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年激增9000億,這款銀行大殺器真能躺著賺錢?

1年激增9000億,這款銀行大殺器真能躺著賺錢?

一旦新規正式落地,承諾保本保收益的銀行理財即將退出歷史舞台,未來我們買到的銀行理財,達不到預期收益或是虧損,都需要自己承擔風險。

而最近,市場上卻悄然出現一個「銀紅」,頗有取代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地位的趨勢。

這個「銀紅」就是結構性存款,從展露頭角到霸佔銀行的熱銷榜,1年內就激增9000億的規模。

然而,聽起來是存款,它卻和存款有著很大的區別,大多數投資者不知其中的門道,以為和過去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一樣。

卻不知道,這其中很可能充滿著陷阱。

-01-

結構性存款的套路

結構性存款究竟是什麼呢?

複雜的定義就是:投資者將合法持有的人民幣或外幣資金存入銀行,銀行通過在普通存款的基礎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於遠期、掉期、期權或期貨等),從而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條件下獲得較高預期利息的存款類產品。

通俗的解釋一下就是,買入結構性存款後,你的錢並不是乖乖的躺在銀行賬戶里,而是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用作存款以保本,一部分作為衍生品投資,以博取高收益。

因此,這種產品有個特點:

保本不保本看存款收益,收益率有多高則看銀行投資衍生品的水平。

銀行做投資,看起來是做本行,實際上卻不然,尤其還涉及到衍生品的問題。

為了讓大家了解這其中的門道,我們決定簡單粗暴的來做一個算術題。

假設菜導大手一揮,買了100萬一年期的結構性存款,銀行存款一年收益為3%,銀行宣傳這款產品預期收益率可達到4.8%。

那麼為了保證菜導一年後能夠拿回100萬的本金,銀行首先則會撥出100/(1+3%)=97.1萬的錢來作為存款。

換句話說,3%利率的情況下,97.1萬本金加上利息,一年後剛好等於100萬。

而剩下的2.9萬則會被銀行拿來投資衍生品,到這裡整個投資都沒有毛病。

但是,接下來問題來了,用這2.9萬,究竟要賺多少,才能夠讓菜導拿到市面上銀行宣傳的所謂4.8%的年收益呢?

有人搶答說,答案非常明顯,那就是100*4.8%=4.8萬。

沒錯,但是第二個重中之重的問題緊接著來了,銀行到底有沒有能力把2.9萬變成4.8萬並且保證100%的成功率呢?

要知道,2.9萬變4.8萬,(4.8-2.9)/2.9,意味著年收益率要超過65%。

而去年,全球最出色的對沖基金的年回報率是67.29%,在中國,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20%以上的基金都是鳳毛麟角。

也就是說,菜導這2.9萬要交給狀元對沖基金來管理,才能變成4.8萬。你覺得銀行能達到這個投資水平嗎?

如果按真實的業績來看,結構性存款的投資收益往往很難達到當初的最高預期收益。

而中國大多數結構性存款或者結構性理財,往往名義上給出的預期收益率為一個區間,比如說0-20%。

大多數人看到這個數字區間,選擇性忽略0,以為能夠獲得20%的超高收益回報,但是實際上,獲得最高收益的概率也就和彩票中獎差不多。

-02-

銀行理財高收益迷霧

說到這裡,關於結構性存款高收益的謊言,其實已經昭然若揭。

事實上,早就在去年3.15期間就有人對結構性存款的孿生好姐妹,結構性理財做了一個統計。

結果非常打臉。

根據上海商學院課題組去年對發行的627隻結構性理財產品測算顯示:

超過96%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低於平均預期最高收益5.8%,33.3%的產品實際收益率為最低預期收益率。

這意味著,結構性理財產品有1/3隻實現了最低預期收益。

並且,值得注意的是,結構性理財和結構性存款還有一點不一樣,從已發行的結構性存款來看,都是可以基本保證本金的,而結構性理財則並不一定全部保本,只能部分保證本金。

許多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理財虧本並不罕見,例如,渣打銀行的「QDSN」系列產品頻曝巨虧,虧損最慘重的達到95%之巨。

為什麼虧損如此慘烈的結構性存款,仍然如此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呢?

甚至從數據來看,過去這一年,全國範圍內,無論是大銀行還是小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的漲幅都非常驚人,均達到48%左右,增長數額達到9000億之多。

這個問題繞來繞去,還是要繞到銀行監管的問題上來。

事實上,從去年二月開始,銀行就陸陸續續聽到監管的風聲,其中,去年11月打破剛兌意見的出爐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監管意見中有許許多多的專業名詞,去嵌套、打破剛兌、凈值化。看起來複雜,其實精神卻很簡單。

說白了就是,政府和監管要明確態度,不對你銀行理財里的錢負責,如果出現虧損,就是投資者自己的責任。

而靠信任取勝的銀行,一旦剛兌被打破,銀行理財業務自然會受到相當大的衝擊。

光靠難度越來越大的拉存款來維持生計顯然不現實,為了彌補理財業務收到衝擊帶來的收入減少,銀行只能通過結構性存款這種看似保本保息的業務來吸引儲戶。

在銀行工作人員的大力推崇之下,結構性存款又如何不會增長驚人呢?

不過,可惜的是,結構性存款高速增長的背後,卻越發突出了銀行自身能力不匹配的現實。

對銀行來說,一是衍生品是高槓桿、高風險的金融產品,不屬於商業銀行法允許的經營範圍;二是衍生品的選擇需要強大的投研團隊,而以存貸款為主營業務的銀行,至少目前並不具備相應的投研能力。

-03-

普通人應該怎樣選擇銀行理財

實際上,不僅僅是結構性理財,許多的銀行理財,受限於複雜說明條款,我們在買它們的同時,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買什麼。

在過去,這種情況並無大礙,畢竟銀行是靠信譽吃飯的,如果收益不達標或者出現虧損,一般來說,都會默默自掏腰包把錢墊付給大家。

而隨著新規的出台,以後銀行理財將將轉型凈值化,就像大家買基金一樣,產品達不到預期收益或是虧損,銀行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那麼我們就必須自己承擔投資損失。

因此,風險自負將成為大勢所趨。說到底,高收益必然匹配高風險,又想保本又想高收益,最後不是被別人騙,就是自己在騙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祿財富 的精彩文章:

TAG:天祿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