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攀登非洲屋脊,擁抱乞力馬扎羅的雪,這個時刻什麼最重要?——走進東非之一

攀登非洲屋脊,擁抱乞力馬扎羅的雪,這個時刻什麼最重要?——走進東非之一

Jambo

 The Great Atomic Power

Roland Van Campenhout 

00:00/04:25

(一)夢想還是要有的

非洲之於我,最早存在於影像和書本中。

那是《動物世界》里的廣闊和弱肉強食,《埃及豔后》中的古老和神秘,《撒哈拉的故事》包含的遠方和愛,還有《乞力馬扎羅的雪》那隻風乾的豹子和《走出非洲》在丹尼斯墓地散步的兩頭獅子。

(除《走出非洲》外,其他圖片來自網路)

我想去看一看。

在此,借用另一本書名,《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2017年,我的夢想實現,用自己的方式擁抱了這塊土地。

(二)內心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

定下來攀登乞力馬扎羅後,我就常被朋友問起:幹嘛這麼辛苦?有什麼意義?其實真沒想過有什麼意義,就是內心的一種嚮往和衝動,這個早在腦海里熟悉的名字,就像老朋友一樣,等待著我去看望。而登山又是一種特殊的方式,它真實、痛徹,讓人成長。

還有的朋友說,這需要很好的體力,我可去不了。其實,我們登山的這支隊伍大多是普通人,最大的已經62歲,最小的才10歲,她倆分別登上5756米和4600米的高度。《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里LP創始人托尼·惠勒說:「如果你決定出發,那麼旅行中最困難的部分已經結束。」那個內心的「決定」才是最重要的:走出去,你就會越走越遠,越走越高。

(該圖片來自網路)

(三)登上山頂遠遠不是結束

登山的路我們選擇machame(俗稱威士忌路線),一共六天。前兩天的路程很輕鬆,大家還有些心思看看叢林里飛躍的猴子,花朵,雲海,落日,星空.....還有氣力和當地人一起跳舞,唱歌......

第三天海拔增高,從3840米的希拉營地,先上到4600米的拉瓦營地,再下到3950米的巴蘭可峽谷,第四天攀登陡峭的巴蘭可牆,花11個小時到達大本營4600米barafu營地。從第三天起我開始高反,連續嘔吐,無論水還是葯,都不能在胃裡呆過十分鐘,更不用說食物了。腦子有些空白,記憶總也好像拼湊不起來。好在我有絕招,就是晚上睡得好,體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復。

第五天凌晨零點醒來,感覺可以沖頂,便不再猶豫,慢慢地站到隊伍里去。天很黑很冷,調整呼吸,看著自己腳下,不停地走,機械地走,偶爾抬頭,一排頭燈蜿蜒曲折向上。沒有時間概念,沒有任何想法,直到天亮。

乞力馬扎羅日出是如此壯美,但就在望見直線距離約200米斯特拉峰(海拔5756米)的時候,內心卻一下子崩潰。我理解了為什麼驢拉磨要蒙上眼睛,看到自己要走的路,這是希望還是絕望呢?我覺得自己上不去,邁不開腿,喘不上氣,心跳得厲害,我對嚮導喬巴說「I can』t do it"……喬巴沒有放棄,最後這段路我實際上是被他拉上去的。

斯特拉峰離最高峰烏呼魯山峰(海拔5895米)只有1個小時的路程,但對於精疲力盡嚴重高反的我來說,那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登上山頂遠遠不是結束,拼盡全力以為達到人生最高處,其實還必須面對回來的路。太陽很毒,人很困累,嚮導拉著我往山下走,激起一層層的火山灰。我又開始嘔吐起來,坐下來的時候立馬睡著......但終於還是回來了。

(四)幫助我們登山的人

和以往的徒步相比,這次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豪華游,25人的隊伍配有當地5名廚師,7名助理和81名背夫。所有的吃喝拉撒全部是人力背上去的,連馬桶也是一路隨行,還有人天天打掃。早上有人端著熱茶和咖啡叫起床,有下午茶,餐食是豐富的菜肴、飲品和水果。每位背夫都要負重20公斤以上,我們登頂的過程中他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和萍姐的私人背夫喬巴才17歲,但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他背了我們所有的行李,早晚幫助收拾睡袋,當我從山頂下來用最後的力氣倒在帳篷里,他還幫我脫鞋,倒水,甚至脫掉厚厚的羽絨外褲(捂臉,但自己真是做不到了)。

他一路上反覆用簡單的英語告訴我,他的夢想就是賺些錢,然後去到學院學習旅遊,以後做更高級別更高收入的嚮導。他穿著破爛的褲子,單薄的衣裳,喜歡幫我們照像,雖然那些像片慘不忍睹。最後的一天,他也病倒了,可是還是堅持著,把艱難的路程走下來。

總嚮導亞當,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控制著前行的步伐。前兩天大家嫌他走得太慢,但是他總是說「pole,pole(慢慢地)」。接下來幾天,就完全感受到他控制節奏的好處,保證了大多數人可以在最後一天有足夠的體力和精力登頂。

另一個嚮導阿貝里是一位身材勻稱健美的非洲先生,手腳都很長,喜歡和隊友們聊天。回到廣州後,孩子還和他通了兩次電郵,他希望有機會到中國來。

(五)為什麼登山的幾個答案

為什麼要去登山?被人問得多了,學哲學的我還是提供幾個答案供參考吧。

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 (1886年6月18日-1924年6月8日),最後在嘗試攀登珠穆朗瑪峰途中喪生。他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美國暢銷書作家、登山家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以親身經歷撰寫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後來被改編為電影《絕命海拔》。他在1996年5月10日登上珠峰峰頂後說:「我沒有認識到攀登對我靈魂的操縱,抑或是她賦予我原本毫無目的的生活意義」

德國作家德埃克哈特·托利在《當下的力量》中寫道:「有些人喜歡參加冒險性的活動,如爬山、賽車等,原因是這些活動迫使他們進入當下時刻——在這些高度緊張的時刻里,他們能從時間、從問題、從思維中解放出來。即使一秒鐘不活在當下,都有可能面臨死亡的威脅。」

我的感受是:在登山之前,因為有了目標,生活變得特別起勁,同時也變得規律起來。

在登山過程中,各種滋味同時強烈地襲來,那種與自我意識的對抗和掙扎,疲累到極點、缺氧、高反、缺覺等重重壓力下隨時倒地睡去的困頓,看得到終點卻無法邁動沉重步伐的絕望,登上山頂卻又要面臨同樣艱難漫長回程的崩潰……是肉體的也是精神的,這就是當下。在這種時刻,什麼都不重要,只有兩個字:活著。

登頂回來,回味其中的快樂和遺憾,有著戰勝自我的信心和滿足。同時也讓我由衷地感恩生活,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人都能挺過來,回到都市,還有什麼不能容忍?有什麼不能克服的困難?也由衷地感謝工作,旅行花光了錢,回來還有工作等著我,多麼幸福啊。

登上乞力馬扎羅,擁抱這片也許在不遠將來就會消失的赤道之雪。雖說是過了多年才抵達,但最終還是到了當年看著書本想像中的地方,我實現夢想,心滿意足。

乞力馬扎羅是一座海拔一萬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長年積雪的高山,據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廟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乾凍僵的豹子的屍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麼,沒有人作過解釋。

——海明威《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註:

1.《動物世界》,中央電視台欄目,1981年12月開播。

2.《埃及豔后》,約瑟夫·L·曼凱維奇導演,伊麗莎白·泰勒、理查德·伯頓、雷克斯·哈里森、休姆·克羅寧等主演,1963年7月上映。

3.《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著,哈爾濱出版社。(圖片來自網路)

4.1《乞力馬扎羅的雪》[美]海明威著,湯永寬,陳良廷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圖片來自網路)

4.2《乞力馬扎羅的雪》,美國電影,亨利·金導演,格利高里·派克,蘇珊·海沃德,艾娃·加德納等主演,1952年上映。

5.1《走出非洲》[丹麥]卡倫·布里克森著,周國勇,張鶴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5.2《走出非洲》,美國電影,薛尼·波勒導演,羅伯特·雷德福、梅麗爾·斯特里普等主演。1985年上映。

6.《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郭斯特作品,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出版。(圖片來自網路)

7.《當我們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澳] 托尼·惠勒 ,莫琳·惠勒 著,楊樺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10月出版。(圖片來自網路)

8.《進入空氣稀薄地帶》[美]喬恩·克拉考爾著,張洪楣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9.《當下的力量》[德]埃克哈特·托利著,曹植譯,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第3版。

編輯:小葛圖片:石頭、幽幽和風、Kkan等 校對:老余 審核:曉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之悟 的精彩文章:

和山川的博大、包容相比,人類更像一個被寵壞的孩子
世間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冬遊西藏我遇見的一些人和事

TAG:行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