒介之間的界限,再加上互動性等新技術特徵,創造了更多的媒介形態。

在已有的媒介形態中,無論是用戶的被動接受還是主動獲取,用戶是內容消費的主體,所有的內容生產都指向於用戶的理解、記憶、遺忘等自然能力。在人工智慧產生之後,人工智慧將成為內容生產者與用戶之間新的媒介形態,將以「個人智能生活助理」的形式為用戶提供服務。

未來在VR/MR/AR技術的支撐下,人工智慧甚至可以以擬人化形象向用戶提供服務。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兩種服務:

一種是代替用戶篩選各類內容,滿足用戶的個性化消費需求,這種服務並不改變用戶的消費主體地位。另一種則是代替用戶成為部分內容的生活主體,負責處理與用戶相關的各種生活和工作信息,並向用戶提供各類生活和工作建議,甚至代替用戶自動化處理。

在第二種情形下,內容生產的對象不再面向用戶,而是面向人工智慧,這將改變內容生產的原有形式和內容。比如廣告信息,已經不能再以簡單的廣告語來說服人工智慧,可能需要提供多維化的產品信息,由人工智慧進行產品與用戶的智能化匹配。

註:本文轉載自文化產業評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交流學習!如若圖片資源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旅遊文化產業鏈

主題化運作

差異化表達

支撐點塑造

文化內容植入

盈利模式架構

請關注我們的微信:lywhcy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遊文化產業鏈 的精彩文章:

313文旅‖當花鳥遇上中國傳統藝術剪紙,美!

TAG:旅遊文化產業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