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人翻白眼不要緊,只要你真的有料

被人翻白眼不要緊,只要你真的有料

原標題:被人翻白眼不要緊,只要你真的有料



許多大人物在成為大人物之有,都有過被人翻白眼的經歷。比如三國時期吳國的將才呂蒙。相傳呂蒙年輕時不學無術,沒少被人翻白眼,成語「吳下阿蒙」說的就是他。孫權告誡他:」卿不可不學。「呂蒙便辭了軍職,專心讀書。後來魯肅拜訪呂蒙,與呂蒙談論,大驚說:「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呂蒙又貢獻了一個成語:「士別三日,刮眼相看」。以前人們對他「翻白眼」,現在就不得不「刮眼」了。

不過我今天要說的人物,不是三國的呂蒙,而是宋朝的呂蒙正(名字差不多哈)。


呂蒙正小時候,也是受盡白眼。如果你對傳統戲曲略有了解,應該聽說過一個很有名的劇目「寒窯記」。相傳南宋時南戲便有《寒窯記》,元代的王實甫將其改編成雜劇《呂蒙正風雪破窯記》,明代文人王錂又改編成傳奇《彩樓記》,現在的川劇、京劇、秦腔均保留有「寒窯記」劇目。


「寒窯記」的主角正是呂蒙正,說的是呂蒙正年輕時,因為一貧如洗,與好友寇準同在「洛陽城外破瓦窯中居止」。一日,二人聽說洛陽城的劉員外家「結起彩樓,要招女婿」,便結伴前去看熱鬧,心想「等他家招了良婿之時,咱二人寫一篇慶賀新婿的詩章,他家必不虛負了咱,但得些小錢鈔,就是咱一二日的盤纏」。誰知劉員外的女兒劉月娥對呂蒙正一見傾心,將繡球拋入呂蒙正的懷裡。劉員外見呂蒙正是個居住在破窯里的窮書生,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打算「與他些錢鈔,打發回去罷」。但劉月娥心有所屬,說,「父親,您孩兒情願跟將他去。」劉員外苦口相勸,女兒卻心意已決,最後劉員外一怒之下,將女兒趕至呂蒙正的破瓦窯。


當然,戲曲故事不可當真,「寒窯記」其實是民間文人編造出來的,歷史上的呂蒙正並未娶過劉姓女子,據富弼《呂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呂蒙正「初娶宋氏,封廣平縣君。再娶薛氏,封譙國夫人。皆歿於公之先」。他的結髮妻子姓宋,繼室姓薛。


但「寒窯記」的故事也有所本。呂蒙正居住的地方,的確跟寒窯沒什麼區別:按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的記載,少年呂蒙正「羈旅於外,衣食殆不給,龍門山利涉院僧識其為貴人,延致寺中,為鑿山岩為龕居之」。按邵伯溫《邵氏聞見錄》的說法,「呂文穆公諱蒙正,微時於洛陽之龍門利涉院土室中,與溫仲舒讀書。其室中今有畫像。」總而言之,少年呂蒙正無家可歸,居住的地方是洛陽龍門山利涉院的一處窯洞或山洞。與他一起在窯洞里讀書的,是一個叫做溫仲舒的朋友,而不是戲曲所說的寇準。


呂蒙正原本可以不用住窯洞,因為他的父親呂龜圖並不是窮苦平民,而是宋朝的起居郎,一個下層文官。只是這呂龜圖官兒雖小,官僚的臭毛病卻不小,「多內寵」,討了幾房小妾,對正室劉氏(即呂蒙正之母)極看不順眼,之後更是以「不睦」為由,將劉氏連同呂蒙正一併趕出家門。少年呂蒙正與母親無處投靠,「頗淪躓窘乏」 ,不得不寄宿於利涉院山寺的窯洞。


呂蒙正母親姓劉,被夫家逐出門,住在窯洞,這經歷與戲曲「寒窯記」中的劉月娥有幾分相似,所以有人認為劉月娥的原型正是呂蒙正的母親劉氏。


現在網上有一個很火的流行詞,叫做「吃瓜群眾」,用來指稱看熱鬧的草根。被父親遺棄的呂蒙正卻連「吃瓜群眾」都不如。話說有一日,他在伊水岸邊趕路,正唇焦舌干呢,「見賣瓜者,意欲得之」。賣瓜的對他翻了一個白眼:你有錢嗎?

呂蒙正「無錢可買」。看到吃瓜的人「偶遺一枚於地,公悵然取食之」。窮得連一片甜瓜(也可能是西瓜)都買不起,只好撿起別人丟棄在地的一片爛瓜皮解解渴。後來呂蒙正當了宰相,「買園洛城東南,下臨伊水,起亭以『饐瓜』名焉,不忘貧賤也」。 「饐瓜」就是爛瓜片的意思。呂蒙正蓋這個亭子告誡自己與家人:富貴不忘貧賤。


少年貧賤的呂蒙正後來之所以能夠進入政府,並且成為政府首腦——宰相,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得益於他寒窗苦讀的努力;從制度的角度而言,則應歸功於當時社會存在著一個制度化的上升通道。這個制度化的社會上升通道,便是科舉制。


太平興國二年,三十四歲的呂蒙正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奪得了殿試狀元。僅僅過了六年,呂蒙正便被任命為參知政事,當時他才四十歲。不少人都對這位年輕的副國級很不服氣,一日呂蒙正與同僚入朝堂辦公,有人在簾後對他翻了一個白眼,說:「是小子亦參政邪?」呂蒙正裝作沒聽到,「佯為不聞而過之」。同僚替呂參政抱不平,說,今天就應該查查是誰說怪話。


呂蒙正說:「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毋知也。且不問之,何損?」大家聽了,都很佩服呂參政的氣量,「皆服其量」。


又過了幾年,端拱元年(988),宰相李昉罷相,呂蒙正「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修國史」,成為政府首腦——宰相。


呂蒙正的牛掰之處,在於他不但自己從寒門子弟奮鬥成宰相,而且開創了一個家族的百年榮光。這個家族在北宋時期誕生了四位宰相:呂蒙正為太宗朝與真宗朝的宰相,呂夷簡(呂蒙正之侄)是仁宗朝的宰相,呂公弼(呂夷簡之子)是英宗朝的副樞密使、神宗朝的樞密使(相當於副宰相),呂公著(呂公弼之弟)也是神宗朝的樞密使,還是哲宗朝的宰相(以後我們還會講到呂公著的故事)。此外,呂好問(呂公著之孫)是高宗朝的尚書右丞,也屬於執政官。


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揮麈錄》中大發感慨:本朝呂氏一家「相繼執七朝政,真盛事也。」元人修《宋史?呂夷簡傳》,也說:「呂氏更執國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則未之有也。」


厲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與遼國的和平盟約是怎麼談出來的?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TAG:我們都愛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