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嘉靖皇帝如何利用一樁普通的案件 來炮製冤案打擊對手?

嘉靖皇帝如何利用一樁普通的案件 來炮製冤案打擊對手?

提到明朝中葉歷史上著名的嘉靖皇帝,許多朋友或許想到最多的就是嘉靖皇帝修道煉玄的道君形象,以及崇信嚴嵩的昏君形象。但在明朝中葉歷史上,有這麼一樁奇特的民間案件,足以顛覆了人們對於嘉靖皇帝的印象。

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7年),山西巡按御史馬錄接到了一件案子,說是當地的一個叫薛良的百姓狀告了一個叫張寅的晉商商人,理由很簡單,這個叫張寅的人是白蓮教的魁首人物,曾經在洛川縣煽動過造反,而張寅也不是這個人的真名,這個人的真名叫李午,早年還有一個名字叫李福達,曾經在很多個地方組織過白蓮教的反叛活動,宣揚彌勒教,是朝廷通緝的頭號要犯。

如果說只是普通的狀告也就罷了,偏偏案件中提到了白蓮教,這就使得這樁普通的民事案件性質變得嚴重起來。

白蓮教興起於唐宋,本來出自佛家凈土宗,但是後來成為了一些反動人士謀反叛亂的籌碼。而明朝創建者朱元璋也曾是一名白蓮教教徒,但是明朝創建後,為了維護穩定,下令民間禁止白蓮教活動。

雖然明令禁止,但是民間還是有零零星星的白蓮教勢力在猖狂的作案。馬錄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下令迅速逮捕薛良所說的張寅(李福達),並讓老百姓指認,「檄洛川父老雜辨之,益信」,坐實了案情。

本來這是一件事實清楚、案情簡單的案件,張寅罪有應得,理應入獄。但馬錄萬萬沒有想到後來會演變成一場滔天大案,還丟掉了自己的官職。

這主要是因為被抓的張寅(李福達)早年憑藉一些黃老道術,博得了一些勛貴的歡迎,而這其中就包括武定侯郭勛。

郭勛是明朝開國功臣郭英的後代,郭英是從朱元璋屠刀下逃出的唯二功臣,另一個是善於防守的耿柄文。郭英之所以能倖存,主要是因為和朱元璋關係夠鐵,一入伍就當了朱元璋帳下親兵,一起出生入死,妹妹也嫁給朱元璋為妃。

因為有著這層親密的關係,郭英一脈的地位可謂雨打不動,待傳到郭勛時,已是六代玄孫。和其他郭氏子孫相比,這位郭勛野心更多一些。他不願做一個安樂候爺,而是抓住嘉靖皇帝發動大禮儀,打擊楊廷和等內閣官員的時機,果斷站在嘉靖皇帝一邊,保護了嘉靖大禮議的兩大幹將桂萼和張璁,捲入到朝廷鬥爭之中。楊廷和辭職以後,投機成功的郭勛一舉成為朝中炙手可熱的紅人,在朝中活動能量巨大。

因此李福達被抓後,郭勛公然到山西巡按御史馬錄那裡要人,料想以他的權位,馬錄怎麼也會給他點面子。沒想到的是馬錄死活不放人,並懷疑郭勛身為世襲侯爵,公然替反賊求情,實在可疑。於是便聯合山西布政使李正璋,山西巡撫江潮,按察使李鈺等人聯名上奏都察院疏彈劾郭勛。而都察院的官員看過卷宗之後,集體聯名上奏彈劾郭勛。

由於案件牽涉到了武定侯郭勛,導致嘉靖皇帝也對此案多了幾分關注。之所以嘉靖皇帝關注郭勛,並不是因為郭勛有多大功勞,而是因為郭勛是擁護「大禮議」的重要人員,所以嘉靖皇帝特別要求,要仔細審理清楚案件的來龍去脈,不能冤枉「好人」。

被官員聯名彈劾的郭勛自然不甘就此放棄,他積極聯絡在皇帝身邊的兩個大紅人—桂萼,張璁,請求他們的幫助,而桂萼和張璁見郭勛和自己站在一邊,自然也打算幫郭勛一把。所以二人積極上奏皇帝,斥責群臣彈劾郭勛的行為是排除異己。

「璁、萼素惡廷臣攻己,亦欲借是舒宿憤,乃謂諸臣內外交結,借端陷勛,將漸及諸議禮者」。

桂萼和張璁狀告百官,而百官卻毫不知情,繼續不斷對郭勛進行彈劾和人身攻擊。一時之間,朝廷官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嘉靖皇帝得知百官爭論後,下令將案件主犯李福達押解進京,讓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三法會審李福達,但都察院和刑部,大理寺的官員都站在彈劾郭勛的官員一邊,導致審完之後的結果沒有任何變化,這使得嘉靖皇帝大為惱火,著令組織廷審,由文武官員一同審理。

本以為這樣的方式可以審出一些結果,卻不料還是一樣的答覆。

嘉靖皇帝見百官互相幫腔,認為自己的權利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決定親自審理,但是卻被重臣楊一清攔下。由於受朝臣的層層制約,嘉靖皇帝只好繼續組織廷審,但這一次,聰明的嘉靖皇帝決定派自己的心腹桂萼,張璁,方獻夫前去審理。

桂萼,方獻夫審案的方法很簡單粗暴,那就是嚴刑逼供,屈打成招,「萼等遂肆搒掠。錄不勝刑,自誣故入人罪」,將之前官員和三法司會審的結果統統推翻。最終判決原告薛良故意誣告好人,處以死刑,並上報審案結果。

嘉靖皇帝看完之後非常滿意這個結果,下令將之前審理過此案的所有官員,統統革職。爭吵了一年之久的案件終於落下了帷幕。

此案的結果對於當時正處在「大禮議」時期的嘉靖皇帝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嘉靖皇帝利用此案成功打擊了一批反對自己的朝廷官員,在官員心中樹立了威信,同時也加強了自己的皇權,可以說,嘉靖皇帝是一個深不可測的政治高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大才子文徵明進入翰林院 為何被同僚們鄙視排擠?

TAG:涯讀涯史 |