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格物並非高不可攀

王陽明:格物並非高不可攀

【1】

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門下有個叫甘羅的小孩,十二歲時遇到秦國和趙國發生領土糾紛,當時趙國和秦國都箭在弦上,戰爭一觸即發,所以無人敢去趙國談判。甘羅毛遂自薦,跑去趙國,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國,讓出爭議領土,甘羅凱旋而歸。

所有人都稱讚甘羅年少有為,只有呂不韋說,甘羅年紀如此小,竟然有比成人還高的智慧與辯才,並不是好事。

人問其故。

呂不韋說,人如樹木,發芽時不能遮蔽風雨,成長後不能供人玩耍,這是天道。小孩子就應該天真無邪,成人就該老成持重。如果反了,就是違背天道。

【2】

呂不韋這段話也是北宋大學問家邵雍的意思,邵雍認為,兒童不能格物,不是不能格物,而是不應該格物。注意一點,這裡的「格物」是探究萬事萬物真理、規律的意思,是後來朱熹所謂的格物。理學家都認為,孩子天真無邪,就應該以童心看世界,不能期望他們如葫蘆娃一樣出生就打妖怪。

這是大多數理學家的看法,而王陽明在這裡說,小孩子也能格物。他所謂的「格物」是在事上正念頭,不是探究萬事萬物。

【3】

王陽明說,洒水掃地、酬答賓客就是一件事,兒童只要在這件事上正自己的念頭:用心洒水掃地,發自真誠的酬答賓客,這就是他們兒童的格物,怎麼能說兒童不會格物呢。

邵雍說兒童不能格物,理由是兒童還沒有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所以格物會出問題。王陽明則說,人皆有良知,兒童也不例外,他們無法分清大是大非,但能非得請小是小非,比如兒童知道敬畏師長,這就是他的良知在發揮作用,遇到師長去打躬作揖,這就是在格物。

只不過,兒童的格物相比大人的格物,簡單了許多。雖然簡單,可也是在格物,也是在致良知,所以大家都是一樣的,平等的。

格物並非高不可攀,人人皆能格物,無論你是兒童還是成人,無論你是什麼階級,做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在人生中發自真誠的致良知,這就是格物。倘若你搞不清自己的位置,想和別人格同一件物,那就麻煩了。

【4】

一個砍柴的看到放羊的在山坡上休息,於是跑來和對方談人生理想,結果傍晚回家,放羊人的羊吃飽喝足,凱旋而歸,砍柴的卻兩手空空。

兒童不在自己的位置上洒掃應對,非要和大人一樣痛苦的思考人生,這就不是格物,所以,人人都能格物,但必須要在自己的位置上格,跳出自己的位置去格物,往往是一場空。

本文作者:度陰山,著名歷史作家,新時代「陽明心學」研究者及實踐者,代表作《知行合一》1、2、3銷量超300萬冊。著有《帝王師:劉伯溫》 、《知行合一 - 王陽明》、《成吉思汗 - 靠意志征服世界》等。大學時便反覆誦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至今已可倒背,深信王陽明事功與「良知」和「知行合一」之間的因果關係,遂以近十年之功,厚積薄發,著成這部唯一從「知行合一」角度闡釋王陽明人生的通俗全傳。

傳習書院陽明心學系列講座邀請度陰山先生,為我們精彩解析陽明心學智慧及實踐意義。

傳習書院線上系列講座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入挖掘其現代性力量,以學益志,以學修身。歡迎各位朋友熱情參與,共同品鑒饕餮盛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白立新:王陽明心學的現代應用
王陽明《傳習錄》:克服自我的惡習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