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中修行的三重境界

佛教中修行的三重境界

文/理海法師

修行就是心靈的跋山涉水,每個人都應該時時省察自己所處的境界,立志,發願,精進,解脫。

宋代青原行思禪師說,參禪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悟漸深,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徹悟後,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其實,在現實的人生中,學習、領悟佛法也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求。

人們親近佛教之初,大多是渴望從虔誠地敬香、拜佛、供養,護持三寶、廣種福田之中,能獲得健康、平安等各種功德利益。這一階段是有所求的,求福德智慧、求自他的凈化、求諸事的圓滿。

第二階段:修。

隨著對佛法的逐漸深入,了解到無常、因果、業力與輪迴,人們開始覺察到生命的局限,同時也遙望到了解脫的光明。由此,真正接受善知識的引領,以聞思修三慧,匡正顛倒的身口意,進入勤修戒定慧三學的實修階段。

第三階段:給。

通過實修,正知正見者,一定會從種種迷惑煩惱中掙脫出來,明白所有的顛倒錯誤都是自心所現,是必須要看破放下的幻影。至此,修行就不會是為「我」而求了,更多的是像佛菩薩那樣「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歡喜地給予眾生。

總之,修行就是心靈的跋山涉水,每個人都應該時時省察自己所處的境界,立志,發願,精進,解脫。

2018年4月6日《正信之旅》朝五台公益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雨 的精彩文章:

初二:請回一顆心 福如須彌山,送給全家人 壽比無量劫
高僧違反佛戒,頂禮五台老婆婆,暗藏道理很重要

TAG:法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