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有病網原創:人工智慧會讓我們活的更久嗎?

別有病網原創:人工智慧會讓我們活的更久嗎?

【byb.cn人體管道工】最近L會開的很熱鬧,其中網上有關互聯網+養老+醫療的的報導層出不窮,有一些網友讚歎,這下可好了,以後可以活得更久了,也不用怕心腦血管病和癌症了,玩命掙錢就行了,真是這麼回事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一、人工智慧在健康領域有哪些突破

從目前的成果來來,人工智慧在健康醫療養老領域,更多的起到是輔助作用:

第一、人機交互

L會時,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針對人工智慧在語音識別與醫療方面的成果,有如下發言:

2017年,科大訊飛的機器人在參加國家執業醫師考試中得456分(總分600分),在全球首次讓人工智慧具備當全科醫生的潛質。

科大訊飛還推出全科醫生助手機器人,學習了大量醫學專業教材、臨床指南和經典病例等,協助醫生診斷治療。

劉慶峰說,如今人工智慧已經能在150多個病症方面達到一線醫生水平,讓貧困地區接入這個平台,對健康中國至關重要。

二、互聯網醫院-遠程醫療

3月10日,李ZL來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寧夏代表團參加審議。一位人大代表稱,寧夏正大力實施「互聯網+醫療」,希望建立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縱向打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部門、區域之間的信息壁壘。

李ZL做出回應,要求有關部門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把固定資產投資更多投向基礎信息等領域,加快「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建設,讓優質醫療教育等資源惠及更多基層群眾。

好大夫在線至今累計服務患者4156萬人

得知行業發展被總理關注,「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難掩激動。「互聯網+醫療」在如此高規格的會議上「露臉」,王航把這看作是整個行業的榮耀。

三、機器人醫生助手

最近,騰訊發布了一款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騰訊覓影是首款AI食管癌篩查系統,準確率超過90%;在肺結節方面,覓影可以檢測出3毫米及以上的微小結節,檢測準確率超過95%。未來騰訊覓影將與醫學院和醫療結構合作助力更多病種檢測。

四、教學輔助系統

馬雲則正在加快研發人工智慧醫生和「虛擬病人」。人工智慧醫生主要作為專業醫生助手發揮作用,而人工智慧「虛擬病人」則可以為醫護人員提供練手的對象,幫助他們提高醫術。

二、輔助輔助還是輔助

事實上,歸納起來看,目前AI在健康醫療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也就是起到了一個輔助作用,僅此而已,基本上是兩個減輕,第一,減輕了醫生的工作強度,提高了診斷準確率;第二,減輕了病人(包括偏遠地區)的就醫時間(包括就診、結算),換句話說,就是提升了整體的工作效率,這離我們想像的,一旦人工智慧來了,就能提高我們的壽命和生存質量的差距,還差的很遠很遠。

現在在康復醫院裡,有能幫助病人翻身的機器手,以及智能淋浴系統,但在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適度上,以及精神和情感交流上,與人工服務的差距還是很大很大,更別提在居家養老養病了。

事實上,現在北京的各大醫院,在減少病人就診的時間上,已經做的很不錯了。我很少去醫院的,前些日子,去海淀醫院例行體檢,大廳里安置了大量的自助服務機,上面不僅可以預約挂號,還可以用支付寶和銀行卡交費,檢查的報告,也是自助列印,即使你拍攝的核磁片子,也是通過印表機自助列印出來的。有的醫院,甚至查體檢結果,都可以網上進行,不必再去醫院。但實際上,這些工作,只不過是醫院信息化的一部分,和人工智慧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這和我們去超市購物,用手機支付的情景沒多大區別。

三、想健康離不開體檢

人的一生中,少不了生病和去醫院,但只要你不是大病或急病,在互聯網這麼發達,信息這麼容易獲得的情況下,你基本上無須要醫生的幫助和介入。當然,正常的體檢是必要的,但只不過,你去醫院體檢,主要還是想要藉助醫院的那些儀器設備,與看醫生關係不大。這裡,我們還真的要感謝醫學電子設備、影像學的發展,為人類診斷疾病,提供了真實準確的幫助,而中醫則沒有這種先進的診療手段,不能不說各有所長。這裡給大家舉兩個例子:

第一,我母親今年1月13日,因胃癌,不斷吐血去世,享年91歲。而在一年多前,她在正常體檢時,一個非常有經驗的醫生,通過B超就發現她的胃竇部有佔位(高度懷疑是胃癌)。要知道,B超不是檢測胃癌的金標準,胃鏡才是。但對於高齡老人來說,做胃鏡這種有創檢查,真的是一種兩難選擇。如果B超再加上人工智慧的幫助(把有經驗的醫生的經驗加入到資料庫中,有助於提高診斷的準確率),能夠基本確認是胃癌,即使我們選擇保守療法,也能夠很好地規劃老母人生的最後階段。

第二,前幾天,陳毅元帥的兒子陳小魯,突發心梗去世,享受71歲。而據最新消息,陳小魯從不做體檢。所以,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心臟會有這麼嚴重的病變。而心肌灌注顯像,已經成為檢測冠心病的金標準,這個也是無創的,如果他早幾年就能做這種檢查,也不會突發意外。

這兩個例子充分的說明,對於影響國人健康的主要兩大疾病,心腦血管病和癌症,定期的體檢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想長壽離不開自律

前面我們提到了西醫的檢測和診斷手段是非常先進的,這是西醫之長。但在解決問題的手段上,西醫則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慢性病,都是生活方式病。既然是生活方式病,我們就要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而這些,則是中醫之長。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給了3位美國科學家,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其實,這個所謂的機制,中國幾千年前的《黃帝內經》里,早就闡明了,說句大白話,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直白點,就是不能熬夜。

可現在有幾個年青人不熬夜的呢?從上小學開始,學生就有做不完的作業,現在L會上,代表委員不停地呼籲給學生減負,你想想這個問題喊了這麼多年了,減下來了嗎?你學校給減下來了,家長也不能減下來,為啥呢?你不努力,別人努力,最後高考見。因為好的大學就那些,你減負了,別人上去了,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誰都不能哪怕有半點鬆懈。中國改革開放這40年,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說白了,就是13億中國人「擼起袖子加油干「」出來的,都是以犧牲了健康和生命為代價干出來的。

說到這,讓我想起最近的一發生的一件事:「波蘭「周日不營業法」規定,從2018年3月1號開始,波蘭商店只能在每月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周日營業,其餘周日不可營業;違反這項法律規定可能被處以最高10萬波蘭幣(約合人民幣18萬6千元)的罰款,周日不營業法」頒布的主要目的在於鼓勵波蘭人回歸家庭。」,大家想想,這事我們中國人能理解嗎?所以,你去歐洲旅遊就會發現,歐洲人的生活節奏很慢,讓中國人都適應不了。可人家頒布此法的目的,是讓人回歸家庭,而現在的中國人,有這種想法的又有多少呢?所以,這是一個國情的問題,是一個生活方式的問題,關鍵是看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了。

總之,雖然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養老領域的廣泛應用,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能夠大大減少了我們的就醫時間,能夠更方便快速準確地提早發現們身體的潛藏的疾病,能夠使我們的老年生活多了一個助手,但所有的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對生命、健康、名利的正確認識,你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就有可能有什麼樣的健康和壽命,這才是永恆的真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別有病網 的精彩文章:

別有病網原創:為什麼有些人會越長越丑
別有病網原創:為什麼說人老先從腳開始

TAG:別有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