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聶石樵先生訃告

聶石樵先生訃告

原標題:聶石樵先生訃告


訃告


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文學史家、著名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聶石樵先生因病於2018年3月13日9時40分逝世,享年92歲。

聶石樵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中國文學史家。在六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先生的研究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廣涉詩歌、散文、戲曲、小說等各種文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撰述、古代作家研究、文學作品箋注等方面,著作豐贍,成果顯著。


聶石樵先生以滋蘭樹蕙為畢生之志,幾十年如一日教書育人,誨人不倦,不但培養眾多學有專長的學術人才,使古典學術薪火相傳,還為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聶石樵先生謙遜恭謹,一絲不苟,不媚時尚,淡泊名利。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有作育英才之樂;夏雲暑雨,冬月祁寒,得往聖絕學之傳。先生魯人,一生洙泗弦歌不輟,未慚孔孟之鄉賢。


聶石樵先生千古!

特此訃告


聶石樵先生治喪委員會


二零一八年三月十三日



聶石樵先生生平

聶石樵先生,1927年2月21日(農曆丁卯年正月二十)生,山東蓬萊人。1949年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是為新中國首屆大學生,入學不久即隨學校隊伍參加天安門開國大典。1952年院系調整,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53年畢業,留校任教,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曾任屈原學會副會長、顧問,《詩經》學會顧問等職。




聶石樵先生是著名的中國文學史家。在六十多年的學術生涯中,聶先生的研究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廣涉詩歌、散文、戲曲、小說等各種文體,在中國古代文學史撰述、古代作家研究、文學作品箋注等方面,著作豐贍,成果顯著。2015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了十二卷十三冊煌煌四百餘萬言的《聶石樵文集》,囊括了先生一生的主要學術成果。



聶先生以一己之力,罄數十年之功,先後完成了《先秦兩漢文學史》(上、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唐代文學史》煌煌三部文學史,體大思精,卓犖不群。先生的文學史撰述具有鮮明的學術風格,視野通博,遴選敏銳,舉例至慎至精,體現出涸澤而漁的功力和披沙揀金的眼光;極為重視考證詩文作年及本事,並且力圖將考證結果運用於解析語句、評騭意旨,旨在幫助讀者突破對於名家名篇的閱讀瓶頸和審美定勢;在解析詩文作品時,極為重視連綴詞句,串講大意,分析鴻文巨制則側重於劃分段落、總結意旨,分析短小詩篇則善於抓住關節、勾勒結構,無不曲盡其意;善於揭示歷代作品之間的關係,高屋建瓴地揭示文學作品的來龍去脈;合理地運用文學批評資料,不炫博洽,但求精準,往往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收入《聶石樵文集》的作家研究專書,有《屈原論稿》及《司馬遷論稿》二部。《屈原論稿》初版於1982年,精到地分析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的思想內容、美學風格。1989年,聶先生又將此書容量擴大了近一倍,基本涵蓋了楚辭研究的主要命題,立論更為審慎,達到了新的高度。《司馬遷論稿》初版於1987年,結合司馬遷的悲劇生平和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經學思想以及他的歷史觀點和文學觀點,從歷史學和文學這兩個角度切入,對《史記》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進行全面的分析論述,從而給司馬遷恰如其分的評價。這兩部作家研究專著,體現出聶先生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對古代作家既不美化、拔高,也不苛求、貶低,做到實事求是,樹立了一種嚴謹求實的研究態度,這在新時期剛剛開始階段具有引領學術風氣的作用。在作家研究中,聶先生還善於將文、史、哲互相貫通, 列舉大量事實,進行細緻分析,深入地考察和恰當地評價作家的思想和作品,提出一系列獨創性的新觀點、新思想,有效地推進了相關作家的研究。



聶先生濡染輔仁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諸位名師的治學風範,格外重視古典文獻。先生尤承劉盼遂先生之教澤,曾為恩師搜輯遺文,編成《劉盼遂文集》,傳為學界美談。先生對於經史文獻及小學素有功底,以精博之力從事於箋注之學,先後撰著了《楚辭新注》、《玉谿生詩醇》(與王汝弼先生合著)、《杜甫選集》(與鄧魁英先生合著)、《宋代詩文選注》等數部功力精深的著作。如《楚辭新注》在明翻宋本《楚辭補註》與宋端平本《楚辭集注》的基礎上,參考其他重要注本,討求追輯,擇善而從,在注釋中重視文字訓詁與疏通句意,為讀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提供了很大幫助。又如《玉谿生詩醇》以《玉谿生詩詳註》為本,參考清人及近人的箋釋、評註,加以補充、校正、鉤沉、索隱。該書運用知人論世的法則,博採信史,精釋故實,由表入里,深探李商隱詩篇的意蘊,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該書尤重溯流探源,以意逆志,引人細品詩味,給讀者以回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作為著名的中國文學史家,聶先生始終堅持文學本位的態度和學理,同時具有文史兼通的眼光,故能「樸實」而不「坐實」,又能由「樸實」趨於「高明」,為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學術遺產。



聶先生承北京師範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之校訓,謙遜恭謹,一絲不苟,不媚時尚,甘於清貧,學有淵源,善繼善述,既發揚師說,開闢新面,又不辭萬難,梳理墜緒,彰明幽微;弘「師垂典則,范示群倫」之傳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為我校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並培養了一大批學有專長的學術人才,門人弟子遍及海內外,成為研究與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使古典學術薪火相傳。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主編


圖文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李萌昀:蠹魚時代丨【閱後即焚】
《妖貓傳》中丹龍的賣瓜幻術從哪裡來? | 【文化一瞥】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